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上海及红楼之东的回忆

February 6th, 2022

32周年祭之二(下)

因病父亲未能在1960年赴河北省上任,留在了上海治疗养病直到1962年。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疗期间,父亲回忆起他生病之前的北京之行,也回忆起36年前在北大聆听李大钊讲课和演说的细节,最近我们在父亲留下的一个练习本中,看到了他当时写下的两首诗:

《回忆》
1961年春,华东医院

少年求义到燕京,
红楼之东激情浓。
三十六年山河变,
驱车问路觅旧踪。
追忆往事殊赧颜,
马列主义未精通。
残躯半废不知老,
意气沸腾当年同。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35周年》
1962.4.28于华东医院

病榻回忆事朦胧,
燕京夜静严寒冬。
封窗闭户悄无声,
北大三院礼堂中。
数百志士静坐待,
等候指示扩襟胸。
小帽短髯皂布袍,
庄严慈祥声音洪。
严正斥驳反动派
国际主义靠工农。
目标指向英日帝,
分清敌我任务重。
年久诸事多模糊,
形象永存心目中。
纪念先烈殉难日,
暮年残病壮心宏。

北京大学三院(法科)礼堂旧址

1926年1月,设于北大三院的中共北方区委党校举办了一个训练班,参加的有北方地区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李大钊在训练班上讲解了农民问题。1926年1月14日 在天安门召开示威大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声讨奉系军阀张作霖。会后举行游行示威。1月21日李大钊出席了北京各界在三院礼堂举行的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说。1926年1月31日 在天安门继续举行反日讨张国民示威大会。

父亲的回忆让我们知道,1926年这个激奋人心的一月,影响了他的一生。父亲回忆中也曾提到,当时他和训练班的其他年轻人一起,参加了天安门示威大会的纠察队,保护在天安门开会的领导、工人、学生和市民们。
最近得知当时从保定去北大受训的可能还有齐淑容(见“32周年祭之一“)。1925年她在保定女二师上学,是保定学联的领导之一,五卅运动时组织同学们罢课游行、上山下乡宣传革命,齐淑容保定女二师毕业后,也去了北京,据她的后人介绍,她也曾听过李大钊的讲演。
不知当时参加训练班的还有哪些人,很希望这些信息不要永久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悼武述文烈士诗两首

January 29th, 2022

32周年祭之三

62年回到河北省后,父亲因病主动辞去了副省长职务,退居政协。1963年10月,去河北灾区考察,曾有《灾区行》一诗,结尾曰:“病夫灾区行,亦泣亦心喜”。同时去了保定贤良祠及石家花园,有悼念武述文烈士诗两首

悼武述文同志两首
牛树才

(一)访石家花园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三日,十八日

凭吊烈士迹,恭访石家园。

断垣存一面,小屋留半间。

窗下湿漉漉,眼中血斑斑。

含泪默悼君,君已笑开颜。

(二)访贤良祠悼武

漫步西门里、逐户仔细认。

回首测距离,识得原大门。

建筑仍依旧,风物倍觉亲。

东西红楼在,北房五间存。

洋槐已粗大,浓荫覆盖人。

西北角一间,君在此处寝。

严寒北风紧,兵马乱纷纷。

低语鼓励别,重情手握紧。

屈指四十年,情景终不泯。

革命已胜利,可以慰英魂。

================

从诗中描述可以推测,父亲是在1925年年底赴京前,与武述文在贤良祠握手言别。当时武是共青团保定地委负责人之一,住在贤良祠西北角的屋子里。父亲25年9月加入团组织,年底被学校开除后(详见“32周年祭之一”),保定党组织派他去北京参加了北方区党委党校(设在北大三院)举办的训练班。从北京回来后,因无学可上,父亲就回到了曲阳老家,与失学在家的其他同学组织了读书会,联络进步青年,宣传革命思想。后在读书会基础上,筹备创建了城厢平民学校,该校成为曲阳县的第一个革命活动中心。
1925年冬季父亲在保定贤良祠与武述文的告别,就是与烈士的永别了。

——————————————————————

(注1)贤良祠、石家花园
贤良祠位于保定市西大街629号,1925年曾为中共保定支部机关驻地。1923年中共地下组织租用了位于保定石家花园内的二层灰砖小楼,1926年中共机关由贤良祠移至石家花园和清苑苗圃。
1993年2月,贤良祠及石家花园的二层灰砖小楼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2)武述文(1906~1926)河北内丘人。1922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23年10月24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春,被选为共青团保定地委候补委员。五卅运动中,积极参加后援会领导工作,进行文艺宣传、募捐等。1926年5月,任中共保定地委委员,负责统战工作,此时,北伐战争已经开始。1926年暑假,他毕业返乡,受党的指示,于8月27日回到保定,发动群众,联络各界人士,从组织、思想、物质上做好迎接北伐军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同年,在“九一九事件“中,直系军警包围了市委机关驻地石家花园和清苑苗圃,武述文在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20岁。

(注3)“九一九事件 “
1926年9月18日晚,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清苑苗圃召开全会,研究党组织的发展和迎接北伐军的有关事宜,会议一直进行到深夜11时。散会后因时间较晚,与会同志分别住在高风(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住所清苑苗圃以及中共保定市委机关驻地石家花园。 9月19日凌晨3点左右,在叛徒王永福带领下,直系军阀政府的军警兵分两路,包抄清苑苗圃、石家花园。 住在石家花园的武述文在突围时壮烈牺牲。敌人抓捕了王志远、刘秀峰,搜出了党的文件和一些党员名册。另一股敌人包围清苑苗圃后,抓捕了高风和谢光沛,并抄去了党的文件和李大钊给高风的亲笔信。在狱中,高风为掩护其他同志,于同年10月7日英勇就义。

“中华儿女”的概念(2008-2014的长帖)

January 5th, 2022

几句前言;

这篇多年前的博文,最近又有人开始关注,觉得有必要补充一下,因为在基因技术发展的今天,本人这篇博文中的一些说法又得到了更多的证实。澳洲基因测试是一门生意,因为搞基因研究的即需要统计数据,也需要经费。家里几人出于好奇,也花钱作了基因测试,从来没有怀疑自己是中国人的我们,基因中不仅有明显的中亚血统(xxx斯坦…..),或者岛国血统,居然还有少量美国印第安人的血统。如果我们的前辈能做基因测试的话,他们门血统中的中亚、或者岛国、或者印第安人的血统比例一定会更多的!
可惜文中的一些链接,时间久了,现在不一定能找到了。
======================================================

2014年

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中华儿女当自强》,看后,觉得作者似乎对"中华儿女"这个概念搞得有点不清楚?”中华儿女“或“中国人”并不是一个民族概念,绝对不只是指中国的汉人?“中华儿女”或“中国人”应该是相生相息在中华国土上的所有民族的人们的统称吧?

文中谈到蒙元之恶,满清之恶…在中国历史上,蒙,满确曾为侵略者,但几千年下来,这些“入侵”者,也成为了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康熙微服私访这样的杜撰故事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诗圣李白是中国人,但他很可能来自少数民族,纳兰性德的诗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经典,纳兰性德是满族人,但他也是一个中华儿女!

