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足球及其它’ Category

从读书到听书(下)

Friday, October 23rd, 2020

转自:澳洲二平新浪博客

虽有眼疾视力不是太好,但看书催眠已成习惯,非常难改,不看书,晚上真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这两年在昏天黑地的追剧之后(谍战剧、清宫剧、张嘉译),为了保护视力,决心痛改前非,不再追剧,不再看书催眠,将“看”改为“听”!

这一改,改得挺彻底。不仅睡前不再看书,连电视也很少打开,电视剧不看了(包括美国的匪警系列)、电视节目不看了(包括英国的古董、淘宝系列),甚至连电视新闻都不看了(日常生活清静了许多)呵呵。

发现听书催眠比看书催眠更有效。通常一回书20多分钟,困的时候,基本听几分钟就睡着了,不困的话,经常一个晚上也听不完一回。

但对我来说,看书催眠是要看英文小说,但听书催眠只能听中文书。主要是听力不好,中学时耳疾,几乎失聪,学习主要靠看,看英文可以,听英语就比较费劲,最重要的是,若听得无趣,也不会有催眠作用,因为听不下去时,就会胡思乱想,更加影响睡眠。

决定要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非常喜欢,但以前没机会认真读过,出国后又没有机会看后来小说改编的一些电视剧,所以很想补补课。

找来找去,在评书网上找到了张少佐演播的一系列金庸武侠评书(不知为什么,我听完了他所有的金庸演播之后,发现原来可以听的,已经打不开了,也很难再找到其它的)。当时一部接一部,听得不亦乐乎,除了睡觉时听,平时手机也就一直在播放,随时随地都在听,干活时听、画画时听,开车时也在听…..因为晚上睡觉时,越想听,就越容易催眠,精彩的故事情节,只能在第二天起来重新听过。

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主要是觉得他的各观都比较正,写得通俗而生动。但在听《鹿鼎记》时,对老先生借韦小宝之口的各种粗野和出言不逊也颇为惊讶。

试听过其它传统评书,发现还是武侠大家们的作品,比较有意思,人物刻画形象,听也能听得栩栩如生,而传统评书中对人物描绘的套路太多。
比较喜欢的还有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梁羽生的《剑网尘丝》也不错,但看这个题目就感觉到,不是太适合听书,光靠听,书名就不太好理解。相比之下,听起来也就不那么痛快。

也试着去听了一些其他更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但觉得老气横秋,听不习惯。
也许还是听力问题,高音比较敏感,听女声觉得有些刺耳,低音听着顺溜一些。
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听张少佐的评书,几乎听完了能找到的,他所有的评书和其他说书,主要原因是他讲得比较快,啰七八嗦的少,东北口音,听起来比较亲切,时有出语惊人的胡说八道,也比较诙谐有趣。

听书除了催眠、消遣外,多多少少在听书过程中也提高了一点中文水平。

听书很重要的一点是:听者要喜欢说书人的声音?只是因为声音好听,我还听了一段时间的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梦》。

蒋勋老师的声音没得说,是听到过的、最舒服的一种。低缓、悦耳、极具感染力,可能就是人们所谓的磁性声音吧?

但听了一段后就有些听不下去了,声音虽然听起来舒服,内容有些不敢恭维,把一部古典名著说成了青少年文学,不断拿他的所谓的“青春王国”中十四、五岁的宝玉、黛钗们,与台湾“国中”的少男少女们的来做比较。

另外对他书中所有人物都是那么“宽宏大量”,也听得不太爽。比如对宝钗栽赃林黛玉、整天吃素念斋的王夫人逼死金钗、薛霸王的横行霸道等,都是好人,都是好孩子…..

他讲解时有颇多不严谨之处,较多低级失误,比如书中人物关系、情节等。

特别是蒋勋老师为什么会读出来那么多的错别字?他知识面很广,通古博今,中外通吃,所以对他念白字一事很难理解?虽说台湾国语与内地普通话口音有区别,闽南口音中很多字可能念不准,但普通话中的读音是与康熙字典上的读音一致的,研究红楼梦这部以京城为背景的名著,对书中的文字语言的理解也应该仔细一些才是?否则作为一个教育者,岂不误人子弟?

武侠听完听经典名著,除了武侠、传统评书外,翻译著作张少佐讲得不多,听了他的《福尔摩斯探案》还可以,另外他的《奥运趣闻》还是不错的。

再找经典文学来听时,看到了有《牛虻》一书,很是高兴。我是在初中时读过这部翻译小说的。记得在上自习课时,偷偷放在书桌下看,感动至极,看得几乎落泪。小女生被一本书感动成这样,可想而知这本书应该写得不错,翻译得更好。中学时看了很多翻译小说,那时的书翻译水平真棒!读过《傲慢与偏见》,书中主人公的对话被翻译得妙语连珠,非常生动。大学时期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翻译更是经典。当然读书的收获和领会,与中学时大不相同。不过,对这些名著的喜爱,对翻译家们的敬仰,则是始终如一。不像现在许多翻译文学,语言生涩,拽来拽去,从字面上都能体会到翻译电影中配音的洋腔洋调,读起来非常不顺溜。

打开《牛虻》语音版,有一个惊喜,原来播讲者居然是王刚!《牛虻》是年轻的王刚在77年“中广”演播的处女作。个人觉得王刚的《牛虻》比他的和坤还要精彩!书中诸多人物的形象,都通过他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听众的面前。想当初他演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也是听得万人空巷,虽然已记不得太多的内容了。

听的第二部经典就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演播者为岳峰,目前还在继续听,共148回,听到120回了,也是非常的引人入胜,非常的精彩。

通过听书,再一次体验到经典的精彩:原著,翻译,以及演播!

