Archive for the ‘原创’ Category

孩子们

Thursday, June 10th, 2010

今日上网,发现一本新书《最阅读,夜读版(4)》,其中包括了一些名人的文章,如余秋雨,席慕容,三毛等,发现居然也包括了俺们的文章:《孩子们》。。。那个好奇,外加 囧囧囧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孩子们》中发表了什么胡言乱语,江湖告急,求救国内,先搞一本来看看再说。

 

悉尼沙尘暴

Thursday, September 24th, 2009

转自BBC

澳洲最大城市悉尼遭受几十年未遇的沙尘暴

澳大利亚东部强风带来的细沙尘将悉尼标志性的歌剧院蒙上了一层面纱

一些人选择呆在家中,而许多人还要照常上班

能见度很低,开车者被告之需小心驾驶

深红色笼罩着天空

悉尼布满沙尘

午间天空逐渐明朗,但直到晚间悉尼人才重见蓝天

立春?

Friday, September 4th, 2009

身在澳洲,但谈到季节时,在脑海深处依然会链接到24节气,这时,我们必然会有些春夏秋冬搞不清了。

大前天,一个住在附近的好朋友邀大家做春饼,因为这里九月一日,是春季的第一天。我因为有个检查眼睛的预约,未能赴宴,只是在去医院以前,到朋友家转了一圈打个招呼,才发现那天也是她的生日。

春饼,生日,在脑海深处又链接到一句古诗词,于是上Google查找有关诗句的出处,准备发一个邮件祝贺其生日。但因为记忆隐约,很难查找,搜索结果第一页出现的多是什么春饼店的广告。:L

(自从Google独霸搜索引擎市场后,搜索的结果越来越不准,出现在最前面的5个结果,多半都是spam…)

但发现许多立春左右过生日的人,都会做春饼贺生日的,因为饼也有团团圆圆的意思,在加上春意盎然,应该比西式的生日贺卡和蛋糕好得多?贺卡相当表面,还有些浪费,而生日蛋糕又不太健康。

后来终于用微软新的搜索引擎http://www.bing.com/ ,找到大诗人陆游的一个立春贺生日的词,另外还有那句脍炙人口诗句的出处,另一首立春词,很喜欢的那一句是:“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呵呵,真是如此,虽然只是一人过生日。

陆放翁真是很豪放,但在将下面两首词转发给春饼宴过生日的朋友时,突然疑惑:九月一日,怎么会是立春?:o

感皇恩

(伯礼立春日生日 )

春色到人间,彩幡初戴。正好春盘细生菜。一般日月,只有仙家偏耐。
雪霜从点鬓,朱颜在。

温诏鼎来,延英催对,凤阁鸾台看除拜。对衣裁稳,恰称球纹新带。
个时方旋了、功名债。


木兰花

立春日作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祝生日快乐!

哇,这小东西怎么那么可爱?

Thursday, August 27th, 2009

歪解品牌【原创】

Tuesday, August 25th, 2009

外文产品的名称,以普通话的角度去看,有些起得很好,最典型的就是可口可乐,音译加意译,无可挑剔。而有些似乎在当初起名儿时,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市场。

俺们是从北京来澳州的,最初来时,为了便于记忆,经常用汉语拼音去读一些英语词汇,第一次在广告上看到名牌车Porsche时,读起来居然蛮带北京味儿:破儿死车,不过看见下面这款活泼可爱的新型号,觉得似乎它是想以其可爱的外表,让我们这些歪读其名的家伙于心不忍?:L

比较过分的是最近看到一个名牌炉灶,其英文品牌为Miele,在汉语拼音中,Mie和Le结合的词组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作为炉灶的品牌,完全不需要一点想象力,也着实会让人想歪了(广告图中看起来还像是一个中国厨房?)。

  

而法国名牌香水的英文读音(不过也许是澳洲人的读音),让人听起来,第一联想到的却是两种实在和香不沾边儿的东西,而且,居然也带点北京味儿:Shi Niao er;)

墨尔本房地产的一个怪现象

Saturday, July 25th, 2009

在墨尔本居住多年了,最近8,9年来,也亲身经历了墨尔本房地产市场上上下下中正面和反面的影响。在这里只是想简单谈谈最近看到的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当然谈论这方面的问题对某些钱财来得容易,走得快的人们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相信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非常珍惜辛辛苦苦来之不易的财富的。

多年来墨尔本居高不下的房地产在次贷危机之后,今年初,似乎消停了下来,但最近又越炒越热….

