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米的插曲(Intermezzo
      

(这一章是有关博格坎普在国米的挫折)

博格坎普加入国米时,意大利足球正经历着“内战”:一场防守的“过去”与攻势的“现在”之间的“圣战”;荷兰全攻全守与意大利传统足球之间的战争…

当时米兰双雄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博格坎普加入国米之前,拥有荷兰三剑客的米兰,在卡佩罗(Capello)带领下,91-93赛季曾有58场不败记录。无论在经济还是球队阵势上,国米都远不如米兰,而且米兰球员传承了沙基(Sacchi)区域战术(zonal defance)的攻势足球理念,但国米还是继续意大利传统的人盯人的方式(man-marking)
在局外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个很小的理论上的问题,但对以战术主导的意大利足球来说,这一问题非常关键,影响极深!

当国米在92-93取得联赛第二后,他们认为也许加一点荷兰因素,就能赢回桂冠,于是买来了当时欧洲足坛最热的荷兰新星博格坎普…

当问到博格坎普为什么会加入世界足球“保守司令部”时,他的回答是:他要make自己的adventure,不跟随他人去AC或巴萨,就像后来他加入“无聊的”阿森纳时的想法一样。

而问到为什么在意大利不能成功而在英国却得到了极大认可时,丹尼斯认为,首先,英国足球比较糙,比较注重力量而缺少技巧,“他们当时没有马拉多纳,卡雷卡,范巴斯滕,曼奇尼,维耶里…
所以博格坎普的到来,为英国带来了他们所缺少的东西,博格坎普得到了英国足球的认可,也得到了机会

其次,自己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阿森纳,“那些有经验的球员都愿意尝试新的改变”(比如亚当斯等),而在国米就完全不同,博格坎普推崇的荷兰攻势足球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无论场上场外,他们都觉得丹尼斯有些不“合群”

书中就此对一些国米球员作了采访(很大篇幅),谈到了他们对博格坎普的一些相当负面看法,荷兰文化传统与意大利的区别,是丹尼斯与其他球员之间缺少理解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书中采访时,博格坎普没有明确指出,但从后面的回忆中可以看出,英国球迷以及英国的足球文化传统,也是博格坎普能在英国取得了在意大利不可能得到的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

国米没有像允诺他和另一位荷兰球员维姆(Wim-维姆·琼克Wilhelmus Maria Jonk)的那样,去改变踢法,去踢攻势足球,而是继续维持保守的踢法

当时的教练巴格诺里(Bagnoli)说他希望他的球队在2,3个传球之后就射门,丹尼斯说:“这不是攻势足球,这是反攻势足球(counter- attacking )”,用博格坎普的话说,巴格诺里仇恨巴塞罗那足球,希望他的球队在进一个球之后就只管防守…

而在荷兰,大家都推崇攻势足球(无论是克鲁伊夫还是范加尔)。1989年,路易斯·范加尔曾带领球队观看了欧洲杯的决赛,AC米兰在巴塞罗那击败布加勒斯特星队(Steaua Bucharest)- 这是一场被认为有史以来最精彩的表演(之一?

 

第五章: 球员的力量(Player Power)  

(荷兰足球经常输在内讧,球员之间,球员与教练之间…)

1994美国世界杯期间,荷兰球员与教练间的矛盾是他们失败的原因。阵中核心球员古力特与教练艾德沃卡特就战术安排发生矛盾,宣布退出国家队。荷兰虽然在缺少古力特情况下从竞争激烈的小组中出线,但最后2比3负于巴西,于四分之一决赛止步…
自此后,荷兰队每逢大赛的备战状况都非常令人担忧

1996欧洲冠军联赛杯前,球队也是矛盾重重,教练希丁克以荷兰特有的方式来解决内部矛盾,他告诉球员:你们自己去讨论应该怎么办…
于是球员们开会,开会时,球员分成3拨对峙不下(博格坎普是冷眼向洋):黑人球员与队长的矛盾激化(他们把在阿贾克斯的矛盾,带到了国家队),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是克鲁伊夫的儿子(Jordi-祖迪)出来说话,争吵才得以平息,球员们决定求大同存小异…
但为时已晚,最后荷兰4-1输给了英国。

托尼·亚当斯回忆那次比赛时,觉得虽然赢了比赛,但似乎“报仇报错了对象”,因为在1988年欧冠,范巴斯滕曾击败22岁的亚当斯戴帽,导致英国被淘汰…

当时教练希丁克知道荷兰输在内讧,球员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比赛,但他对此无能为力:“我觉得我是在一辆失控的火车上,我们闯过了一个个站台,我无法将它停下来…

(没有看过作者2000年的那本:《灿烂澄色,荷兰足球神经质的天才们》,但这一章通过博格坎普的经历来看荷兰足球,可能也是那本书的一个侧影?对荷兰足球感兴趣的话,他的另一本书《阿贾克斯,巴塞罗那,克鲁伊夫》估计也很有意思,可惜这两本书都没有中文翻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