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垃圾”在中国却是奢侈品?【转帖】

October 9th, 2007

收到朋友的邮件,有点意思.不一定完全赞同文章的观点,但认为有他的理由.因为听侄女说如果同样在美国一个月挣三千(在同比收入条件下),比在广州要生活得轻松\惬意.   

  很久以前,我曾经读到过安妮宝贝的一段文字。她买了一盒哈根达斯,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翼的捧着,然后不停的流泪,悲伤的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

彼时,我是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出租车都很少打,更不要说去买哈根达斯那样昂贵而美丽的食物。但我的头盖骨下充满了对于小资生活的仰慕与渴望。       

于是我觉得这篇东西写的凄美伤感摧人五内,字里行间都有饱含了那个阶层的华丽与绝望。她那如同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或人血馒头的姿态深深地印在了我无邪的心灵上。

        若许年后,我辗转到了美国,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发呆。原来哈根达斯在这里卖得如此便宜,三块多一大桶,买俩桶的话还有优惠。即使换算成人民币,它也称不上昂贵。既然不昂贵,姿色也就大减。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的挤在橱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战乱流过风尘的宫女。而陪我购物的美国友人的一句话粉碎了我这最后的幻想:哈根达斯?那是什么东西?我从不吃这个牌子。”         

当然,我还是买了两盒促销装的哈根达斯来满足我当年心底隐秘的愿望。平心而论, 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当某些东西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我在这种若有所失的感伤情绪中展开了在美国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连串的新的打 击。比如,有朋友托我买 CK的内衣。然后我发现CK在这里大约只相当于班尼路在国内的地位。不,准确地说,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为高那么一点。但也就那么点。       

再比如,有朋友托我买倩碧的黄油。倩碧一直以黄油的畅销而引以为豪。果然,在美国畅销的象大宝,便宜的也象大宝。    

  你看,我们用来作为生活品质的标志的东西,其实都很廉价。     我脆弱的心灵在倍受打击之后终于痛定思痛。于是,我开始在键盘上敲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其实,无关与自我反省或小资批判。我想说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即,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为何这样低?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

 根据今年劳动节时(当然是美国 的劳动节, 94号)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美国劳动者(注意不是全体国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万美元(没有我想象的高,我本来以为会有10万)。除去极少数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个小时的工资一般在 15块(注意,咱探讨的是最一般的情况。MBA或者PHD当然不会是一个小时15块)。那么,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15*8*7*4=3360块。美国的税打得相当厉害,个人所得税加上社会保险,一般要打掉40%,所以拿到手的只有3360*60%=2016块。当然,如果你给教堂或慈善组织捐钱,是可以得到退税的。 那么,把这些技术性问题考虑进来,他最后的收入大约可以在3000块。在北京,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无论在公司还是在机关,月薪大概也就是3000块,也许还要少,而且,是人民币。  

那么,同样的收入水平,在不同的国家,可以维持什么样的生活?

  首先来看食物。美国的食品卖得很便宜。我昨天的购物清单,是芒果、苹果、香蕉、生菜、小萝卜、酸奶、麦片、番茄酱、大米,一共是21块美金(肉也很便宜,只是上次买的还没吃光,所以这次的购物单里没有)。假如是 21块人民币,你在北京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什么?也许只有两个芒果。 我询问过很多朋友,单身或者夫妇二人的家庭,一个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馆子,大约也就 200多块。这只占个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乐福出来,恐怕 就得200多块。 

其次看衣服。这一点更让人气愤。同样的牌子,居然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贵,究竟孰富孰贫还真令人困惑。就以CK为例,一件白衬衣,大约 40块就买得到,即使折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许多,再同他们的收入相比,真是便宜得没话说。而且彼之商场酷爱打折,动辄 40%off,令人惊骇。一个国内来的MM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国内时逛一次街买一次衣服就要1000多块;在美国,除非你买LVARMANI这样一线的牌子,否则,若只是CKDKNY之流,想一次花掉一千多块还真是不容易。