被炒得烫手的房地产主要在两个级别的市场:

1)价格在60万澳元以下(中档以下)房地产的加温,是因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购置60万以下房地产的第一次买房者的“首次置业补贴”-补贴从2万到3.5万澳元,目前补贴的截止日期是今年12月份,墨尔本60万以下的房屋本来就比较紧缺,中低档房产的火爆,是情有可原的。。。

(这个帖子写到一半,一个朋友来了个电话,今天上午11点半,她去参加了一个拍卖,房价范围定在52-57万,她让我猜一猜卖到多少钱,考虑到那天跟她一起去看房子,见到感兴趣的人很多,而且清一色是中国人(因为广告登在中文报纸上,马路对过就是迪肯大学-墨尔本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房地产公司是一定会盯住华人这个市场的),所以估计会卖得超价,推测可能卖到了65万,结果还是猜低了,房子卖到了71万!

问一问墨尔本房地产公司,他们都知道,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买主,中国人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房地产公司都雇有中国代理,就是那些澳洲雇员,也都学会了一两句中国客套。

中国人相对还是比较不愿意超前消费,因此次贷危机中,受影响比较少,加上国内一些海外学生的家长,近几年也纷纷为希望留在这里的孩子买房,当地华人多半也都会帮助孩子置办产业(何况他们还可以拿到首次置业补贴),这可能都是在这个档次房地产市场上,中国人比较活跃的原因?

但因为除了搞房地产投资的,大部分买房者经常都是首次参加房地产拍卖,不了解竞拍技巧,许多中国买房者还会受到语言的限制,在不需要抬价时,将价格抬了起来。据今天去看拍卖的那个朋友讲,两个买到房子的年轻人,英语似乎就不是很灵光,有时好像是在自己给自己抬价….

以上这些,和题目中提到的那个怪现象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档次房价给炒得太高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出现在中高档房地产市场

2)因为次贷危机,一些如莱曼兄弟的一系列大公司倒闭,墨尔本中产以上业主的财富可能受影响比较大。一时间,100万左右的房产价格下跌15%-30%,比如在墨尔本东区,年初时,我们附近一段大约只有一公里的路上,有7,8个房产拍卖,本来7,80万的房子只能卖到6,70万,100万左右的房子,8,90万也就卖掉了。

但这一两个月,出现了一些让澳洲房地产专家们十分纳闷的现象(估计他们现在依然在纳闷),报纸上作为新闻报道了在墨尔本最贵的市区图拉克,一次拍卖中,买方在中国的经纪人通过电话,遥控这里的一个经纪人,很痛快地付了120万,拍下了一栋价值超不过100万的不是很大的房产。

这个新闻过后不久,在东区,一栋标价85万“以上”的房子,卖到了150万!卖房子的房地产公司,居然在报上做广告:一封“公开道歉信”,道歉拍卖时因人多阻碍了交通…

报纸上也刊登了这则消息,报道说房主想卖的价钱是95万左右,写报道的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十分不解…

但大家都看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在这些买卖中,买方多半是中国人。

一位朋友的邻居,2月份打算拍卖110万的房子,还没到拍卖日期,就被一位还在中国的移民私下买走,这位朋友不知道原来的邻居拿到了多少钱,但他的新邻居是花了140万买到的房子。现在买主本人还在中国,妻子,孩子和父母先行一步搬了进去。据朋友讲,周围当时卖掉类似的房子,都只有110-120万左右。