中华是个多民族的国度,其实从历史演变上看,汉族真的一点也不纯,也许大部分都是混血儿,汉族甚至可以说是不同少数民族逐渐相互同化出来的一个民族?

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不仅是自立自强,还有宽容和大度,后者可能是其它民族所不理解的。比如欧洲那些P大的国家,其实原本都可能是出于同一民族,他们为了P大一点的土地,几百年来互相残杀不可开交…..
又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本是同根生,却相煎如此之急,追溯起来,不就是亚伯拉罕的两儿子之争吗,没想到一直不能容忍到这种地步?
 
觉得大汉民族主义的病根可能是源于对历史的不了解?西方反华,支持藏独,疆独也是因为对中华民族的不理解,大汉民族主义,为诟诬汉族的那些人找到了借口?那些为了P大点地盘,几百年自相厮杀的民族,怎能理解几千年来在偌大中华土地上,居然能相生相息那么多的民族,怎能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那种大度,包容和宽厚呢?

以下是08年的一个帖子,自己在自己地盘上(博客)的一篇闲扯,居然引起学霸专家的注意,并予以严厉斥责,呵呵

不过觉得自己写的都是大白话,贴出来,可以阐明一下自己一贯的看法。
当然,错误之处还是欢迎学霸们批判指点的。

文中很多”据说”,因为一些历史虽经他人考查,但也不是很清楚,更何况一篇博文,不是论文。

===========================================================

2008年

在国内时,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有关中国人称谓的意义,可能是因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不会接触到这个问题?

而到了国外,唐人街,华人,中国人,汉语,华语,官话,国语等名词经常出现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好奇的外国人有关中国的一些问题,有时,一个名词,一个故事,一件小事,都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去复习一下中国历史,去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

Mandarin – 是到澳洲后第一个引起注意的,有关的一个英语单词。

在国内学了一点点英语,只知道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是橘子,所以刚来时,当听到大学一个讲师朋友问我是说广东话还是“橘子”时,有点糊涂,只好回答说:我说的是北京话,也就是普通话,并解释说是就是官方通用语言等等…

估计那位化学系讲师可能也是第一次听到“普通话”这个词,被我的一通解释搞糊涂了,也就忘掉了“Mandarin”的原意。

现在打算出国留学的年轻人可能不会像我当时那么无知,但不知道是不是能立即将Mandarin和普通话联系在一起?

因为查了一下网上字典,这个词的解释是:中国官话,国语,满清官吏 ……

这种解释对国内的学生来说,好像还是不太明确,因为“国语”和“官话”是海外华人对普通话(北京话)的不同称谓。台湾人称北京话(普通话)为国语,而香港和其他东南亚的华人则称北京话为官话(老人们)或华语。

比较讽刺的是,我们在澳洲认识的一些主张台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吕秀莲”们,也是称Mandarin为“国语”的!

清朝达官贵人是满族人,被尊称为满大人,据说(!)这就是Mandarin一词的来历。

(注意”据说”二字:这种对Mandarin的注解,是在大学兼职教授成年人中文时,取自我们应用的一本澳州某大学中文系专家们编辑的教材。实在没有想到,这篇08年一时兴起写的帖子,4年后居然还有学霸朋友予以关注,并认为这种解释“有以讹传讹之嫌”,因此在句中加了一个“据说”
其实我们当时教中文为了加强印象,会跟学生讲一些”传说“或”据说”。比如以前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印第安人来自中国的“考证”,不知当时作者是不是故意“以讹传讹”“误导视听”,但很明显这个解释是调侃英语的一个杜撰。作者解释说:因为当时美洲被误以为是印度,到了那里的中国人彼此祝愿在“印度之地安康”,久而久之,将自己称为“印地安”,我们教中文时,在解释印,地,安这些单词时,也曾“引经据典”谈起这个故事,那些澳州成人学生在说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些生词的理解。“满大人”当然也是异曲同工了)

统治了中国295年的清政府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将北京话定为正式官方语言的,没有能力去考察,但那些满清贵族们的京片子溜着呢,我们电视剧中看康熙看雍正看乾隆,好像大家都是满口北京话,当然电视剧中也比较正式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满文也比比皆是,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满文的实用价值逐渐消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们在文化上也就逐渐被同化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尽管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很大一部分都是少数民族,但因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我们经常都会忘了这点。

在比较近的五个朝代的1000多年中(公元907年到1911),辽,金, 元,明,清,有四个是少数民族统治。而且明朝的朱元璋据考证,可能也是回族人,这点,好像经当代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周有光先生考证后已被确认?周先生的主要论据是:朱元璋的马皇后是回族(回族一般不会与外族通婚,我想朱元璋不是回族,也一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的所有大将 沐英,常遇春,蓝玉……也都是回族,郑和也是回族,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就是为成祖和自己到麦加朝圣,明武宗颁布过《禁猪令》!明代瓷器上阿拉伯纹甚多…(以上可参看

(以下可参考

1 辽:女真族(公元907-公元1125,共218年)

2 金:女真族(公元1115-公元1234,共119年)

3 元:蒙古族(公元1206-公元1368,共162年)

4 明:统治者可能是回族(公元1368-公元1644,共276年)

5 清: 满族(公元1616-公元1911,共295年)

 

另外 :隋 和 唐 都是鲜卑人和汉人的混血儿…

中国历史上真正由汉人统治的统一的朝代可能只有汉代(公元前了),还有一个只维持了20多年的西晋。

唐朝呢?唐太宗李世民好像就是汉人和胡人(鲜卑族人)的混血儿,鄂伦春人是鲜卑族人遗留下来的一个分支,当时几大姓氏就包括了鲜卑族的李姓,他们的祖先可能要追索到南北朝时的北魏(公元386年建国,定都大同)……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经考证也可能是胡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他身上好像有突厥人的血液,这可以从他两个子女的名字得到证实。他的儿子叫“颇黎”,这在汉文中无法解释,其实这是突厥语“狼”的音译。狼是估厥人的图腾,用颇黎作人名像汉族人用“龙”取名一样。李白的女儿叫“明月奴”,在今天的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而李白本人长的眼睛正是突厥的眼睛特征….

李白的血统是需要考证才能搞清的,因为离现在太远,加上那时中国各民族也分得不那么清楚,而另一位中国伟大诗人纳兰性德的满族血统就不需要考证了。

很怀疑那么长时间,还有没有纯血统的“汉人”? 张王李赵遍地刘,中国最大姓氏之一的李,可能都有鲜卑族人的血统?

几千年下来,“汉人”这个概念,其实已经逐渐模糊,我们这些生长在中原的“汉人”们,可能都是混血儿?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融合了许多不同民族的民族,现在还有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和平共处。

因为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所以相信没有人会说几千年来,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被灭绝了什么的。即便说那些少数民族被同化了,也觉得不太合适,因为“同化”这个词,现在也被一些人用来指责为中国的“汉人”“侵略”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有时想想作为“汉人”,被误解也真有些冤枉,因为几千年来,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那些侵略并统治的,很多都是一些少数民族!