从读书到听书(上)读书催眠

Sunday, June 7th, 2020

转自:澳洲二平新浪博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读书有静心的作用,所以有催眠的效果也不奇怪。睡觉之前读一段书,将一天下来烦乱的心境收敛于一行行文字之间,心情会逐渐平静,困意上来,就可以很快进入梦乡。

我睡前读书的习惯是来澳洲后形成的。开始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睡前找一本英文书来读,以为这是自己努力学习的行为。但逐渐发现,睡前读英文书,学习效果不怎么样,但催眠作用甚佳,没读几行,就会觉得睡意侵来。

后来觉得学习效果不好,可能是读物太没有意思了吧,于是就开始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英文画报杂志来读,比如“Woman’s Day – 妇女之日”、“Australian Women’s Weekly – 澳洲妇女周刊” 什么的,图多字少,对学流行英语很有帮助。因此当时对西方名人、影视界的八卦特别熟悉,跟学生聊天时,可能给他们留下了二平老师对八卦特别感兴趣的不好印象。

那时一些妇女杂志上经常还有连载小说,读起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这些连载故事有的已经连载了十几年,背景是律师行、医院之类故事比较多的的地方,情节内容源源不断。估计这些连载,一家中的几代人都在看?不知后来这些连载是不是还在继续,因为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再关注这些杂志了。美国后来的一些电视剧,比如“法律与秩序”,“急救室”等,也都是选择这类场景,因而编者的思路才得以源源不断?

有时晚上也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中文书或杂志来读,比如当时兰州出版的《读者》,但发现读中文书或杂志,经常会思绪万千,反而影响睡眠,于是从此作罢,不敢再在晚上睡前读中文书了。

英语阅读稍微提高一些之后,读英文杂志就逐渐发展成了读比较长篇的英文小说、传记等。读的第一部较长的英文书,是一本传记:《Wild Swans: Three Daughters of China》(《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

我也真没想到,那么厚的一本英文书,以我当时那么有限的英文词汇,居然能被深深吸引,以致忘寝废食、没早没晚地在三天内就读完了。除了中国作者的英文没有那么花里胡哨,比较易懂外,主要还是因为与作者有类似的经历,读时自然兴趣十分浓厚。

然后读了一本足有6厘米厚的大部头英文西部小说《Lonesome Dove》。当时并没有勇气将这本书作为自己读的第一部原版长篇小说,只是因为一个朋友在印刷厂工作,不知是福利还是处理,她经常拿一些各式各样的英文书籍给我们和孩子们,还有一些其它当时没有听说过的名著什么的(小儿子上中学后,才随着他在这方面增长了一些知识)。为什么当时选择了哪么厚的一本书开始,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估计就是打开以后,就被第一段所吸引?

直到写这篇博文时,才查了一下,原来这本西部史诗,是八十年代得奖畅销作品(1985年出版,曾荣获普利策大奖),当时中文译名为《西部牛仔情》。后来又有续集。并于2008年被美国CBS拍成了电视连续剧《Comanche Moon-月满荒原》。当时电视剧在澳洲演播后,儿子告诉了我,我就看了,主要是想对比一下电视剧中的人物与自己读书时想象中的形象是否符合,感觉电视剧还不错吧。后来对自己读过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特别感兴趣。

再后来发现了澳洲《Reader’s Digest – 读者文摘》的畅销小说精简集,每本4部小说,每个月一本,精简得很到位,不失原著风采,还少了许多罗嗦,特别适合我这种快餐式阅读的人。为了看情节,有时会对无关紧要的详细描写很不耐烦。小说集包括了很多警匪、侦探、悬疑类,还有一些很催泪的故事,都十分吸引人,于是开始了长达十来年的订购,直到价格太贵,停止定阅。不过现在家里还存了100多部《读者文摘》的这类小说集。

停止定阅后,小儿子就在网上帮我买一些畅销小说,多半都是他也感兴趣的已经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考虑到视力问题,他尽量给我买大字体的版本。比如《The Hunger games – 饥饿游戏》,约翰·格里森姆(John Grisham)的一系列法律与犯罪小说等。还买过一本斯蒂文·金的被称为“巅峰之作”的《11/22/63》,估计不久也会有电影问世?

上面文中提到的这些书,我目前还都保留着,澳洲《读者文摘》还有一套传记类的精简集,留了几本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有阿加西自传《Open》的那一集,非常棒的自传!