跟搞房地产的朋友,和一位正在物色这个档次房子的朋友交谈时,听到了一些故事:

那个搞房地产的朋友,参加了在海边的一个大约值90多万房子的拍卖,一位相貌端正年轻的中国女孩子帮着一起来的五,六个中国人竞拍,其他参加竞拍者一次加价不超过一万时,女孩子一次就加价7,8万,几个中国人之间还在竞争,很快将价格抬到了120万,房子被其中一个中国人买走。

这位朋友和站在身边的一个主持拍卖公司的中介(经纪人,代理,agent)聊了起来,那位男士说这个女孩子是另一家公司的雇员,本来这个房子是他所在公司拍卖,但那几个人跟他们商量,要接过这个买卖,仍让他们主持拍卖,并付给他们公司估计可以得到的提成,其余他们就别管了。

作为房地产的经纪人,那个男士对此很不满意,认为这是在扰乱市场,因为显然雇用中国女孩子的那伙人和卖家协商后,将房价抬高了很多,卖主原本打算卖90万的房子,可能拿到了100万,其余20万就进了那伙人的腰包。但作为房地产公司的雇员,老板同意,他也不能说什么。

房子卖得好的话,特别是如果能像上面提到的,因为好得邪乎而上了报纸的话,那一定会给这个房地产公司带来大笔的生意,因为谁都想找他们卖房子,如果买方是不知情的外来户的话,这种生意也许还可以做很长时间呢!

另外那个朋友在买房子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子,也经常带着中国人竟拍(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她的任务也是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女孩子一样。一次在领馆办回国签证时,朋友见到了这个女孩子,问她还那么忙吗?女孩子说不干了,说自己也就拿一点工资和提成,干这么坑人的活,实在不值!

…..

也许这个现象目前还在继续让澳洲房地产专家们不解,也许目前只有少数当事者了解的个中的猫腻会逐渐大白于天下,但相信只要有不了解行情的买方,和不怕坑人只图盈利的中介存在,这个怪现象还是会继续下去的。

那些有意在墨尔本买房地产的朋友们,还是需要有所警惕?

———————————————— 

补充:

前天墨尔本《时报》上有一题为《高价房产价格猛涨》的文章,文中说,周二(7月25日),维多利亚消费者事务署在一天内,查抄了60家房地产代理的办公室,虽然没有讲清原因,但文中提到的最近两栋分别打算卖120万和140万的房产,通过拍卖,都卖到了210万….

http://business.theage.com.au/business/house-prices-surge-at-top-end-20090729-e1k8.html

从SARS到“猪”流感 – 称不上流感的“流感”

Thursday, May 14th, 2009

2003年,当困扰着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也困扰着全世界时,当世界被战争分裂,恐怖活动剧增时,当战争夺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时,当成千上万的人们因这场战争骨肉分离,流离失所时….

继 SARS“蔓延”之后,就出现了“可怕的”禽流感!

于是对流感的恐惧,在全世界范围内,代替了人们对战争危害人类的恐惧,代替了人们对恐怖活动的恐惧!

在那些被战争威胁到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看来,在我们这些对这场战争极其反感的人们眼里,这种对流感的恐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2009年,全球经济萎缩,当全世界面临经济萧条的威胁时,无独有偶,出现了更“可怕”的新型流感,不过这次真是“乌鸦落在猪身上”了,罪责不在飞禽,背上黑锅的是已经很黑的可怜的猪!

近几年,这些冠有流感之称的,比流感远远“恐怖”的危害,为什么总是出现在世界被其他真正的危害困扰时?