  至于球鞋、化妆品、下馆子、买机票之类,我就懒得再举例。 

当然他们的房子还是很贵的。大家的花销,基本都用在养车和供房子上。

  而我们的收入,在我们只有三千块月薪的时候,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于是,我们现在就要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成本那么低?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马恩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血淋淋的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掳掠之上的。当然,现在我们要用一个比较温情的名字,叫作,全球化。

  什么叫做全球化?从弗里德曼到,每个学科都会给出自己的定义。不过这些宛若天书的术语都咱们小老百姓没有多大意义。咱们看到的,只是美帝的人民花了更少的钱过了 更好的生活。而这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兄弟姐妹的血汗付出之上 的。 

还以衣为例。 CKDKNY之流,全都不是美国生产的。当然也别以为这些都是“MADE  IN CHINA”。服装领域,中国的竞争对手多着呢。 CK是香港造的。DKNY很多来自菲律宾。内衣,如JOCKEY,是拉美的撮尔小国如洪都拉斯之类生产。中国制造的,当然也相当多,而且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更便宜。一些小有名气的牌子,除了MADE IN CHINA,你还会发现大批的 MADE IN VIANAM或者 MADE IN INDIA或者MADE IN TAILAND;但一些乱七八糟的价格较低的大众成衣,基本都是我方出品了。谁叫我们人多呢?谁叫我们的人工费比这些国家更经济呢?这大约也是美国政府死咬着纺织品贸易协定跟我们过不去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人就不造衣服。当我克制不住自己残留的爱慕虚荣的小资遗毒在纽约第五大道东跑西逛上窜下跳的时候,还真发现了标有” MADE IN USA”标签的衣服。BUBBERY。一件衬衣200多美金,大约是同档次品牌但产自发展中国家的衬衣的三到四倍。这样的衣服当然也是有人买的,但已远非普通美国百姓所能接受。甚至于,当我询问一位明显属于高薪阶层的公司CEO是否对这样的衣服有偏好时,他吃惊的说,“CHENDO YOU THINK I’M CRAZY”  

美国物价 VS 中国物价 

  美国和中国,两个超级大国,我都住过,我都呆过,我都挣过钱,我都花过钱。咱不 拿比率说事,就说在中国月入八千,在美国也月入八千,拿物价做一个比较。 

在美国买辆奔驰E-32050000 元,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 

在中国买辆奔驰E-320980000 元,相当于十年多的工资。

  在美国买双意大利皮鞋,50 元上下;在中国买双意大利皮鞋,1500 元上下。 在美国租一套三居室,1000 元上下。 在中国租一套三居室,2000 元上下。在美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4 元。在中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20 元。在美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500 块差不多了。在中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2000 块还不够。 在美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顶死了1500 在中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怎么也要 30000

 在美国买斤瘦猪肉,三元。  在中国买斤瘦猪肉,十五元。 在美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十元。 在中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百元。   在美国买一盒哈根达斯,三块! 在中国买一盒哈根达斯,六十!   

在美国 Holiday Inn(四星宾馆) 七、八十块。 

在中国 Holiday Inn 七、八百块。 

 

在美国加满一箱汽油,三十块足够。 

在中国加满一箱汽油,三百块也足够。

 

在美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 万。

在中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0 万。

 

在美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0 元。 

在中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40 元。

 

在美国用手机,一个月5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中国用手机,一个月500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美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块!

在中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0

 

在美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元。

在中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0元。

  

最被中国人误读的33个消费符号 

 

Backpackers 背包旅行 

背包旅行变成一种时尚,有人把它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更奇怪的是,在国外背包客都是穷人,参加旅行团的是有钱人;在中国则正好相反。  

Bohemia 波希米亚风

人们常常把一切看上去疯疯癫癫的打扮称为波希米亚风。在中国,波希米亚这个概念被无限放大,就连房地产商都在叫卖波希米亚建筑风格,令人汗颜。

 

Bordeaux 法国葡萄酒(波尔多) 