这些书都是历年来,助我催眠的好工具,因为躺在床上读,所以不敢读借的(太脏),只能买新的来读,搬家搬来搬去,也舍不得处理掉。这些书都可以重读,而重读的收获更大。第一遍以情节为主,很多生词一带而过,细节也不一定领会得都对,读第二遍时,不那么急于看结局了,一些生词还会去查一查,领会得深一些,读起来也就更加有意思了,而且重读时不那么紧张,更易于催眠。

只是近年来,尽管这里的眼科医生如出一辙地说:读书、看电脑不会影响视力,但自己发现躺在床上读书对视力的坏影响还是不小的,为了延长眼睛的使用寿命,还是决定要改变催眠方式,将读书改为了听书。

SARS(非典)、H1N1(猪流感)……伊拉克危机

Wednesday, January 22nd, 2020

转自:澳洲二平新浪博客 

 “武汉肺炎”让许多国人想到了2002年年底-2003年7月间的”非典“事件。

但在澳洲,我们是体会不到国内当时的那种紧张情绪的,因为对澳洲的影响实在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5人感染,无一死亡)。澳洲每年因流感平均死亡人数约为1500(有说2000甚至更多)。据澳洲国立民族台普通话节目2019年5月一篇题为《专家:今年预计将有约四千澳洲人死于流感》的报道中所说:“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有1200人死于流感,而Robert Booy教授表示,数据模型显示每一个流感季的平均死亡人数约为3000-4000人”。

事件过去17年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实际上除了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3个国家外,疫情对其它地区和国家的影响都非常之小。而在8个月时间内,中国在境内有效地扑灭了这场疫情。现在看来,疫情的严重性与当时议论和媒体的极度反响不成比例(这应该与当时局势有关,下面再谈),可以说是人类控制疫情史上非常少见的!虽然疫情控制的迅速有效主要是归功于中国对付这场疫情的能力和方式,但媒体和舆论的过分渲染,也可以说是给疫情“打了预防针“?

相比之下,倒是6年后2009年年底-2010年在美国爆发的H1N1(猪流感)要厉害得多!

比较一下世界卫生组织事后公布的两场疫情的数据:
1)感染人数:全球8437人(非典);
                     美国59,000,000 (猪流感)(注:“猪流感”全球感染人数之多没有找到统计数据,据说当年每5个患流感的人中就有一人感染)

2)死亡人数:全球813人(非典)
全球18,500人(猪流感)
美国12,000人(猪流感)

“猪流感”也影响到了澳洲,包括小孙女当时的小学在内的许多学校都停了课。带小孙女去诊所看病,一屋子的孩子,一个个小脸蛋烧得通红,医生一看孩子脸色,迅速确诊:被传染上了H1N1!

现在,人们终于对这两场疫情有了正确的评估,从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看:
“全球SARS感染者为8437人,从这个数据上看并不比普通流感病毒传播更快,而813人的全球死亡人数,更是远远低于普通的病毒性感冒,事实上,每年美国都有普通病毒性性感冒的死亡人数为30,000左右。”– 《维基百科》

6年后国爆发的H1N1持续了一年多:“造成约18500人死亡,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214个。另据美国CDC估计,截至2010年3月中旬,这场疫情导致5千9百万美国人染病,26万5千人住院,1万2千人死亡。”– 《维基百科》

但相比”非典”当时的喧喧嚷嚷,对H1N1,媒体及舆论却相对非常的安静。这种对两种疫情不成比例反响的奇怪现象,在当时,许多人就认为与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危机有关。今天看更是如此,有很明显的美国政府故意转移注意力之嫌?

针对人们对”非典’的恐惧心理在舆论上的造势,是几乎与伊拉克危机同步的:

2002年11月16日:”非典”在中国广东顺德出现,第一例报告的患者是2002年12月15日河源市黄杏初。
2002年11月8日:“伊拉克危机爆发,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维基百科》

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
2003年2月14日:“联合国首席武器检查员布利克斯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伊拉克武器检查报告……但其在伊拉克境内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维基百科》

因为在伊拉克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失去了联合国对发动战争理由的认可,全世界响起了反战的呼声,反战人数估计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0%,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战大游行(见《wiki》词条:“全球反对伊战争大游行”)。

而此时,“非典”恐怖论在媒体、网络越发传得沸沸扬扬,中国当时几乎停止了对外的所有活动……

2003年3月20日:在没有通过联合国认可的情况下,美国发动了非法的伊拉克战争;
2003年4月1日:伊拉克开战10天后,“美国政府召回来所有驻香港和广东的非必要外加人员及其家眷。美国政府同时也警告美国公民不要到广东和香港访问。瑞士政府也禁止在香港厂商参加即将举行的瑞士钟表展……”

2003年7月11日:疫情扑灭,世卫组织公布了有关SARS的疫情数据;

而伊拉克战争一直打到现在!

今天,当舆论和媒体随着新的病毒一窝蜂涌来时,相信中国政府有17年攻克SARS的经验,有17年来人力物力资源的增长,会有效抑制和控制疫情,这场疫情也不再会引起没有必要的恐慌?

但伊朗危机呢?

世界不平均报告2018

Wednesday, October 30th, 2019

转自澳洲二平新浪博客

来自“世界不平均数据”组织,《世界不平均报告2018年》(图1A、图1B)

《报告》“指出:欧洲最好,差别最小,中国其次,美国、加拿大不如俄国,中东最差,印度逐步走向最差(图2)!

真的吗?有国内同学问,中国贫富差别的状况要好过俄国、美、加…印、中东吗?