外国人可能不能理解这点,我在教成年人中文时,拿出了中国朝代年表以示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可还是有学生不相信

我曾有一学生是犹太人,他谈到犹太人特别能保持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所以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犹太人,唯独中国找不到,他认为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太强。虽然很早以前(900多年前),就有犹太人来中国定居的记载,在开封还有一犹太人聚集地 – 教经胡同(据说由脚筋胡同而来,因为犹太人杀牛先挑脚筋)。

这个学生还讲了一个不怎么可笑的笑话:一位犹太人在中国的餐馆吃饭时问道:什么地方都有Jews(犹太人),为什么这里没有?服务员听见了插嘴说:有啊,我们这里有Orange Juice(橘汁),Apple juice(苹果汁),还有…
(英文中“犹太人”的发音与“汁儿”类似)

听了这个故事后,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犹太人血统,因为当年犹太人移居的地方好像离我们老家也不不远,而我们家几代人都是个子高,皮肤白,鼻子大…

不过开封那个教经胡同最后一个犹太人后裔家庭姓赵(又占了百家姓的一大姓),从姓氏上看,和我们不大一样,所以我们也可能像李白一样,有突厥人的血统,和那些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乌斯别克、哈萨克人沾亲带故?

(最近网上看到有将北京话和希伯来语比较的文字,还是挺有意思的,什么“俺”,“丫头”,“鸭蛋儿”,“别介”,“甭”,“胡同”,“捻儿”,“坷垃”,“疙瘩”…这些很常见的用语,居然在希伯来语中,都可以找到发音和意义上极其相似的对应的词汇,中华文化在同化其它文化中,也在被同化着…)

当然中华文化的同化性,不是中华文化的罪过,被少数民族统治过几千年的混血的“汉人”,绝对不像当初大不列颠的英国人那样有侵略性。美国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人,当时就被那些英国人屠杀得一塌糊涂。而澳洲的土著人,现在生活条件还不如非洲黑人,因此澳政府曾遭国际人权组织的斥责,而那些被挤到荒凉中部的土著人,至今还不得不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奋争…

从对台独藏独疆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不仅是许多西方人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人就是汉人(可能是因为中国语言叫汉语,中文叫汉文),就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自己,有时也搞不太清楚汉人,唐人,华人-“中华儿女,中国人”这些称谓的真正含义?

再谈听书(十)从听书到听“经”

December 2nd, 2021

这是“再谈听书”系列的第十篇了,写到第九时,因发文遇到困难,本不想继续写,但为了“十全十美”就加了这么一篇,不过文中“书”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

前九篇中的“书”是非常非常狭义的,仅指在网上能收听到的、中文的、经典的、畅销的……评书与小说,对了,还有免费的,当然并不是为了省几个小钱,以前解释过,就不在此重复了。

虽不再听这类书,但为了催眠,每晚还在听,听的是2009年梁冬主持、许文兵老师讲解的《黄帝内经》。“2009年”这个时间定语很重要,因为一直都是在听这个版本,囫囵吞枣地听了有三遍了。晚上睡前听,主要是催眠,糊里糊涂地就进入了梦乡。然后白天干家务时再听,一集大约40多分钟,有时回倒,听个明白,白天听书就是学习与复习的一个过程了。徐老师的讲解中可学的内容太多了,虽然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认可,但认可部分的内容已经很多很多了,一本《黄帝内经》是够学一辈子的。

许文兵老师那时的声音很好听,用听友的话说,非常“治愈”;用徐老师自己的话讲,比较“坦荡”,发自内心;自己感觉非常自然、幽默、直率、随意、似乎还有些孩子气,总之易于接受,还非常催眠。
而梁冬天马行空的打岔与装傻式的提问,增加了收听的乐趣。感觉梁冬的思维方式是跳跃式的,极会联想,包罗万象、语出惊人、不求精准……这些可能都是他职业能够成功的性格中特点?

喜马拉亚网上还可以找到许文兵与梁冬2020年的一档节目,就是大年三十到初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节目中多了一位笑起来很好听的主持陈晨小姐姐,还有配乐和男生总结,挺热闹的,也还挺有意思,内容基本来自2009版本。对不喜欢听经,又想了解中医养生的朋友,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听书到听《经》,有一个飞跃,就是从兴趣到学习。
自己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学习的人,因各种原因,从小就不怎么喜欢上课,又比较懒,没有做过什么朝九晚五的工作,因此专业知识很少,主要还是秉性所致吧,专业之路可以说是嘎然而止。对业余的东西,基本可以用“浅尝辄止”这个成语来描述,学什么也没有长性,到老了,自然更是随心所欲。
所以听《经》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觉得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因此,的确可以称之为读(听)书路上的一个飞跃。

自己记忆不好,可能是与曾经发高烧一个多星期有关吧,不过之前,上中学时,也是糊里糊涂不记事,人老了,就更是善忘。所以现在学习,只能是“得意忘言”了。

徐老师讲解《黄帝内经》时,也提到过“得意忘言(形)”,此语出自道学鼻祖庄子,网上居然有人称其为“躺平鼻祖”,虽有些不敬,但却也达意,这也是自己喜欢了解一些道学的原因。讲“经”自然会提到这一句,其意也许可以解释为:“道家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可以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 (引自网络)
但本人借用这一句,只是为自己的善忘找个借口:学习内经,背不下来,只记得了一些意思,呵呵,尽管如此,自己觉得还是收获颇丰。

提到“得意忘言(形)”,想起最近看到的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的视频,对这位老先生崇敬备至。想必老先生是非常喜欢道学的,他《翻译经》中的“得意忘形”,与许文兵老师讲解《内经》时提到的意思相差不远,对自己学习与理解均有帮助。

下面是许渊冲教授的
《翻译经》
仿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译可译,非常译。
忘其形,得其意。
得意,理解之始。
忘形,表达之母。
故应得意,以求其同;
故可忘形,以存其异。
两者同出,异名同理。
得意忘形,求同存异:
翻译之道。

听人讲经,可能也应如此吧。
以后有时间再写一写“得意”的一点收获,主要是自己以身试药,以身试医的一些体会吧。

(注:下面所附,是随便从网上搜索到的,仅为参考,为多提供些信息而已。此话题过于“磅礴”,非本人这类胡言乱语的博文所能(所想)表述的了。)

====================================

附1: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一直保持在无欲念的状态,可观察万物起始的微妙;始终保持在有欲念的状态,可观察事物的演进和结局。观察到的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这种不是为常人所能观察到的神秘)统称为玄,玄的极致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

附2(摘自维基百科)

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所说,爱因斯坦也有收藏《道德经》。他回忆到爱因斯坦家作客时,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就包括《道德经》的德文译本。而许多大数据科学研究者认为,老子的方法有一些特别的可供分析大数据的启示,比如潜变量与指标方法……。

奥运开幕式的变迁【翻译】

August 12th, 2021

这是一篇北京奥运后的翻译帖

编译自BBC- 8 August 2008

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不仅为在场的90,000观众,也为世界上亿万期盼的人们献上了一个完美;。

BBC曾以一系列图片,比较了在鸟巢拉开序幕的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与历届开幕式的不同:

 

北京的精彩

 