我们知道,西方人很怕流感,可能这方面抵抗力较差,加上对普通流感几乎没有任何防治性的药物,顶多流感季节之前,打打预防针,但这也只能对付曾经流行过的感染,流感病毒的变异之迅速,已经超出了人类有效抵御的速度。

而制药公司对付新型流感的药剂昂贵,实际上也就是一些能减缓病情,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等并发症的抗菌素,消炎药之类,并没有任何预防的药物。

在澳洲,当体弱年老者患上流感时,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医生立即给开阿莫西林等抗菌素(不给一般病人轻易开的),及时处理,以避免并发症…

记得非典那年,在对SARS“恐怖”还没有公布之前,我们全家在一朋友家吃火锅,席间,那朋友说她有些感冒,说大家吃的时候,筷子勺子什么的,在火锅里滚水多烫一烫,当时也没有太在意,没想到晚上回家时,两位老的首先病倒,发病很急,除了发烧以外,肺部和气管像火烧一样感到灼热疼痛,和一般流感是不太一样,如果在SARS公布之后,遇到这种病情,肯定是马上会给隔离起来了。

当时打电话给刚从国内回来的朋友,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对付流感的中药西药,一位朋友及时送来了剩下不多的一盒阿莫西林,两位老人吃下去之后,不到一个小时,症状明显减缓,第二天,家里其他人也陆续感染,于是和平常遇到流感时一样,我们去一个中医朋友那里,开了几服药,大家一起吃,一周内流感症状就基本消失了。

那位散布病毒的朋友,没有那么幸运,火锅第二天她也打电话给我们,问我们那位中医朋友的地址,但因为离得比较远,第二天她已经病得不能开车前往,只好在附近一个中医那里开了点汤药,但效果不好,拖拖拉拉好几个星期才恢复。

我们相信中医中药,所以很少吃西药,即便在澳洲,西药有公费医疗,而中药要自己花钱,但一般我们还是中医西医一起看,吃药以中药为主,尤其是每年流感时,因为西医对流感基本无能为力,我们总是去看中医。

所以很理解流感给西方人带来的恐怖,继而给全世界带来的恐怖,即便我们中国人有板蓝根!

对西方人来说,流感是个大敌,是一种让人们相当恐惧的传染病,因此总是要跟威胁世界的大敌:比如战争,经济萧条等相提并论;

而在我们看来,利用人们对流感的恐怖, 也的确是一个能够转移人们对战争,对经济萧条恐惧的,非常好的方式。

WHO能做什么呢?在所谓“蔓延”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哪敢怠慢?

何谓流感,可能不需要我们给出定义,因为每年我们几乎自己都会被感染上,认识的人当中,每年能幸免流感的也不多。

而这几次吓唬人的什么SARS,什么禽流感,什么猪流感,无论是从其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很难与那些五花八门的普通流感相提并论,特别是这次猪流感,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比起一般流感来,简直有些好笑,所以称它们为流感,真有些冒名顶替之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7月,全世界共有8,096人染上SARS774人死于这个“恐怖”非典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2003年年底禽流感暴发以来,全世界只有169人因感染禽流感病死亡;
而世界卫生组织正在严密监视“蔓延”中的“猪流感”呢?据5月13日BBC报道的WHO数据,嚷嚷了有些日子的Swine flu目前
有6,482人感染,65人丧身

http://www.who.int/csr/sars/country/table2004_04_21/en/index.html 

相比之下,普通流感的数据更加可怕: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二百万到三百万的人得到流感,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流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美国每年的季节性流感死亡人数大约为3.6万,还有20多万人因此住院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澳大利亚每年死于普通流感的人数为2,000多人,染上流感的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人对流感的抵抗力比较强,中国染上流感的人数不确切,也没有找到确切死于流感的人数,但一定不是个小数目。

在中国,不知每年因为在马路上摔一个跟头死掉的有多少人,相信可能比当年因SARS死掉的人都多,而且肯定是比因禽流感死亡人数咬多,猪流感在中国还没有引起死亡,即使出现在中国,其严重程度又怎能跟普通流感相比?:L