一点没错!这也没有什么奇怪道的,毕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虽因是发展中的国家,比不上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欧洲因这些北欧国家,总的贫富差别要比其它地区小一些)。

(图1A,图1B)

(图2,各地区收入最高的10%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世界不平均报告2018
(图3 : 全球收入不平均的加剧并非不可避免,若向欧洲看齐)
报告总结:
据该组织乐观的设想,这种全球贫富差别加剧的现象也是可逆的,若全球按照欧洲1980年以来的贫富差别走势(绿色),到2050年,50%底端(下面曲线)收入占比会逐渐增加,而1%最高收入的占比会逐渐加少,若跟着美国学,差别将越来越大(蓝色),若各国继续按目前走势(紫色),变化不大。
但需要改变社会制度,谈何容易?
 
补充:
 
发现在2018的报告中,没有澳洲这一大洲的数据,于是去搜索了一下澳洲不平均现状,才知原因:太差了!澳洲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的财富,比低层的70%的财富还要多!
没有拿来对比,也许是维护发达国家的面子吧?
下面是澳洲国立民族台SBS的中文有关报道:
世界不平均报告2018

Tuesday, January 1st, 2019

新年好!

温格告别阿森纳:再见,曾经的足球改革家【转载】

Wednesday, May 9th, 2018

转自BBC中文网(2018年 5月 8日)

温格主场谢幕,爵爷住进了医院,阿森纳和英超的一个时代都过去了,真应该写点什么,但真的写不出来,作为球迷写东西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成为那一时代的球迷,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此自豪

转载一下BBC 中文网上的一篇吧,虽然从来就不喜欢BBC中文网,但他们码字也很辛苦

Arsenal manager Arsene Wenger waves farewell to the Arsenal fans at the end of the Premier League match between Arsenal and Burnley at Emirates Stadium on May 6, 2018 in London, England.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阿尔塞纳·温格(Arsene Wenger)已经完成了他执教英超球队阿森纳的最后一场主场比赛,这个即将离任的法国人给英格兰足球留下宝贵的财富,也给中国一代球迷留下对理想主义的无限憧憬。

与半个月前温格宣布将在赛季末离任时相比,在伦敦酋长球场(Emirates Stadium)的这个周日(5月6日),球迷的心情或许已经不那么复杂。法国人以一场胜利完成他作为阿森纳俱乐部主教练的主场告别,就像7876天前他上任的时候一样。

从1996年执教球队第一场比赛在艾伍德公园球场2-0击败布莱克本以来,温格不仅给这支球队带来了冠军奖杯和全新的格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足球。

周日,温格率领的球队以5-0大胜本赛季表现出色的伯恩利。他亦以826场英超联赛当中的第475场胜利,为一个时代划上句号。

假如你是在最近五年才看英超,你不会理解温格为什么会在最近几个星期的不同场合受到如此高规格的致意。今年对于阿森纳来说,不可能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赛季——就像过去未能染指英超锦标的14个赛季一样,它充满了各种怨气,时不时还出现公开的对抗和指责。

在4月20日宣布离任的决定后,执教“兵工厂”22年的温格曾指望以一个欧罗巴联盟杯(Europa League,另译“欧霸杯”)冠军作为完美谢幕,但是一星期后作客负于马德里竞技,令他们止步半决赛,加上英超前四名争夺已无望,温格在阿森纳的最后一个赛季再度四大皆空。

然而,温格在过去22年给一支伦敦足球队甚至一个国家的职业联赛所带来的贡献,足以令最战绩卓著(比如弗格森)和最唯我独尊(比如穆里尼奥)的同行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于是在周日,阿森纳球迷在主场留给法国人的最后回忆是一致的掌声,而温格则留给了他们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这是一个不完美却恰如其分的结局。

足球变革家不再

68岁的法国人在22年当中早已成为阿森纳的代名词。他率领球队夺得三次英超冠军、创纪录的七次足总杯冠军和六次慈善盾(后更名为“社区盾”)冠军,并在2006年见证球队从海布里球场转移到英超第一票价的酋长球场。

在技战术指挥、青训梯队培养以及现代足球俱乐部经营等全方位领域,他是英国足球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Arsenal players in action during the 2003-04 season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2004年,阿森纳成为第一支全赛季联赛不败的英超球队

1996年,那个从日本J联赛球队名古屋八鲸队招来的法国人在英国几乎没有人认识,球迷和球评家都认为阿森纳在作一场巨大的赌博。但是很快,人们就明白,他们正在见证一个将永远改变英格兰足球面貌的外国教头。

从技战术到球员饮食再到职业足球文化,温格很快就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当中改革一支足球队。他一上任就禁止球员再在赛前吃巧克力,结束了众所周知的球员饮酒习惯,并全面引入科学手段进行训练。

在他的第一个完整执教的赛季,阿森纳就夺得了联赛和足总杯双料冠军。他也成为第一个在英超夺冠的外籍教练。

在他之前,只有阿根廷人阿迪莱斯(Osvaldo Ardiles)和荷兰人古力特(Ruud Gullit)两个外国人在英超执教过;在温格进入英超之后,1997年至今共有54名非英国人执教过至少一场英超比赛。

在这一点上,他被认为是外国教练在英超的开拓者。

在第一个赛季执教的30场联赛中,温格的胜率是46.7%——12个月后这个数字就变成了60.5%,英超夺冠奠定了他改革家和战术大师的地位。

他继承了前任主帅乔治·格拉汉姆(George Graham)时代硬朗的后防线和中场屏障,同时以近乎点石成金的个人指导,先后将博格坎普(Dennis Bergkamp)、亨利(Thierry Henry)、阿内尔卡(Nicolas Anelka)、法布雷加斯(Cesc Fabregas)以及范佩西(Robin Van Persie)等球员培养成世界级球星。