 

奥运会的诞生

1896年复活节周一,第一届奥林匹克在希腊的帕纳辛纳克球场拉开序幕。这个又被称为泛雅典的运动场,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部用大理石修建的大型体育场,以前主要是用来举办纪念希腊女神雅典娜的运动会的,为主持第一届奥运会,又重新进行了修建。当时有80,000人出席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似乎第一次突破了这个人数),与后来的开幕式相比,雅典的开幕式相当简单:在希腊乔治一世国王面前,皇太子讲话,宣布奥运开始,然后奏奥运圣歌,这就是开幕式的全部了。此后, 每一届开幕式都是花样翻新,竭尽全能,企图压倒前一届。

 

伦敦的争议

1900年没有开幕式的巴黎奥运会和4年之后相当低调的美国圣-路易斯开幕式之后(虽然开幕式无趣,但那个参加马拉松的邮递员的故事,可能永远是奥运历史中最有意思的故事之一),1908年伦敦奥运会,开始了开幕式的新纪元。运动员第一次打着他们的国旗入场。但芬兰运动员拒绝排在俄罗斯的国旗后面,因此入场时没有打旗;瑞典运动员因国旗没有插在运动场上方,拒绝参加开幕式;而美国运动员也因为运动场上方没有他们的旗帜,抵制了经过英国皇家的包厢前,需要倾斜旗帜的要求,他们发誓:“这面旗帜永远也不会在地球上任何国王面前倾斜。”

 

安特卫普的誓言,旗帜和鸽子

1920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奥运开幕式,已经相当成熟。1913年设计的奥运旗帜,第一次出现在奥运场所。开幕式上,第一次加入了运动员宣誓这一内容,比利时击剑运动员维克多-波恩(Victor Boin)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象征奥运精神的和平鸽,也第一次在开幕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阿姆斯特丹的火炬和柏林的传递

1028年阿姆斯特丹的第四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为了纪念普罗米修斯从天神宙斯盗取火种给人类的希腊神话,第一次引进了在整个奥运期间燃烧的圣火。在这届奥运会上,进场时由希腊运动员的队伍率先,而主持国运动员压阵,也成了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项规则。

而奥运圣火的传递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开始的,火种必须在希腊的奥林匹亚市采集,然后以传递的形式抵达主持城市。

 

伦敦的“痛改前非”

自柏林奥运之后,直到1948年才又一次在伦敦举办了战后的第一届奥运会。这次伦敦的开幕式与40年前相比,反差极大。除了所有的内容之外,奥运圣火的传递通过了英格兰海峡。奥运旗帜在35英尺的旗杆上高高飘扬;2500只和平鸽放飞,在圣火点燃之前,还有21响鸣枪致敬。

奥林匹克官方报道说,这次开幕式诞生的奥运精神,将会渗透到今后的历届奥运中。

 

 芬兰的传奇

1952年在首都赫尔辛基开幕式上,点燃奥运火炬的是荷兰体育界的的两位传奇人物,自此后,体育界传奇点燃圣火已经成为历届奥运会的一个传统。当55岁的Paavo Nurmi高举奥运火炬进入运动场时,全场一片欢呼,这位长跑运动员,在1920年曾获得9枚金牌和三枚银牌。而曾获得4枚金牌一枚银牌的62岁的Hannes Kölehmainen在奥林匹克塔顶上点燃了那一届的圣火。

 

墨尔本的恶作剧

1956年奥运火种是放在一盏矿灯中,用飞机运往澳大利亚的。但在抵达墨尔本开幕式之前,几位学生为抗议纳粹发明的火炬传递,演了一出恶作剧,因此而出名的伯利-拉肯(Barry Larkin),出尽风头,最后将假的奥运火炬交给了悉尼市长帕特-海尔斯(Pat Hills),这个火炬是用漆成银色的椅子腿做成的,顶端安装的一个布丁盒子,其中放了一条燃烧着的裤衩。海尔斯市长没有注意,接过火炬后,就开始了他准备好的讲演…

Wiki上对这一事件的戏剧性过程,有很详细的介绍;))

 

罗马的抗议

1960年罗马奥运会开幕式上台湾运动员因国际奥运委员(IOC)会让他们打着《台湾》的旗子进场而表示抗议,最终拿着一块“抗议”的牌子,走进了会场。当时台湾运动员的队伍相当庞大,由73名运动员组成,不过他们并没有退出奥运的比赛。

 

东京的和平

1964年,奥运会第一次在非西方国家举行,东京本是1940年奥运的主持城市,但因为对中国的侵略,被IOC除名,后因二战,奥运会暂停。东京的开幕式上,当19岁的Yoshinori Sakai点燃圣火时,整个球场似乎陷入了痛苦的回忆,这位年轻人在1945年8月6日,出生在广岛附近。

(希望在广岛爆炸的,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投向人类的原子弹)

 

蒙特利尔的欠贷( Big Owe)

1976年在蒙特利尔的第21届奥运会开幕式是在没有修建好的运动场举行的,诸多的问题,使球场的完工几乎退后了十年,而修建球场的欠款翻倍之后,在2006年才还清,成为一笔历届奥运场所最大的欠贷。
但奥运圣火并没有延误,圣火被电子感受器转换成无线脉冲,由雅典通过卫星接收后,发射到加拿大。接收系统用储存能量激活的一束激光,在首都渥太华重新点燃了奥运火炬,然后通过传统的火炬传递方式,抵达蒙特利尔的开幕式。

(俺们这个学光学的都觉得这个过程相当科技)。

 

莫斯科的吉祥物米沙

1980莫斯科的奥运会,美国挑头,有60个国家没有参加,以示对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抗议。

列宁运动场的一部分看台上,用彩巾组成了动态的奥运吉祥物-俄罗斯熊米沙。这是俄罗斯大型集会的传统,尽管奥运期间米沙曾一度消失,但它在闭幕式上的眼泪,深深地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

(哈哈,米沙-我们家狗狗)

 

 

洛杉矶的飞人

 

1984年的奥运会回到了1932年的同一个场地,洛杉矶的开幕式不能小看。装有火箭发动器的一位“超人”飞入球场,随之而来,用140个国家语言写就的“WELCOME”被气球带入晴空。当人们在座位下发现各国的小国旗时,会场上又是一阵轰动。1960年的十项全能金牌得主Rafer Johnson 在上升的台阶上,通过奥运五环点燃圣火,给人们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

 

 汉城的动情

1988年的奥运会,以一个非常感动人的场面开始,76岁的Sohn Kee-Chung,将火炬带进会场,交给了另一位运动员。Sohn是韩国的第一位金牌得主,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拿到马拉松金牌,但在日本统治下的韩国,曾被迫以日本的选手参加比赛。

那次奥运会开幕式上,是最后一次放和平鸽。因为有几只鸽子停在球场巨型火炬的边缘,被活活烧死(囧),后来就停止了这个奥运开始以来,几乎所有开幕式上一直保留的,象征奥运精神的项目。

 