在国外,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葡萄酒的刺激,而大多数的人只能喝啤酒。在国内,有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葡萄洒的雍容华贵。

 

Broadway 百老汇 

因而情节极其简单,场面极其华丽,表演非常夸张,假唱无所不在,在纽约或伦敦取得成功后,便开始全球走穴,大赚其钱,这一点又和《同一首歌》何其相像。

 

Che Guevara ·格瓦拉

以贩卖纪念品为生的切·格瓦拉和那个理想主义的战斗者切·格瓦拉未必是同一个人,前者是流行旗帜,后者是精神导师。

 

Chivas 芝华士 

在国外,威士忌被认为是一种老头子酒,很难想象,会有大学生的毕业派对选择威士忌。

 

ChristmasValentine”s day 圣诞节,情人节 

圣诞节到底是什么?是圣洁?信仰?欢乐?家庭?爱?毫无疑问,首先是消费。 

 

Cigar 雪茄:

是享受,不是做秀  这些中国人眼里的奢侈品,不过是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创汇产品罢了。 

 

Credit card 信用卡 

中国人支付着全世界最高的信用卡贷款利息(年利率高达18%),却浑然不知危险正在来临。

 

中国人更热衷于消费文凭 EMBA 

比起西方人,中国人更热衷于消费文凭,这背后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对教育的热爱,对学而优则仕的推崇。 

 

Evian 依云水(一种产自法国的矿泉水,中国是50元一瓶.新加坡6-7新币一瓶

当被问道喝点什么的时候,很多人习惯淡淡地说一句:我只要依云水。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Golf 高尔夫 

高尔夫既不是贵族运动,也不是平民运动,它是一种健康运动,是一种礼仪,一种素质和一种审美、生活准则。

 

Haagen-Dazs 哈根达斯 

中国被当成奢侈品的哈根达斯在其发源地美国是个极普通的品牌,就如同和路雪之于 中国,主要在超市和自动售货机售卖,很少有专门店。

 

IKEA 宜家

以其DIY的设计风格及昂贵的售价,一时成为小资理想的高端家居品牌。而美国人的评论是“cheap IKEA”,他们买家具就像买衣服,好看就买,买来就用,腻了就换。

 

Lisa Ono 小野丽莎

她不是爵士女伶中最大牌的,但无疑是最具群众基础的,她是小众爵士圈里的大众歌手,是一道献给大众的心灵鸡汤

 

Marketplace 大卖场 

便宜、甩卖、方便、快捷,大卖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相信了,但实际上我们感受到了吗? 

 

NM 纳米 

纳米是高科技,你不懂科学,就只能相信科学的无所不能。

 

Olympics 奥运 

奥运精神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现在,已经被叫卖声淹没了。无处不在的

 

Paris 巴黎

巴黎到底是什么东西?是艺术,是享受生活,是阳光普照的下午,是优雅的生活模板,其实在我们这里,依然是消费。 

 

Pasta 意粉

意粉于西方人之意义,如同方便面之于东方人。

 

Resort 度假酒店

一个入住了三亚希尔顿酒店的人,第一感觉是奢华到令人窒息,而不是度假酒店应有的轻松和舒适 

 

Sex Toy 情趣玩具 

 情趣玩具是十恶不赦、放荡与色情的淫具吗?在西方,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在用它,有时有人反而会因此认为你是个很注重品质的人。

 

中国人崇尚Skyscraper 摩天大楼

中国人崇尚摩天大楼,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子问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觉到,摩天大 楼并不经济。

 

Snooker 斯诺克

在英国,斯诺克是一项需要西装革履打领结的绅士运动,但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 至今,是光着膀子在街边打台球。斯诺克的中国特色。

 SPA 

中国大街小巷里的SPA已经没有等级之分了,云南悦榕庄酒店里的高级水疗被称作 SPA,巷子口五金店旁边的美容院也挂个“SPA”的牌子。好像只要躺在漂着花瓣的木制澡盆里,谁都成了杨贵妃。

 SOHO 

全称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指小型家庭办公室,也指在家里办公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