他在培养球员方面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以50万英镑购入的阿内尔卡,两年后以2250万英镑出售给皇家马德里。

在2003-04赛季,阿森纳以全赛季38不败的战绩夺得英超冠军,温格带队的胜率达到68.4%。

现在已是球评家的加里·内维尔(Gary Neville)当时在温格的主要对手、曼联主帅弗格森爵士(Sir Alex Ferguson)麾下效力。内维尔向BBC体育部形容,当时温格手下是一支“恐怖”的球队,将有个性和才华的球员培养得更具风格,“忽然间,他们用的球员集力量、速度和细腻技术于一身。”

Vieira and Wenger图片版权REX FEATURES
Image caption维埃拉(左)是温格担任阿森纳教练后培养的球星之一

在中国,温格被一代球迷称为“教授”。在世纪之初,一支将足球升华为艺术的职业俱乐部球队在经济进一步开放、越发全面接触欧美体育和娱乐文化的中国培养了一代球迷。温格带领的这支外号“兵工厂”的球队不仅打漂亮的现代进攻足球,并且不以高价收购球星为手段,战绩同样所向披靡。

在中国的球迷中间,阿森纳一度是以“理想主义”对抗资本世界的代名词。

后来,这种“信仰”随着俄罗斯富商阿布拉莫维奇入主切尔西以及阿布扎比财团入主曼城而逐渐褪色。2004年,以执行力超强的防守足球打天下的穆里尼奥(Jose Mourinho)开始执教切尔西,没有人想到,温格从此未能再夺英超冠军。

2004-05赛季,阿森纳胜率仍然达到65.8%之高,但是穆里尼奥的切尔西却以76.3%的胜率傲视英超。直到去年5月阿森纳击败曼联之前,温格与穆里尼奥的球队对阵的12场联赛当中无一战绩。

温格的阿森纳辉煌岁月(英文)

“金元足球”并非是温格的阿森纳战绩滑落的唯一原因——甚至未必是决定性因素。如今连阿森纳球迷自己都清楚的一点是,温格拒绝从自己过去的成功模式当中走出,这使他日渐落后于新一代的英超领队——切尔西的孔蒂(Antonio Conte)、利物浦的克洛普(Jurgen Klopp)、热刺的波切蒂诺(Mauricio Pochettino),以及最突出的曼城主帅瓜迪奥拉(Pep Guardiola)。

瓜迪奥拉代表着当今世界足坛的新一代变革者,而曾经的变革者温格相形之下则显得顽固不化。

前切尔西球员、BBC体育部球评人帕特·内文(Pat Nevin)评价说:“回望历史,人们会去看穆里尼奥入主的时候。足球变得很快。”

“在过去10到15年,特别是战术方面,改变的速度非常惊人。它随着形势而改变,而人们也会随着它改变。阿尔塞纳的问题是他没有改。”

Arsene Wenger argues with Jose Mourinho on the touchline图片版权REX FEATURES
Image caption穆里尼奥(右)是温格执教后期难以战胜的对手

在新的时代里代表着“理想主义”的是巴塞罗那——梅西、哈维、伊涅斯塔(甚至包括出身于巴塞罗那青训体系、后在阿森纳成名的法布雷加斯)等一批从小在拉玛西亚足球学院成长起来的顶尖球员同处一个时代,以最华丽和无敌的方式引领世界足球。

如果要证明温格和阿森纳不能再以“理想主义”自居,最常被球评家提起的一场比赛或许是2011赛季欧洲冠军联赛16强第二回合,瓜迪奥拉率领的巴塞罗那主场3-1(总比分4-3)击败阿森纳。两支被认为是足球哲学相似的球队彼此对抗,但19比0的攻门次数(阿森纳攻入的一球是对方的乌龙)令新旧两代的“技术流”高下立见。

也是从这一个赛季开始,阿森纳连续7年止步欧冠16强。

曾经,温格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英格兰足球,而现在,他可能正正因为无法改变自己而离开。

为了前进的纪念

于是,5月6日的酋长球场不是要庆祝单场比赛的胜利,而是为温格在过去22年给这里的球迷带来的快乐而庆贺。不管是场上还是场下,每一个人都交足了功课。贯穿整个赛季的分歧在这一天被搁置一旁,全场上下都在最后一次赞颂温格的伟大。

在酋长球场外,巨大的横幅写着“Merci Arsene(法语:谢谢您,阿尔塞纳)”,六万件T恤同样印着这句话,放在了每一个座位上。

基本没有人怀疑,尚有12月才合约到期的温格并不是自愿离开主帅之位。但这一切已经不再重要,当他最后一次以阿森纳主教练身份走进这座球场时,主客两队的球员,包括伯恩利主帅肖恩·戴奇(Sean Dyche)在内,都集体列队迎接他。

Arsene Wenger gets a guard of honour before the game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温格在酋长球场接受球员列队欢迎

当他走到球场中圈时,巨大的掌声在酋长球场内回响——而这座球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可以作为温格的足球智慧和经营实力的明证。

虽然阿森纳近年的战绩乏善足陈,球迷的不满亦随之而来。但到了这一天,人们愿意记住的,还是三次英超冠军——包括1997-98和2001-02赛季的联赛、足总杯双料冠军,以2003-04那个38场联赛不败的“无敌”赛季。