巴塞罗那的箭

很难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点燃圣火的方式相比,当时运动场关闭了所有的灯光,在一片漆黑中,篮球明星Juan Antonio San Epifanio从运动员队伍穿过,将火炬交给了残疾射手Antonio Rebollo,后者准确地将箭射到巨型火炬中,点燃了那一届的奥运圣火。
另一个亮点是奥运会歌:《巴塞罗那》,这首歌是1991年逝世的女王歌手Freddie Mercury作曲。

(巴塞罗那奥运的主题歌也可能是以往所有奥运歌曲中最为人们所记忆的。而北京的那首歌,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记住了,因为奥运之后,经常听到周围的人,无意中在哼哼“You and Me”)

 

阿里点燃亚特兰大

1996年,在第一届奥运会百年之后,穆罕穆德-阿里,点燃了亚特兰大开幕式的圣火。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体育明星,1960年争得奥运会拳击金牌,当时18岁的阿里名不见经传,他的名字叫:Cassius Clay。

火炬在开幕式84天之前就抵达美国,历经16,000英里穿越各大城市, 最终抵达目的地:百年奥运体育场。

 

美丽的悉尼

奥林匹克组委主席Juan Antonio Samaranch 说悉尼奥运的开幕式,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一次。(不知雅典和北京之后,他又是怎么想的?)

凯西-弗里曼(CathyFreeman),这位著名的土著400米金牌得主,通过瀑布点燃了奥运圣火,当时因技术问题耽误了几分钟,这应该是那场开幕式的高潮。但后来不知为什么,计划3小时的开幕式也耽误了,用了4小时才结束。

 

雅典的表述

108年之后,奥运回到了的发源地。雅典没有让人们失望,希腊悠久的文明,五彩的历史,丰盛的文化,在奥运组织者的笔下,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从雅典到北京,奥运开幕式似乎经历了一个112年完美的循环!

端午节随想 – 女王生日、球迷奶奶……

July 6th, 2021

昨天端午节恰逢澳洲公共假日-英女王生日。在疫情严控中的墨村,除了吃粽子,这个日子与平时一样,按部就班,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我是完全没有想到可敬的女王。而十年前,作为球迷的asn14奶奶,是一准会在球迷博客或论坛上发表些谬论的。倒是墨村老友今天在朋友圈发的一帖,勾起了对女王的一些联想。

了解英王室的那些事儿自然是来澳洲之后了。1997年黛安娜车祸去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而自己对英王室了解比较多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英语,很长时间每周都要买一些澳洲的妇女杂志来看,其中的gossip(绯闻,逸事)栏目,可以理解,是特别喜欢炒作一些英王室的事儿的;当然关注王室的原因之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退休后曾一度成为了挺专业的阿森纳球迷,球评写了好几百篇(非技术性),并为球迷书《极度狂热》写了导读……。

英王室历代都有伦敦足球俱乐部阿森纳的球迷,在我们那会儿,王室最资深的阿森纳球迷是女王妈妈,王室最年轻的枪迷是女王的小孙子哈里王子,而英国地位最高的阿森纳球迷,自然就是非女王莫属了。

退休10年之后,就逐渐成了退休了的球迷,开始还看球赛,后来球赛也不看了,只是在2017年7月的一个周末,与球迷儿子一起飞去悉尼,看了一场阿森纳的比赛。球场看阿森纳比赛,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2006年,也是与球迷儿子一起,飞去了伦敦,赶在阿森纳近百年的球场拆迁之前,在那座充满故事的海布里球场,第一次现场看到了阿森纳的比赛,运气不错,阿森纳主场5-0完胜维拉。

第二年2018,是足球世界杯年,但本人一场球赛也没有看,倒是哈里王子的婚礼,吸引了我更多的注意力。而一部电视剧《王冠》,则在封笔球迷博文许久之后,又引起了写球迷博文的兴趣,东拉西扯地写了不少,在此女王生日之计,翻翻烙铁:

==========

可能是因为世界杯吧?下意识地觉得,最近的有些事情,似乎都与阿森纳有关。

当哈里王子与梅根的婚礼进行之际,我正在看Netflix(网飞)制作的英美合拍电视剧《王冠》,不禁想到了英国足球俱乐部:阿森纳。众所周知,哈里王子和他的那个女王奶奶,和我们一样,也都是阿森纳球。

我刚看到电视剧第二季的第7集,觉得哈里与梅根的婚姻也与这个电视剧息息息相关,因为电视剧中很多情节,都是围绕着伊丽莎白女王和她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婚姻的。全剧开场(第一季第1集)就是女王婚礼,婚礼上,有女王妈妈和女王奶奶,也就是玛丽王后,关于女王非常有“能耐”的一段对话

玛丽王后:”……没有一个人赞成这个婚姻,没有一个人!但她终究还是给搞定了!“(大意)
女王妈妈:“您太高估她了。”
玛丽王后:“那是因为你太低估她了!“

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姗姗来迟,还似乎有意让婚礼上的人都能听见,大声地嘟嘟囔囔道:“纳粹,纳粹!他们都跟纳粹结了婚了!”

电视剧中的丘吉尔演得很好,也很可爱,这位战时的英首相,坚持对法西斯作战,是值得尊重的。之所以他说菲利普亲王是纳粹,据说是因为亲王有3个嫁入还是加入纳粹的姐姐(尽管菲利普亲王本人在反对纳粹的战争中还是很勇敢的)。丘吉尔口中“他们都跟纳粹结了婚了”的另一人,就是女王的伯伯,那位爱美人而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他的“美人“曾跟纳粹高级官员来往过密(电视剧中有一些镜头),而他自己也与纳粹签署过不利于英国反法西斯的什么秘密文件。

从剧中可以看出,现代英王室三代人在婚姻上的叛逆,是从女王开始的,她与菲利浦的结合,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人赞成。

至于女王长子查尔斯亲王与戴安娜的婚姻一开始就有问题,一是戴安娜太年轻,是做着一个公主梦进了王室,而菲利普亲王对儿子管教上的独裁,则使这个婚姻有很多包办成分?在我看来,查尔斯与卡米拉的恋情才是真实的,而最终他俩也冲破了阻力,修成了正果。

哈里王子的婚姻,则让英王室的与时俱进更上了一层楼!

所以喜欢女王和哈里王子还不仅仅因为他们是阿森纳球迷?

祖孙二人还有让我们喜欢的其它的原因,比如英王室与时俱进,废除了不少落后的君主制度,比如允许亲王们离婚、再婚,又比如婚姻上完全抛弃了门当户对……
哈里王子的婚姻,也让我们看出,在这孩子的心里,完全没有种族歧视的阴影?

在政治上,女王本人也不像某些政党的右派那么恶劣?记得当澳洲霍华德总理,拒绝向那些因政府白澳政策而遭受迫害的“被偷盗的一代”道歉时,女王接见了这一代土著人的代表,并珍重向他们为澳洲政府对他们的加害表示道歉……。

电视剧自然对女王赞赏有加,也让观众一次次看到了她的一些宽容和善良,以及因各种原因对最后决策的无奈:是否支持她妹妹的婚姻、是否原谅她那个弃江山的伯伯、对肯尼迪夫人从嫉妒到同情……。

不怎么喜欢剧中扮演的女王妈妈,长得比较凶,衣饰、化妆等也不太好看,估计编剧不怎么喜欢她吧?