四海清明,五洲同祭

Saturday, April 4th, 2009

一年一度,秋风骤起,枫叶泛红,小草转绿,万里之外的异乡,那初秋潇潇细雨中,点点滴滴的,多是游子的思乡泪…

渔歌子 清明秋

隔千山,离万水,寒食时节秋风起。
海云间,山月里,两处茫茫难寄。
手足情,父老意,秋夜幽梦如旧日。
枫林西,泪无止,祭酒一杯同醉。

蓝桉乡,清明夜,维州山景静如画。
碧烟中,冷月下,枫林祭酒初罢。
何为乡,处作舍,四海同祭常事也。
魂北归,梦南下,故人总将心挂。

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

Monday, February 9th, 2009

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在南部维多利亚州造成100多人死亡,烧毁700多座房屋。警方警告说,死亡人数还可能增加。

受灾最重的墨尔本附近的马里斯维尔和金雷克这两个镇几乎被全部焚毁。一些受害者在试图逃离迅速蔓延的大火时被烧死在车里。

抵达灾区视察火情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说,火灾地区的人员死伤和财产受损情况骇人听闻。

陆克文称这是对整个澳大利亚的一场可怕的、极为震惊的惨剧。

当局派遣了数万消防人员和军队参加灭火救灾行动。调查者怀疑一些火灾是故意纵火导致的。

除了维多利亚州之外,南澳大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也被大火席卷。

大火所到之处热浪滚滚,天空中充满了浓烟和灰烬,部分地区气温升至摄氏47度。

当地居民早些时候对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学校被烧毁,市政厅被烧毁,有些人离家太晚了,因此失去了生命。这真是太恐怖了。”

大火还夺去了已退休的著名电视播音员Brian Naylor和他妻子的生命,Brian的同事和热爱他的广大听众对此感到无比悲哀。

“May your news be good news, and goodnight – 祝愿大家好事多多,晚安。”

20多年来,墨尔本9频道的Brian Naylor 总是以这句话结束他在墨尔本九频道电视晚间新闻的广播。

让我们也向Brian和他的妻子最后道一声晚安

为所有在这次大火中逝去的生命祈祷…

为继续与烈火抗争的澳洲人祈祷….

建筑师的梦(七)

Sunday, November 2nd, 2008

(连载于:http://bbs.arsenal.com.cn/thread-161501-1-1.html
整理后放到了那里,因为看起来比较方便

—————————————————————————

(七)

说是梦,就是不很现实,我门两代人建筑师的梦,是建立在一些误解上的(对自己和对建筑师的误解),因此成为建筑师的理想,在实践面前,不堪一击。

墨尔本大学的建筑系,是在法律和医学之后,单学位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系,所以除了两代人对梦的追求外,儿子进入墨大建筑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考试总分有些高不成低不就。

澳州大学的考分是相对评定的,比如你各科总成绩为90分,说明你的成绩高于其他90%的考生,当时墨大医学系和法律系的录取分数高于99分,就是考生中那些1%的尖子才有可能被录取,除了这两个学科之外,当时在墨大,只有建筑系的录取分数高于90分。

在中国教育制度下出来的我们,“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把考分看得比较重,觉得96分的成绩,报考低于90分以下的科系,实在有些可惜。

而儿子和自己一样,从小就不是那种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读双学位的可能被排除;他也和自己一样,从小就喜欢画画(当然画的内容从古代仕女到星球大战,可能相差了几千年)。儿子那时已经做了他的第一个网站-星球大战三维图,居然还被美国的一个慈善机构做成CD义卖(当然是在儿子的许可后)…

因此抱着一个梦想和对建筑学的一无所知,他如愿考进了墨大建筑系-一个相当有名气,比较经典和保持传统(守旧)的科系。

那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建筑业很吃香,记得第二年据全国招考分数榜首的好像是复旦大学的建筑系?