Wenger gives his red club tie to one young fan after his post-match presentation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温格在赛后将领带送给了一名小球迷

在他率领下夺得的七座足总杯冠军也同样令他载入史册——立下这些战功的历代球员,有很多都来到了现场向温格致敬。

退役的马丁·基翁(Martin Keown)以及法国中场球员佩蒂特(Emmanuel Petit)都来到了酋长球场的后台,而或许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是大卫·戴恩(David Dein)的出现,这位将温格招致阿森纳俱乐部的前副主席,11年来第一次在主席台上出现。

这仿佛是令人心酸的重逢——两人的搭档为阿森纳带来了一段所向披靡的岁月,或许在2007年戴恩因为“不可挽回的分歧”而离开之后,一切就注定不再一样。

现任主席斯坦·克伦克(Stan Kroenke)也在现场。戴着墨镜的他与现在的阿森纳董事会成员坐在一起,看着这一切。如今,克伦克要寻找另一个人取代温格。

Preparations are made for Arsene Wenger"s farewell after the Premier League match between Arsenal and Burnley at Emirates Stadium on May 6, 2018 in London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与这个赛季的很多时候都不一样,这一天的阿森纳球迷看到了他们喜欢的进攻足球,那正是在那段辉煌岁月里温格最标志性的风格。

加蓬国脚奥巴梅杨(Pierre-Emerick Aubameyang)和法国前锋拉卡泽特(Alexandre Lacazette)在上半场就早早奠定胜局,之后科拉西纳克(Sead Kolasinac)、伊沃比(Alex Iwobi)锦上添花,拉卡泽特最后的梅开二度为温格贡献了告别演出。

在比赛头两分钟,球迷们一直高喊着温格的名字。然后就换成了帕特里克·维埃拉(Patrick Vieira),他被认为是温格可能的接班人之一。

之后先后响起的还有亨利、基翁和博格坎普的名字。

赛后,莱曼(Jens Lehmann)、皮雷(Robert Pires)、卡努(Kanu)和索尔·坎贝尔(Sol Campbell)等阿森纳前球星都参加了赛后的告别仪式。

在比赛过程当中一度有伯恩利球迷向兵工厂球迷喝倒彩——“是你们想炒掉他”,但在终场哨吹响后,没有阿森纳球迷离开。

阿森纳前守门员鲍勃·威尔逊(Bob Wilson)出场向“我们最伟大的领队”致敬。然后,温格长年的助手帕特·莱斯(Pat Rice)将一个代表那个“无敌”赛季英超冠军的复刻奖杯颁赠给温格。

Wenger was presented with the golden trophy given to the club after their 2003-04 unbeaten 'Invincibles' season on the pitch after the match.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温格获赠一座代表2003-04不败赛季的金色奖杯

然后到温格发言,酋长球场安静了下来,人们静候他在这座球场作为主帅的最后一番话。一如他一贯的儒雅和谦逊,他首先说的不是自己,而是向日前因脑出血紧急入院的老对手、老朋友弗格逊爵士(Sir Alex Ferguson)致意。

就在七天前,温格在曼联的主场老特拉福德球场(Old Trafford)接受了弗爵爷的致敬。

我会想念你们

温格站在印有自己肖像的巨大旗帜前面,沉静而动情地作了演讲,最后的结语是:“我会想念你们。”

然后,他绕场一周,球迷给他充满爱戴之意的掌声。过去几个月的负面情绪一扫而空。一名小球迷整个下午都举着一场纸牌,上面写着:“阿尔塞纳,能把您的领带送给我吗?”他如愿以偿。

The Emirates Stadium bids farewell to Arsene Wenger after 22 years at the helm during the Premier League match between Arsenal and Burnley at Emirates Stadium on May 6, 2018 in London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酋长球场内到处都挂起感谢温格的横幅

一星期后的英超末轮,温格还会带领阿森纳作客对阵哈德斯菲尔德。在那场比赛之后,他与阿森纳的主顾关系将正式终结,而这家在温格经营下跻身欧洲顶级行列的俱乐部,将要开始踏出后温格时代的第一步。

“Merci Arsene”的横幅已经在他身后,他在走进球场更衣室通道之前最后一次向酋长球场的球迷挥手致意。他与阿森纳,将各自翻开新篇章。

《足球之书》(两章)

Wednesday, November 1st, 2017

转自:全民阅读

作者:叶梓

《一个稳重老成的青涩少年”的足球记忆》

  1991年的夏天,正在看心理医生的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终于有机会借助这次诊疗的机会梳 理一下自己多年来的超级球迷生活以及沉浸其中的情感世界。正是这个有着 阴差阳错色彩的机会,让他开始着手写作《极度狂 热》。可是,连他自己都 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充满忧伤的纸上回忆,不但让他踏上了一条畅销小说作家的人生之路,还在几年后获得了“威廉希尔体育图书奖”。

  其实,这并不是霍恩比的初衷。

  但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阴差阳错纠结而成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所以说,当此书被贴上小说而且是畅销小说的标签时,霍恩比也是无可奈何的。根据为该书撰写过精彩导读的牛二平女士分析,继《极度狂热》之后,霍恩比创作过两本货真价实的畅销小说,分别是《失恋排行榜》和《男孩•男人》,这两本书在相继拍成有着好看情节的故事片之后,人们开始理所当然地认为 《极度狂热》也是一本畅销小说。显然,这样的认定是不科学的。严格地说,这是一册回忆录, 一册关于成长、关于足球的回忆录。 