但我们还是比较喜欢她本人的,因为她是英王室中最资深的阿森纳球迷。

同样,喜欢她也不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二战中,女王妈妈(现在大家都这么叫她),也就是伊丽莎白王后,曾帮助她的丈夫,那个心理比较脆弱的乔治六世,克服口吃和战时困难(《王冠》剧中也讲到一些,以及她对那个比较纳粹的大伯子的厌恨)。据说战时她多次出现在伦敦被炸后的废墟上……当时的英王室,废除了投靠纳粹的爱德华八世,能够与英国人民在一起抵抗法西斯。

希特勒曾这样评价过这个女王妈妈:”她是欧洲最可怕的女人

 

有兴趣了解女王妈妈是怎么帮助她丈夫的,可以看看英国获奖电影《King Speech 》– 《国王的演讲》

《王冠》第二季的第8集刚刚看了个开头,有一个情节挺有意思,那个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加纳总统恩格鲁马,在他的办公室里,摘下了英女王的画像,换上了列宁的画像,呵呵。据说他是相当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周恩来总理对他也比较尊重

(注:加纳发生军事政变时,恩克鲁玛正从仰光抵达北京,转赴河内。当他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下榻后,中国驻加纳大使即对他说:“总统阁下,我报告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加纳发生了政变。”这太出乎恩克鲁玛的意料之外,他惊讶地说:“不可能吧?”转而又说:“不过也有可能,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并都具有革命斗争的性质。”他中止访越计划,滞留北京观望国内的变化。在这危难时刻,周恩来总理两次同恩克鲁玛单独会谈,劝他要冷静对待,总结教训,积蓄力量,做长期斗争的准备。)

就这样,一场没有看直播的婚礼,一个还没有看完的电视剧,让我又回到了球迷岁月,尤其是在听到第二季第7集的片头歌曲,猫王的The Wonder of You – 你的神奇”时,更加有些怀念曾经的球迷时光,因为这首歌,曾作为队歌,响彻阿森纳球场。

(2018)

==========

再谈听书(九)金庸与大仲马

July 6th, 2021

开始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补课金庸,我的听书系列从金庸武侠评书开始,看来要以金庸武侠小说结尾了。

维州疫情还是处于四级封锁,因此听书也就继续找轻松的题材。接着听的是《三个火枪手》(又译为《侠隐记》、《三剑客》等)。虽然没读过原著,情节不是十分熟悉,但看过电影《三剑客》,想来原著也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首先在维基百科上搜索了一下《三个火枪手》词条。在“影响”栏目里,得知此书还有两个续集,三集统称为《达达尼昂浪漫三部曲》。而这一栏目的其余内容,让我格外感兴趣:“本书是对金庸先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金庸曾对池田大作说过,“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的确是大仲马,从十二三岁时开始喜欢,直到如今,从不变心”。在所有大仲马作品中,“《侠隐记》一书对我一生影响极大,我之写武侠小说,可说是受了此书的启发”,“《三剑客》教会了我怎样活用历史故事”。”

金庸先生,这位中国武侠小说的泰斗,之所以写武侠小说,居然是受了此书的启发!

因此,怀着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三个火枪手》。

从听金庸武侠评书开始,听了所有能在网上找到的金庸著作之后,又听了梁羽生的主要著作,古龙的小李飞刀系列听了很多版本,因他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是自己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之一。

武侠大家的作品与传统武侠评书不一样,少了许多评书的套路,多了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描述。比如当阿飞受骗与武林第一美女林仙儿同居时,在描写他俩吃饭细节时,古龙写道,阿飞细嚼慢咽,而林仙儿吃得很快,体现了两个人因环境不同形成的习惯的不同,其实也是可以看出两人品行性格的差异:阿飞独处山野,食物来之不易,因此珍惜食物,而为人敦厚,性格沉稳,因此吃饭时细嚼慢咽,而林仙儿心怀鬼胎,不安分,内心焦躁,吃饭三下五除二,赶紧吃了饭,继续干坏事……。

但我不是太喜欢古龙的其它小说,可能是因为其中的女性人物,经常是反面主角,比较变态,所以开始听书时就没有继续听古龙。但在听完了喜欢的世界名著之后,无聊之余,就重复听了梁羽生的天山系列(那时金庸的著作已经听不到了),最后,把在喜玛拉雅上所能搜索到的、免费的古龙武侠小说,逐一听了一遍。

(在此声明,只听免费书,并不是怕付费,实在是搞不懂国内怎么付费,我们的手机是没有“红包”功能的,网上付费只能用信用卡,但比较胆小,网上这方面猫腻太多,所以至今也不敢用手机操作网银。)

古龙的小说不像传统武侠,比较通俗,比较现代,也比较诡异……。他本人写起书来可能是天马行空,随手而得。他在小说中所用的文学典故,多半都是我们在中学时读过或熟知的。

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就比较文气,文学水平比较高吧,但觉得不是太适合听书,如果只是靠听,有些书,恐怕连书名都听不懂,比如《剑网尘丝》、《幻剑灵旗》等,而他书中的一些诗词文赋,很多也不是自己熟悉的。

 

最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可能“活用历史故事”是主要原因吧。金庸著作,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渊博的知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识,使他作品的境界超越了其它所有武侠。
想起最近在听梁冬、徐文兵讲解的《黄帝内经》时,梁某人的惊叹(也许是故作):“金庸好有文化哟!”那是在讲到《素问 – 异法方宜论》时,徐老师指出金庸书中人物起名很有讲究,比如《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系列中五位武功登峰造极的绝世强者的名号: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就与《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和中医六艺契合。如东邪黄药师,距东海桃花岛;东方,五行属木,岛上遍布桃花;五色为青,黄药师身着青袍……。
(题外话:很喜欢他俩的合作,非常认同徐文兵老师的许多观点,因此听书中学到了很多,终止写这一系列,也是因为,学到东西需要消化,而梁冬跳跃式思维的打岔和装傻式的引导,也是挺有意思的。)

喜欢金庸武侠,自然也喜欢他书中人物,男一号多半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性格憨厚朴实,身手技艺高超,而女一号则聪明伶俐、美丽动人……。

 

所以在听了《三个火枪手》之后,觉得在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中,除了他的封笔之作,都很难看到《三个火枪手》影响的痕迹?倒是古龙小说的风格,与火枪手比较达嘎(搭界)。

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是他武侠小说中的另类,从中很容易看到《三个火枪手》的影子,准确地说,在浪荡红尘的韦小宝的身上,很容易看到(并非是那三个火枪手的)主角达达尼昂的影子。

这部著作,比较不像金庸,比较“出格”,我在听了《鹿鼎记》之后,曾发感叹:“对老先生借韦小宝之口的各种粗野和出言不逊颇为惊讶”(见《从读书到听书(下)》

 

《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根据他人的回忆录写的,据说经过三位作风完全不一样的作者之手…。1844年的一部著作,至今已经有了无数的书评,就不再罗嗦。

有兴趣的读者或听众可以将《鹿鼎记》与《三个火枪手》或《达达尼昂浪漫三部曲》对照读一读或听一听,一定会发现金庸先生所说不假,在先生最喜爱的,也是最后一本武侠小说中,韦小宝的形象、行为、以及他的浪漫史,比起达达尼昂来,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鹿鼎记》也被倪匡等称为金庸的巅峰之作,对此书,读者的看法走了两个极端。

 

不是太喜欢《鹿鼎记》,但在听了《三个火枪手》之后,觉得金庸先生以此书封笔,实在是挺感人的。他因《三个火枪手》而开始的创作之路,硕果累累,成为一代文豪、武侠大家,却不忘初心,以《鹿鼎记》封笔,也许是金庸先生对大仲马的最贴切的致意、最深沉的怀念与感恩?
先生以一部非传统武侠回报大仲马:“从十二三岁时开始喜欢,直到如今,从不变心”;

但也许,金庸先生只是想证实一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会是什么样子?