一年以后,儿子转学电脑软件工程…

一年的实践,不仅终止了儿子(努力学习6年)成为建筑师的规划,也相当彻底地粉碎了我的建筑师的梦。

因为发现我们根本不具备学好建筑学的基本素质,也不是能成为优秀建筑师的材料。

我的物理和儿子的数学成绩,可以说是在同龄人中属于顶尖的1%,当然这1%中可能只有1%的人能成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但相比之下,这比我们成为建筑师的可能性,还是要高出了许多。

因此现在对成功的建筑师更是佩服有加,他们的创造能力,他们的艺术天分,还有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我行我素等等建筑师必备的素质,都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

比较难为的,首先就是设计学,一是对设计作品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没有什么绝对标准,是与我们喜欢的物理学和数学完全对立的;另一点就是我们都缺少对动手制作模型的热衷,当然,一些实践课的作业也比较烦人,比如半年内跟踪一项建筑工程,化一天时间在墨尔本的一个区长途跋涉,以便分析这个区的建筑特点等,还有一次去附近的一个小学帮助栽树,我始终也没有搞清这是他们学的哪一门课的作业。

虽然那一年,儿子的绘画得过A+,建筑学历史也名列前茅,甚至设计的作业,也因老师赞赏,曾被邀请在系里作讲演…

但就是因为那次赞赏,让我们大家都有些明白,儿子可能需要赶快换专业。

受到老师赞赏的设计课的作业,在搬家以前,一直被放在family room玻璃桌的第二层展示,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我们从餐馆带回来的一个生蚝壳子,一个在维省西南边的阿波罗海湾捡来的一个不大的海螺,搬家时,已经在那里放了5年,落满灰尘…

新家盖好后,在搬家时将儿子的“作品”,及吃剩下的壳子和海螺都收在了一个盒子里(如下图)。

奥运之后,我们立即想到了那个放在一个冰激淋盒的红色盖子上的,儿子的同名“作品”-“鸟巢”(如下图),那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完成的,于是有些怀疑设计北京“鸟巢”的设计师,会不会是他曾经的老师或同学?

那次作业的内容是通过设计,表述石膏的特性。记得我和先生又一次帮助儿子一直作到深夜,其实,每次需要动手的设计作业,都是儿子的设计思想和一家三口的合作成果。

那个表明石膏特性之一的“鸟巢”,儿子用了十多分钟就完成了,完成之后,还搓了几个鸟蛋放在那里点缀,进一步强调主题及石膏的这一特性;

而那个“手”,却花了我们两,三个小时,浪费了至少三支试验室用的橡皮手套(那时我们与其他公司合作,有一个微型光化实验室,这是我们另一个尝试过,也没有太多结果的梦)。

好不容易定型的“手”,在放入模子里时,一不小心,“手指”断了两根!当时三人已经困得有点糊涂,工程师爸爸超级喜欢的万能胶对粘合似乎无效,而作模型时儿子喜欢用的,几乎万能的透明胶条也已经用完….

焦急,懊恼和无奈的我们,“断指再植”用的是当时找到的,唯一可以替代胶条的创可贴。

没想到两件作业,得到了设计课老师的赞赏,那创可贴,老师说:“即形象地表现了干石膏易碎这一特性,又突出了“手”这个设计的主题…”

在设计课上,如果当时有学生设计了一个作为运动场的“鸟巢”,估计被老师认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石膏可塑性的,有几个鸟蛋的“鸟巢”,很可能会比作为运动场的“鸟巢”,得到更高的分数?

儿子对自己的“鸟巢”设计非常得意,因为简单明了,事半功倍,而看到那只“断指再植”的“手”,侥幸中,可能更多的是烦恼?

他说:失误被认为是灵感,评分又完全决定于老师的审视观点,我对是否能通过这门课,现在是没有一点把握了….

后来发现,这是许多数理化比较好的,从建筑系转学其他课程的学生们的一个共同的想法。:L墨尔本大学建筑系的淘汰率可能是全校最高的,估计1/5的学生在学了一,两年之后,都选择了转系,看来,建筑师的梦,可能是一个很多人曾经共有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