  当然,也可以说成是霍恩比的一次追忆逝水 年华。 

  在这册由70余篇日记组成的回忆录里,每一 个文字,都没有离开过阿森纳球队。这又是为什么呢?1968年的秋天,当他第一次被父亲带进足 球场时,就注定了与这支球队有着解不开的结,注定了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一起快乐、一起悲 伤。当然,这种荣辱与共的经历,也时时绕不过 俱乐部与球迷之间的种种纠葛,更加绕不过一个 小小少年的成长。这个过早地承担着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缺少温情的孩子,他的周末,除了足球 场就会没有地方可去。这种不幸的经历,反而让他与阿森纳球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并且逐渐 成为阿森纳的铁杆球迷。再后来,父亲离开他的身边,母亲为了培养他的阳刚之气,也常常鼓励 他去看球,但是,此时的霍恩比,已经是一个心理年龄远超了身体年龄的稳重老成的少年,对他 来说,每一次看球都是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因此,青春的迷茫、理想的破灭以及摇摆不定的生 活态度,都能在海布里球场,找到相对应的事物。 

  这也就是这个自称为“老成稳重的青涩少 年”的足球记忆。 

  而他的“老成稳重”,体现在《你在电视上 看到我了吗?》之中——这篇记录1971年4月10日阿森纳与南安普敦的一场球赛的日记里,霍恩 比自叙了对足球的理解: 我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可以让没有理由的不 开心茁壮生成的地方,一个我能够沉默、苦恼和 郁闷的地方,我有许多的伤感,在观看我的球队 比赛时,我可以释放这些伤感,让它们稍微透口 气。 

  如此的伤感,一直陪伴着这个孩子的成长。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他在阿森纳俱乐部的发展中,也渐渐长大,结识了不少喜欢足球的朋 友,他的女朋友也成为了阿森纳的球迷,在繁复的球场里挨过打,亲眼目睹过血色的惨案,人间 的光明与黑暗,都在这里一一经过时,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喜欢足球:“我们并不是缺乏 想象力,我们也不是过着悲惨和贫困的生活;只 是现实生活比较苍白,比较无味,没有那么多可 能的、预料不到的极度狂热。” 

  这也正是足球能够让我们所拥有的。

于是,多年后的霍恩比就会面临一道自己出给自己的难题: 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痴迷的性 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这种关系会 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比我用自由意愿建立起来的其他任何关系都要长久?”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关系在经历了种种阻隔之后,依然生生不息。对这种极度狂热的人生状态的追问与思考,正是霍恩比回忆的旨意——而他最终的旨意则是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价值的追 问。 

  本来,我对畅销图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感——畅销书是一次性消费,只提供简单的快 乐——但《极度狂热》是个例外,因为它与足球 有关,与一个少年的成长有关——我们每个人都 是一天一天长大的,所以很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 通过别人的回忆来实现自我的回忆——不一定为 了忆苦思甜,但完全可以重温成长的快乐。当我 基于这两点而在铺天盖地的资讯信息里找来《极度狂热》细细翻阅时,才发现《极度狂热》其实为我们言及了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也是它不同于普通畅销书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一直享受着畅 销小说待遇的《极度狂热》在1997年、2005年分 别在英国和美国改拍成电影时,完全卸下了主人 公回忆时的精神失重,而摇身变成了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爱情大戏。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改拍的 同名电影,经由编剧洛厄尔•冈茨和巴拜卢•曼戴 尔之手,地点从英国的海布里球场转换到了美 国,足球也换成了棒球。 

  书籍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实在是太大 了。大得让你想象不到。 

 

 《足球之书》(两章)(《极度狂热》,[英]尼克•霍恩比/著,北 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 年9月第1版) 

==========================

《在散漫的编年史中反思和觉醒

 

要说《足球往事:那 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还得先从《拉丁 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 册书说起。 

新闻记者出身的乌拉 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撰写的《拉丁美洲:被切 开的血管》这册书,是以 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 式来谈政治经济学的,作者的目的,如他本人所 言,“是为了和人们交谈,是以一个非专业作家 面对一个非专业读者的方式,向人们揭示被官 方历史掩盖和篡改的历史,即战胜者讲述的历 史。” 

显然,《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他的 一次私人观察。 

而《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同样也是记者、作家及骨灰级球迷数职 兼于一身的加莱亚诺的一次私人观察。当然, 这次持久的观察,更像是一次对足球往事的回 忆——不是流水账式的回忆,而是散漫的编年史 式的回忆。从现代足球运动的发端开始,直到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为止,百年有余的足球史,都 能从他的私人回忆里找到点点滴滴精彩的瞬间, 而且,一个个球星的诞生与陨落也穿插其间,显 得丰满圆润有血有肉。这些球星,既有尘封于记 忆深处的纳萨奇、埃里科、多明戈斯、莫雷诺、 巴博萨,亦有我们现在依然熟悉且常常作为足球 谈资之一的贝肯鲍尔、贝利、马拉多纳、巴乔、 齐达内、罗纳尔多。更有意思的是,时不时还有 一段散轶在故纸堆里的足球往事,让你能触摸到 历史的心跳。比如,他在书中写到的1942年纳粹 德国占领乌克兰时关于一场基辅迪纳摩队与希特 勒卫队的足球友谊赛,就能让人一下子记住那11 名为了尊严而战最终被处死的球员。他们的纪念 碑至今还是乌克兰人民的圣地,但这段往事的价 值并非就此了结,而是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足 球的诞生不是为了锻造某一位球星,而是为了享 受愉悦与激情。 