总之,个人觉得,金庸先生以一部最接近大仲马的著作谢幕,准确演绎了什么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先生已仙去,不能对众多谬论给予评判,他留在世间的,除了一部部经典,就是无数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感叹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口号是源自《三个火枪手》,对此,有时间再聊吧)

再谈听书(八):《鲁滨逊飘流记》与“知足常乐”

June 1st, 2021
因为登陆困难,陆续把新浪博客上的原创转到这里

转自新浪博客:微言随语   (2021-01-26 11:34:48)

(题外话:今天是澳洲国庆,阴雨连绵,一扫前两日的燥热。想起《再谈听书》系列最后两篇,虽已成文许久,但一直没有时间整理发出来。听书还在继续,但已告一段落,开始听《黄帝内经》系列,多了学习,少了消遣。年纪大了,学习博大精深的《黄帝内经》,不能靠背诵铭记,经常是“得意忘言”,得“意”容易,但需要聆听多次,才能记住“言”,平常有时间就都在听,似乎百听不厌。好在听《黄帝内经》,夜间催眠的作用不减,为进一步保持眼神、眼力,也为了“大扫除”,清除网上网下的“垃圾”,决定不再继续写读后感,而是将十几年来没写完的一系列“连载”都逐一做个结尾,先从《再谈读书》开始吧……)

======================

去年8月初,维州进入“灾难状态”,三级禁令提升到四级,墨尔本实行宵禁,自己对上街买东西也产生了一些恐惧心理,而网购又往往买不到自己想要的货品。尤其是5公里活动范围限制,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也把我们老两口与其他家人隔离了。我自己还好,因为好静不好动,又不喜欢太热闹,但苦了老公,剥夺了他每周总是能见到孩子们和孙儿孙女们的乐趣。这点自然对我影响也不小,于是决定找一些轻松点的著作来听。

当时还是在听主播“越读你听”,所以首选的是他演播的《鲁滨逊漂流记》。

这个故事梗概是熟知的:主角鲁滨逊随“贩奴”船出海,遇到风暴,船翻人亡,仅他一人存活,流落荒岛28年……。一般认为作者丹尼尔·迪福是受苏格兰水手的经历所启发,但也有人认为《鲁滨孙飘流记》是基于坦特尼克号三副的经历,因为作者与他同住一个区……。

当听到了第12章时,早上起来,在手机“notes”上留下了一句:“心情大好!”
再一次领会到了:知足常乐。 

在听书的同时,有参照(溜一眼)原著的习惯,有时是因为某一部分听起来觉得有问题,有时是因为某一段听不太清楚,但更经常的,是希望记录下自己最有感触的、原著中的某一段。

为避免自己罗嗦半天也说不清楚,在此节录线上电子版《鲁滨逊漂流记》中第三章的一小段: 

“用笔把这些详细地记录下来。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留给后人看,因为我相信,在我之后,不会有多少人上这荒岛来。我这样做,只是为了抒发胸中的心事,每日可以浏览,聊以自慰。现在,我已开始振作起来,不再灰心丧气,因此,我尽量自勉自慰。我把当前的祸福利害一一加以比较,以使自己知足安命。我按照商业簿记的格式,分”借方”和”贷方”,把我的幸运和不幸,好处和坏处公允地排列出来:

祸与害:

1)我流落荒岛,摆脱困境已属无望;

2)我无法抵御人类或野兽的袭击;

3)我没有人可以交谈,也没有人能解救我……

福与利:

1)     在全体船员中,我独免一死;

2)     上帝神奇地把翻掉的船又送到海岸附近,从船上取下许多有用的东西;

3)     小岛虽荒凉,但我尚有粮食;

4)     我地处热带,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了;

5)     在这个孤岛上,没有我在非洲看到过的那些猛兽。假如我在非洲沿岸翻了船,那又会怎样呢?

总而言之,从上述情况看,虽然我目前的悲惨处境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是祸福相济,有令人值得庆幸之处。 

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能从我不幸的遭遇中取得经验和教训。那就是,在万般不幸之中,可以把祸福利害一一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到希望……”

(注:翻译简化了)

这段中最后几句,想来一定帮助了无数的读者?自己虽然比较理想主义、比较乐观,一般能很快从郁闷中解脱,但听书听到这一段,对自己还是很有帮助的:更快地找回了好心情。

写到这里,深感幸运,对现状的满足,使心中又一次充满感恩之情。

虽然这本涉及到“贩奴”历史的书中,有很多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是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但这毕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据说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还是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本小说,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经典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这部冠有“三个第一”的小说的出版,整整比COVID-19早了300年!

再谈听书(七)老舍与狄更斯

April 12th, 2021

转自:澳洲二平新浪博客

自从开始听书,除了武侠,听的最多的是狄更斯的作品。一是因为演播狄更斯作品的,有几个很不错的主播,“越读你听”是自己在喜马拉雅上能搜索到的、演播狄更斯作品最多的主播了,他讲得比较清晰,而且语音、语速都不错。其他几个主播也挺好的,比如“上海贝多芬”等,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孟东儒的《雾都孤儿》,演播得非常生动,在他的声音中,那个可怜孤儿狄克病弱善良的形象,让人听得心痛,听得心生爱怜。

先后还听了《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双城记》、《远大前程》等,几位主播挑选的翻译版本都很好,而他们认真精彩的演播,也让自己再一次感受到了经典的震撼。

进一步了解被称为立于“人道写实主义巅峰”的狄更斯的作品,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他书中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理想主义?那种“为了国、为了家、为了美”难道不是挺典型的理想主义吗?虽然他描述的是悲惨世界,但他的作品并没有停留在消极、黯淡的现实中,而是更多地赞扬了人性的纯真和善良,正是这些人物的形象,点亮了黑雾中的某些层面,成了救赎人性的起点,使读者和听众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不过时至今日,世界上的人文学者们好像也没有搞明白究竟什么是“理想主义”,所以在这里自己有这个疑问,也不足为怪,因为对这些深奥词汇的理解真是太浅显了。)

以《大卫·科波菲》为例,狄更斯在书中描写了一个个善良、美丽、智慧、或天真而对阴险毫无设防的、形形色色的正面人物,如姨奶奶、大卫大学时的同学科雷德尔、艾米莉、博士以及那位天才的智障者、大卫的偶像艾格尼丝和她的爸爸、还有因欠债而官司不断的米考夫一家……