 

Starbucks 星巴客:卖咖啡到卖情调星巴客在美国是很物美价廉的大众饮料,算是咖啡中的快餐,但移民到了中国,却成了时尚、优雅情调的元素之一。

 

Surburbs 郊区生活 

家在郊区的好处是,新鲜空气,远离喧闹,但是想在中国过郊区生活,还请做好以下准备:交通、购物,医疗设施等。

 

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

中国的企业家们也不厌其烦地提起《世界是平的》,何以一本书会受到如此多商界领袖人物的推荐和欣赏?因为他说出了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不能或不便说出的心里话

 

USA美国百威啤酒在美国的宣传一直是将百威作为美国男性工人创造的英雄产品,将产品与美国工人的形象及美国传统美德统一在一起。但是在中国,百威是都市泡吧族的最爱,他们大多刚刚从格子间里出来,连西装都来不及换。

 

Vitamin 维生素

美国人热衷的维E500粒一瓶价格不到10美元,算下来一天只要人民币16分钱,便宜得像白送。虽然国内药房里也有几十元一瓶的维生素,但人们推崇的始终是平均每瓶在300元以上的国外品牌 

 

Whiskey in Green Tea 威士忌兑绿茶

苏格兰人发明了威士忌,中国人发明了威士忌兑绿茶。一位苏格兰记者报道说:威士忌酒商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酒会被人这么饮用。” 

 

Yoga 瑜珈

70%的印度人练瑜珈,却很少人去瑜珈馆,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以 为可以用钱来消费健康追随时尚。 

对生命的渴望-安妮.弗兰克的栗子树

October 5th, 2007

 

Chestnut tree in Amsterdam

安妮的栗子树-对生命的渴望

 二战中,当安妮和她的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小阁楼中藏身25个月,这棵栗子树,是当时安妮的唯一的安慰。但因年深日久,这棵树有倒下的危险.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3月份裁定这棵150年的已经腐朽的栗子树需要锯掉,因为它有可能对公众造成危害。

在那些希望保住这棵树的人们的抗议下,市政府决定再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明年一月份以前,拿出一个拯救这棵栗子树的计划。

这棵树是那个有名的《安妮日记》的作者,藏在这栋运河边的小阁楼里时,对生命和生活的一线希望。

这位犹太少女和她的家人在小阁楼中躲藏了25个月,直到1944年8月,被纳粹拘捕。

安妮 在1945年因伤寒死于纳粹的Bergen-Belsen 集中营。

在那个小阁楼的窗外,安妮唯一可以看见的就是这棵栗子树。

Anne Frank

安妮.弗兰克,在15岁的花样年华病逝于纳粹集中营,

  “From my favourite spot on the floor I look up at the blue sky and the bare chestnut tree, on whose branches little raindrops shine, appearing like silver, and at the seagulls and other birds as they glide on the wind…

她在1994年2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屋子里我最喜爱的一角,我仰望蓝色的天空和那棵没有叶子的栗子树,在它的树枝上,小小的雨滴在阳光下像银子一般地闪烁,看着海鸥和其他的鸟儿在风中滑翔…

“As long as this exists, I thought, and I may live to see it, this sunshine, the cloudless skies, while this lasts I cannot be unhappy.”

“只要它存在,我想,我就可能活着见到这一切,这阳光,这万里无云的天空,只要它亦然存在,我就不会感到不愉快。”

这是一棵唯一的安妮.弗兰克的树

但现在,这棵估计有27吨重的大树,因霉菌而逐渐腐朽,树的主人想将它砍掉,以免在它自然倒下时造成对其他人或物的伤害。

这棵树连伸到的那个带有小阁楼的房子,现在是安妮.弗兰克纪念馆。

一家在乌得勒支的树木研究所建议对树进行医治和支撑保护处理,以拯救这棵不平凡的栗子树。

“对安妮.弗兰科来说,这棵树就是自由的象征…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来保护它。”-读过《安妮日记》的人们,可能都会这样认为?