作为作家的加莱亚诺,有能力卸下这些往事 的官方表情,叙述得充满人情味,甚至带着一股日常生活的气息,尤其是对一个个进球如数家珍 的场景叙写,让人仿佛踏上了一列华丽的追忆之车。当然,他更会游刃有余地去适时点评一番。 他在提及马拉多纳时,说“为自己的双腿开价,付出的是自己的灵魂”,他说巴乔时如此评价:“他的双腿似乎有自己的思想;他的双脚似乎依靠本能射门; 他的双眼似乎能预见进球”——如此精准地评论球员,且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我还真是头一次见。

如果我们现在能在一场球赛中听到这样的解 说,该有多好——可惜的是,我们听到的解说不是把“这就是足球”重复上N次,就是某某某完 成了一次“世界级扑救”——世界级的扑救咋这么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册书完全可以作为中 国足球解说员的普及指导用书。 

  当然,它的意义还不止这些。

成长生活在乌拉圭的加莱亚诺——虽然有过 12年的流亡生涯,并且他的名字列入了阿根廷军事政权的死亡名单——自然会秉承了这个国度 伟大的足球传统,像所有的乌拉圭孩子一样,他 也梦想着自己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然而,梦想 的破灭不但没有影响到他对足球的热爱,反而让 他最终拥有了一份“旁观者清”的清醒与理性。 当然,这份清醒与理性是和他当年写作拉丁美洲 的灾难史一脉相承的。因为在资深球迷加莱亚 诺——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称呼,请允许我以此 传达我对他的敬意吧——深刻的眼睛里,足球不 止是一场场有着输赢的比赛,而是一项能够带来 身体愉悦的运动,更是一种深深地渗透在人类血 液里的文化基因。所以,他在面对编年史式的足 球往事时,没有停留在细节和进球的精彩瞬间 上,如同他对拉丁美洲的审视没有停留在那片丰 饶的土地上盛产黄金、橡胶、咖啡一样。并没有 杞人忧天的他,已经在文字中开始为被工业化的足球担心,为足球成为一种职业之后必须屈从于利益法则的怪圈而焦虑。

这也正是我们很少与漂亮美丽的攻势足球相 遇的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为了输赢,“大家都在退守,几乎没有人突前。他们筑成一座钢铁 长城,守卫着己方大门,只有一名‘平原游击队员’在前场游弋,伺机反击”——这也正是加莱 亚诺诙谐而不失讽刺的叙述。 

此外,我还一直记着他在《移动的药箱》里 的一段话: 

在不择手段都要取得胜利的生产率法则的重 压之下,很多焦虑而痛苦的球员成了移动的药坛子。 这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且犀利无比的一个比喻! 

而这个比喻,恰恰是所有球员必须面对的一 道难题,是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悲剧式缩影。事实上,与“药坛子”息息相关的是,当下 足球运动的职业化与商业化已经让应该由足球带来的身体享受、精神愉悦、心灵冲动全部消失殆 尽了,剩下的只是越来越完善的联赛机制和可以用数字计算的球员身价了。 

这也正是加莱亚诺在《足球往事:那些阳光 与阴影下的美丽与忧伤》里的反思与觉醒。如果 我没有猜错的话,书中副标题里为什么会出现 “忧伤”一词,其意义也大概在于此吧。 

《足球之书》(两章)

(《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阿森纳2-1切尔西 (2017)

Sunday, May 28th, 2017

2017_arsenal_facup1_pa

Thursday, September 15th, 201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 - Copy

 

一抢而空

Friday, July 15th, 2016

阿森纳2017年夏造访澳大利亚 挑战澳超2豪门

阿森纳2017年夏造访澳大利亚 挑战澳超2豪门

阿森纳将于明夏造访悉尼

腾讯体育4月30日讯(ESPN/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ESPN消息,今日阿森纳通过自己的官方推特证实,阿森纳将于明年夏天造访澳大利亚悉尼,将同悉尼FC和西悉尼流浪者两队进行两场友谊赛。这也是阿森纳队近40年来首次造访悉尼。

枪手将在2017年7月13日在ANZ体育场挑战悉尼FC队,2天后在同一块场地挑战西悉尼流浪者队。

阿森纳CEO伊万-加齐迪斯表示:“我们季前赛造访澳大利亚将完成我们赛季前最后的准备,悉尼FC和西悉尼流浪者队将给我们队带来巨大的考验。此次澳大利亚悉尼之行,也将会看到我们在澳洲的忠实支持者。这将是大家期待已久的阿森纳俱乐部一次真正的特殊行程。”

新南威尔士州的体育部长斯图尔特-艾尔斯表示,“这两场比赛将吸引28000多名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战,将会带来18.6万欧元的收入。”

“门票将于2016年7月19日开售,我们期待所有热爱体育的球迷来到悉尼。”

================================================================

今晨10点开始在网上对阿森纳球迷预售,十点十分上网时,$100左右的好票已经一抢而空!

没想到那么多球迷,起晚了…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