听书时有一点自己也觉得比较奇怪,就是在《大卫· 科波菲尔》的许多善良人物中, 最让我感动的,居然是那位侏儒太太。当她打着与身材极为不相称的大雨伞来看大卫时,哭诉了她自己内心的委屈、悔恨,以及对大卫的劝告……不知道其他读者或听众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

狄更斯作品另一点吸引人处,就是除了对众多善良的形象充满感情的描述外,他对虚伪与邪恶的揭露更是入木三分。当听到乌利亚这个像“电鳗”一样的“卑微”小人的奸诈恶毒时,也许不少听众、读者会与我一样,恨不得进到书里扇他一大巴掌。 

伟大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就是不一样,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有我所读过的最善良和最恶毒的形象,而他作品中的种种幽默,却也常能感人泣下,这也许是我在听书时,感受最深的。

因此,在后来听到老舍的《四世同堂》时,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自己喜欢老舍这部作品的原因,正是与喜欢狄更斯作品的原因一样,感动于两位大师作品中流露出的无处不在的苦难中的幽默,他们对善与恶清晰的爱憎分明,对平凡之中的伟大和善良的赞扬,以及对卑劣的痛斥……。

以前看过“四世同堂”的电视剧,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这部描叙日寇践踏下的北京城的小说,却让人体验到了大师的经典。书中所写,并不是老舍的亲历,老舍当时已在南方,但他对北京、对北京人根深蒂固的了解和理解,使他能演绎出一部堪称史诗的画卷。

因为有了电视剧,估计大家对老舍这部作品中的正、反面人物的印象都会很深,比如电视剧中那个老幼皆知的反面人物大赤包等,此处就不再累述。

书中的一些善良坦诚的人物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善良的祁老人做寿,不忘日本老妇的帮助,送去英国朋友送来的一点白面做的寿桃;比如北京大妈的热忱、助人的李四妈、勇敢的刘太太(为了帮助他人去战乱的北方乡下用衣服换小米)……还有在事实中锻炼了的裕梅,她的心胸开阔,看到了中国的山与海。

与狄更斯小说不同之处,就是书中还描述了一些与恶势力勇敢抗争的群体,那些北京平民中的英雄。这本书是在解放以前出版的,因此书中没有燕京一带敌后抗日的八路军,只有节节败退的国军,一座座城池的沦陷,让北京父老们一次次地失望……。但猎手和诗人们,在山里,在城中,做一点是一点,那位一人抗日的钱先生,将自己比喻成鳝鱼盆中的泥鳅,他说,泥鳅动,带动鳝鱼,才不至于大家都闷死。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爱国的决心,才能使苦难深重的北京父老们,在铁蹄下顽强地抗争,坚持黎明的到来。

老舍与狄更斯作品之间的息息相通,也必然是有原因的,就像我在前面《再谈听书(四)》中讲到的,高尔基与罗曼罗兰作品有着思想上的交织,因为他们同处一个时代,受到了相同思想理念的影响。

而此处谈到的两位文学巨匠虽然身处不同的年代和环境,但后者深受前者的影响,也是有因可查的。在查找狄更斯作品时,在wiki上狄更斯的词条中,发现老舍在阅读狄更斯作品后,体会到“不必在意中国小说文体的拘束:‘写就好,管他什么’”。 

人老了,记忆力减退无可避免,尤其是像我这样在中学时就糊里糊涂、漏斗一样的脑袋,到了古稀之年,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脑海里库存的信息似是而非,就更是需要借助其它外来的信息了。感谢互联网,尤其要感谢一些比较靠谱的信息网站。

再谈听书(六下)听后感(狼图腾、石头)

March 2nd, 2021

转自:澳洲二平新浪博客

在听了一遍感兴趣的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侠之后,开始听经典的翻译作品。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较好的主播。对自己听书内容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徐涛。因为特别喜欢他的播音,在听了他的翻译作品后,就随着他的专辑改变了听书方向,听了中文小说《狼图腾》。

虽是小说迷,但出国后,很少读中文小说。原因之一是中文小说不好找,但主要还是因忙忙碌碌动荡不定的生活,使我基本只有在睡前才有时间读书。而刚开始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英文水平,后来发现睡前读英文书最大的收获居然是能够催眠,呵呵,于是逐渐养成了读书催眠的习惯。也试过在睡前读中文小说,但发现中文书完全没有催眠作用,于是作罢。所以出国后对近30年来国内的小说关注的很少。 

《狼图腾》可以说是自己了解到的第一部80年代中文小说,虽然对此小说有很多批评之声,自己也有同感,但这是唯一的一部书,听书听得“惊心动魄”,那是听到书中第五章时的感觉(听书之后又在线读了这一章)。这一章描述了在一个严寒的白毛风之夜,四五十头恶狼,如同在善战的军事家指挥之下,勇猛、狡诈、凶残地围杀了七八十匹军马,马群被群狼全歼于草原上的冰雪泥塘(泡子)之中…。主播用声音将作者书面上淋漓尽致的描写、以一幅幅紧张、惊悚的画面展现在听众眼前,几乎有了在影院中看惊险悬疑大片的感觉,这晚的听书,自然完全没有了催眠的作用。
后来又有了此书改编的电影,没有看过,虽然国内晚辈对影片气势磅礴的浩大场面很是赞叹,但自己估计影视效果有可能不会超过原著?

听后将此书介绍给了国内疫情期间一直在交流听书心得的Z同学,发现我们在听书时,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位老同学贾XX,想到了他写过的一篇回忆文章《石头》。
他是我们初中时的同学,高中时他就去了北京。只记得他当时文质彬彬戴个眼镜,与Z同学一样,是班里最早的几位团员班干部,与我们这些落后生接触不多。出国后也没有听说太多关于他的情况,只是在近几年中学同学微信联系之后,才了解到他后来去了内蒙古草原插队,并成为中国的第一位首席兽医师。

我和Z同学都有在内蒙插队的经历,因此对这部有关内蒙知青与草原、牧民、狼、蒙汉历史、中国文化、文革……的故事,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

而贾同学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插队的经历,要比我们在通辽地区艰苦得多,因而感受也深刻得多,也必定有更多的收获。贾同学是与《狼图腾》作者在同一个大草原度过了难忘的激情岁月。

(跑一下题:祸兮福所伏、或者说艰苦的环境最锻炼人,这一点也不假。当时老三届分配有三个主要去处:留城当工人、建设兵团、农村(牧区)。到农村、牧区是最艰苦的,除了少数主动要求外,绝大部分是家庭有问题的“黑七类”子女,但现在看来,倒是这一部分人在最底层生活多年后,不仅与当地农、牧民结下了鱼水之情,也因为农村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历练,有了更多的机会,第五代领导班子的知青化,多少体现了这一点?

言归正传,后来跟着徐涛,又听了他的《穆斯林的葬礼》。蒙古族牧民、北京回民……两部书听下来,加深了对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更多理解,自然也颇有收获。听后,联想到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于是又开始了另一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