(参考BBC新闻网

祝中秋愉快!

September 25th, 2007

(转帖)你也被骗了?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六句话

July 31st, 2007

(转载于枪手论坛,没有查明出处,挺有意思)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影不才,试举数例解析一二,以还世情真相与大众……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报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报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以德报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响:9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响:5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弧馏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要帮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帮你们找到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让你们发泄出那几千年积下的怨恨(怎么说着说着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题,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响:9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算我们拿现在的世界观来衡量一部《庄子》,仍能发现他的学说里,有许多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3

6、相濡以沫

原句:相如遇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虽然这并不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妈就算再没文化,这句话肯定是会说的,在我们的父辈那个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只是叹息一声,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歪曲程度:–
反面影响:–

无家可归者的一点和谐旋律

July 5th, 2007

以前的一篇帖子,在这里再放一下
======================================================

昨天在墨尔本的《The Age》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很些感动;

在去年10月一个炎热的下午,Hard Knocks合唱团在富林达火车站外边演唱,这伙人没有一点儿音乐细胞,他们的所谓演唱还不如说是很热心地喊叫,但居然还吸引了一大群的围观者,而且到后来,几乎所有的围观者都跟他们一起唱了起来!

这是一群无家可归者组成的合唱团,他们通过这次演唱,募捐到了669元钱,准备在圣诞节时,出一盘他们自己圣诞唱词的CD。但说实在话,他们的声音真是很难听!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合唱团指挥-原澳大利亚歌剧院演员乔纳森说。

自打那次火车站外的“表演”以来,六个月中,他们成功地制成了那个CD,还在墨尔本市政厅举办了一次爆满的音乐会,他们与一位有名的歌唱演员同台表演,音乐会非常的成功!后来他们的演出还上了商业电视10频道的节目,而ABC电视台也一直跟随他们,制作了一部名为《Hard Knocks合唱团》的纪录片。

乔纳森原来是澳大利亚歌剧院的男高音,2001年,在听说了一个无家可归者组成的合唱团的故事后,深受启发,于是他在悉尼组织了一个《街头合唱团》。他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能唱歌,只是水平不一样罢了,就象不同的汽车一样。有的人天生就像是跑车,而有的人可能天生是运货车,但每种车都是各自不同的用途。”

乔纳森的许多歌剧界的朋友对他此举感到不理解,因为参加墨尔本这个合唱团,不需要任何条件,而且这些人除了没有一点基本训练外,许多人还都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生理上的残疾,吸毒,酗酒,或其他心理问题,而且基本上个个都脏脏兮兮…这个现有40名团员的合唱团,在组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

但乔纳森说,几个月来,这些人在音乐和人格上的进步,让他觉得再多的困难也是值得的。当人们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们就有可能做好这件事。这个合唱团,不仅使它的成员们增加了很多的自信,而且为他们找到了在合唱团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生活目标。

墨尔本的这个唱词班已经有了一些动人的成功故事:约瑟芬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单身母亲,现在在TAFE( 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注册了全天制的音乐课程。而患有恐旷症的凯特,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她也曾参加了富林达火车站外的那次表演,现在,她的独唱,得到了10频道编导们的交口赞扬。另一位来自约塔•约塔土著地区的男子,现在又重新拿起了久违的画笔 …

合唱团员的举动,有时也让其他参与者深受感动。一次,ABC电视拍摄组的一个成员住院生孩子,当时,合唱团一个成员站出来,很平静地说:“如果我们大家愿意的话,每人可以拿出点钱来,我可以为她去买一个贺卡和礼物。”于是休息时,大家纷纷从口袋里掏出可能是他们仅有的一块钱,两块钱,五毛钱,几分钱…放在了演奏的钢琴上,合唱团指挥乔纳森当时心里感叹道“唉,这是一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但他们却如此愿意尽其所能,给予他人!”

在这个合唱团组建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而最主要的是,这些好心人对合唱团的成员表达了充分的信任:“其实,你只需要为他们伸出双手,对他们说,‘我相信你,对你很有信心’,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他们就会看到,也许对他们来说,还有可能享受另一种不同的生活。这就是这个合唱团所能作到的。”

家有宠物(十)

June 22nd, 2007

(连载于: http://bbs.arsenal.com.cn/thread-160081-1-1.html
———————————————————————–

好久没有写我们的宠物了,在这段时间里,宠物的故事中居然也包含了一些的眼泪。

先说说我们的小猫咪咪,去年夏天(澳洲的夏天是在12月-2月份)墨尔本天气异常炎热,热得大家经常躲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或跳进游泳池里。人类如此,动物也炎热难耐,我们也在室外温度太高时,将小猫小狗小荷兰猪都搬进整天开着空调的屋子里。

在盛产爬行动物的澳洲,蜥蜴和蛇什么的也企图钻进屋里或台阶下,或地下室或车库等处避暑,那时人们被蛇咬伤的消息不断见报,我们左侧的邻居因为车库里两只大蛇定居,找来了捕蛇者(澳洲保护动物很没有原则,爬行动物都是保护对象,居然也包括万恶的毒蛇,是不能随便捕杀的!),捕蛇专家告诉邻居,这两条蛇在他们的院子里占山为王已经多年,也没有办法抓住它们,因为周围的草木树丛太多(我们所住地区虽然离市中心不很远,但相当地“原始”)!为了他们的两只宠物狗狗,我们的左邻居然起了搬离这个地区的念头。

而右舍邻居说他们没有见到蛇,因为他们家多年来占山为王的是两只野生的大蜥蜴!并告诉我们,有了蜥蜴,就不会有蛇,两者似乎互不侵犯?虽然这种常见的灰黑色大蜥蜴一般至少有30-40厘米长,而且长得相当恐怖,但当知道它们能防御毒蛇后,不禁对它们产生了一份亲切感。

因此,我们决定,一是保护蜥蜴,二来违背澳洲愚蠢的关于保护毒蛇的规定,见蛇就打!

当然也得管教好我们自己的宠物,避免与毒蛇接触!

只是我们的一岁多的咪咪玩兴太大,在屋里呆着和受惩罚一样,而一出去就经常会抓一些小动物什么的来玩儿,她当时比较小,抓老鼠没有现在那么有经验,所以经常抓到的是一些只有2,3厘米长的小小的蜥蜴,像逗老鼠一样,逗着玩儿,直到折腾得不能动后,再吃掉。因此很让我们担心。

一是担心小蜥蜴被吃掉后,就不会有大蜥蜴?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那种经常被猫猫抓到的小蜥蜴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后来发现它开始抓大一些的蜥蜴,而大一点的蜥蜴和蛇看着真得有点相近,胆子大了以后,小猫很可能会向毒蛇挑衅,别说它分不清敌我,不好意思地说,有一次我开车进车库时,就被往车库里钻的大蜥蜴吓了一大跳,以为是蛇,方向盘失控,几乎撞倒车库的墙上!

但真是不吃一堑,不长一智,虽然对此有许多的顾虑,但看着俺们最宠的宠物咪咪站在门口,仰着漂亮的小脸儿,发出乞求的喵呜时,总是忍不住打开门,放它出去,于是这种软弱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重大的教训。

一天晚上10点回家,发现咪咪似乎病得很厉害,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赶紧上网查找最近的兽医院,才知道唯一可以去的地方是那个在海布里公园(不是阿森纳的海布里)旁边的动物急救中心,赶紧驱车前往,急救中心的护士(不知怎么称呼)见状,立即将咪咪带进急救室检查,没有几分钟后,一位兽医出来告诉我们,症状很典型,咪咪是被毒蛇咬伤了,而且可能是剧毒的老虎蛇(Tiger Snake),愈后很难估计,因为中毒已经5,6个小时,小猫全身肌肉瘫痪…

但还安慰我们说,九条命的猫是对毒蛇最有抵抗力的,如果是狗,早就没救了,如果是人,更加没救!但急救动物的花费是相当可观的(不像人,在澳洲还有公费医疗),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是进行抢救,还是…

咪咪痛苦无助的样子,以及这样一条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小生命的脆弱,催人泪下,我们怎么能忍心放弃?即使借钱,我们也应该试一试吧?

6个星期的焦急,就不在此累述了,小咪咪总算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天气炎热时,再也不敢放猫猫和狗狗出去!而且老爸在春天就全副武装,展开了一场灭蛇运动,悄悄地说一句(否则可能要被罚款),一共打死5条蛇,个头都不小,也许已经为咪咪报了去年的一箭之仇

更可喜的是,院子里后来就出现了一只大蜥蜴(有3,40厘米长)和一只较小一点的蜥蜴,之后,真得就再也没有见到大蛇了!

噢,差点忘了一个小插曲:一日,像往常一样,又坐在电脑前码字,突然听到屋外老爸惊恐地喊叫“咪咪!”,赶紧忙不迭地从楼上冲下来,只见大玻璃窗外,小猫的嘴里叼着一只细长细长还在蠕动的东西,大惊失色,冲出屋外,帮着老爸从小猫嘴里抢下了这个细长细长的东西,还真是一条蛇!一条带有红色条纹的小小的蛇,虽说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小,那么漂亮的蛇,有些东郭,但想起小猫的遭遇,没有制止我们的捕蛇英雄老爸继续的“残杀”!

也体会到,小猫是分不清蛇和井绳的,也不会吃一堑长一智,唯一的办法,是在大热天时,将它关在屋内,还有,赶紧为它上了医疗保险,一次经历,就够了,实在受不了动物医疗费用的天价!

今年,没有拍下老爸的其他“战利品”以作纪念,因为可能有恐蛇症。但对那条漂亮的小小的蛇,可能是出于东郭之心,还是什么的,拍了下面的这张照片…

还有故事的主角,呵呵,一只“睡在被窝里的猫”!

本来是因为我们养的7只小鸡中发生的一些让人唏嘘的故事,萌发了继续《家有宠物》的念头,但写到现在,还没有谈到那个主题,看来只好等有时间再继续了。

My ADSL Saga

May 30th, 2007

我们在e时代生活中的小插曲
http://www.tppblog.com/

May 19th, 2007

A couple of blog posts before, I mentioned that I switched over from iiNet to Internode and joined the world of 8 Mbit ADSL. Unfortunately, the story didn’t just end there.

Upon getting the new 8 Mbit connection, it became quite obvious that this connection was not all that stable. In fact, I was dropping out 10 to 20 times a day. After playing around with my modem settings and doing an isolation test, I decided that the problem wasn’t on my end. I ran Internode tech support, didn’t have to wait very long to speak to a real person at all which was a pleasant surprise, and a line fault was put in with Telstra (our phone provider).

Before I go on, it’s probably necessary to explain a bit about the ADSL infrastructure here in Australia. Telstra has a monoply on our tele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phone lines, exchanges), and ADSL providers like Internode purchase ADSL services wholesale from Telstra and then sell on to the public. As such, any line faults is Telstra’s responsibility. Because of Telstra’s 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erms of the infrastructure, the ACCC (our competition watchdog) has tried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and allow companies such as Internode some chance to compete. Telstra is not happy about it.

Back to my problem. Internode arranged for a Telstra technician to come over and fix the problem on Tuesday. The technician did arrive, but instead of fixing the problem, my other phone line (not used for ADSL) was cut (but we did not found out until a day later). On Wednesday, Internode called me and said that they had asked Telstra to take a look again because their logs showed that I was still having drop out issues. Telstra determined that there was a foreign battery source on the phone line and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fixed by Friday. A separate call was made to Telstra to tell them about my cut phone line, and they promised it would be fixed on Thursday. Thursday came and went and the second phone line was still dead, so another call was made and now they promised a technician would come over on Friday.

Friday morning, and the technician did come. The second phone line was fixed (apparently the first technician had cut off the line for some reason), and the external battery source problem was looked at too and promptly fixed. I checked my ADSL connection, and instead of the 4500 kbps ADSL link speed, it was now 7616! Unfortunately, the SNR was at a ridiculously low 5 dB (6 dB is the minimum for maintaining a stable connection, the higher the SNR the better), and now the drop outs were even worse than before – 3 or 4 times an hour! So another call to Internode support, and they put in another request for Telstra to have a look. This was Friday afternoon already, so it looked like I would be stuck with this until Monday.

Saturday 10pm, I get a phone call and it’s from Internode. They said that Telstra have added a stability profile was added to my phone line, and lo and behold, the line SNR had increased to 11 dB. I can now only connect at 6144 kbps as opposed 7616, but what’s the point of a fast connection that drops out every 20 minutes? And 6144 is still 4 times faster than my old 1.5 Mbps connection. While I can’t be 100% certain that the drop out issues have finally gone, but things are looking up.

Internode were great throughout the ordeal. They didn’t really have much control over any of this, since all Internode could do was rely on Telstra to do their job (a big ask). Internode kept me informed all the time with a dozen or so phone calls (it’s refreshing for technical support to be calling you,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and now it’s easy to see why they have been voted as the best ISP by several places. My opinion of Telstra, on the other hand, remains the same.

感叹黛玉

May 18th, 2007

在我看来,陈晓旭的黛玉是最接近原著的黛玉,感叹!!!

伊拉克的暴力-地球上最恐怖的地方

April 29th, 2007

人们对来自伊拉克的消息已经有些熟视无睹:巴格达一天又死了几十个人?好像不是什么新闻吧?

在美国的所谓“反恐战争”打到伊拉克的四年后的今天,世界上诞生了一个恐怖分子的乐园-巴格达,暴力-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恐怖活动最频繁的城市里,已经不会再引起世界其他地区人们的惊讶,恐慌和愤怒?有关报道,也不会成为热门话题!

这应该是“反恐战争”的胜利-人们已经对恐怖活动不再恐怖?

英国政府已经正式制止在提及伊拉克战争时,使用“反恐战争”这个小布什创造的词汇;虽然贺华德,这个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澳大利亚现总理,还是一如既往地,顽固地支持着这场让人们对恐怖习以为常的战争!!!

上传一张图片:不同机构在去年六月对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的统计

最多的 – Lancet人口普查:平民死亡人数位65.5万

其次-伊拉克健康部调查:平民死亡人数11-15万(到去年1月)

最少的-IBC(伊拉克尸体清点):平民死亡多于6万九(其中还包括3,659个死亡的联合部队的士兵)

没有算上今年的,这个月的暴力活动应该达到了又一新高!

数据居然相差10倍,相比于联军的死亡人数的准确性,看来伊拉克平民的生命好像没有太多的价值!

网络朋友

April 28th, 2007

昨天,听到一位在网上“认识”的球迷“朋友”喜添贵子,居然由衷地也为其感到欣喜,连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

说“认识”,其实只不过是在网上读过这位“朋友”写的东西,说是“朋友”,但既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话,甚至至今仍不知这家伙的长相,而且无论从阅历,年龄,文化和生活背景来看,我们都不太可能归于同一类人。但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偶尔网上的交流,居然在我们之间的一些“谈话“中有了知音的感觉!

知音本来难觅,更何况性格使然,虽然朋友很多,但至今在现实生活中能称为知音,倾吐心声的,几乎没有,其实就是经常能谈得来的,好像也就只有一,两个人…

但在网上,当人们因为同一兴趣,五湖四海,天涯海角也都能聚在一起时,围绕着这个共同的主题,借助网络的便利,“知音”似乎比较容易找到,不过最主要的一点,可能还是网络的这种交流形式,让人们比较地没有顾忌,可以比较地畅所欲言,特别是像我们这种相当内向的人…

没有了世俗的忌讳,畅所欲言,快意恩仇的,完全不怕撕破脸皮,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撕得是谁的脸皮,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