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回忆录中《巧破“铁壁合围”》一节,对此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因為電話線路的不通暢,這幾個原本很簡單的電話內容,
當楊成武通過電話緊張布置的時候,其餘人都在埋鍋造飯,
當大家都盡力一飽之後,楊成武這邊的電話剛剛打完。
往哪裡轉移?
先不要問,走了再說。東面去不得,都是鬼子,還得往回走,
大家都吃過飯了,只有楊成武一個人沒有吃,怎麼辦?
大隊西行,迅速脫離開張家莊,以防日軍的突襲。此時,
當楊成武通過電話緊張布置的時候,其餘人都在埋鍋造飯,
當大家都盡力一飽之後,楊成武這邊的電話剛剛打完。
往哪裡轉移?
先不要問,走了再說。東面去不得,都是鬼子,還得往回走,
大家都吃過飯了,只有楊成武一個人沒有吃,怎麼辦?
大隊西行,迅速脫離開張家莊,以防日軍的突襲。此時,
……
上午,敌人继续东进,前进时十分警惕,总是由先头部队约30 多人,携轻重机枪数挺,先行占领路侧小高地,然后大队才跟进。
中午12 时,敌先头部队已接近黄土岭东面的寨沱村,大队停息在上庄子一线。直到下午3 点钟左右,全部人马才离开黄土岭,陆续进人狭谷中的小路。这时,我l 团、25 团迎头杀出,3 团及3 分区的2 团从西南北三面合击过来,把敌人团团围住,压缩在上庄子附近一条长约1 . 5 公里,宽约百米的构里。我军100 多挺机枪从各个山头一齐朝沟中打。分区炮兵部队也连续发射了数发炮弹,这条山沟立刻被弹片、碎石和浓烟覆盖住了。战斗打响后,易县、沫源、满城、完县、唐县等地的基干自卫队,纷纷赶来参加战地勤务,送弹药,运伤员,巡逻警戒。战地附近的群众给部队送饭送水。在群众的热情支援和鼓舞下,我军士气愈盛。
敌人依仗其兵力雄厚和优良火器,向我寨龙阵地猛冲,遭到反击后,乃掉头西向,妄图从黄土岭突围,逃回涞源。我3 团紧紧扼守住西、南阵地。这时120 师特务团也赶来了,他们抓住战机,从3 团的左侧加入战斗,从西北侧向黄土岭出击,打敌后卫,断其退路,使敌人欲归无路,只能就地抵抗。上庄子至黄土岭的几里长的山沟间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整个黄土岭东部弥漫在一片炮火硝烟之中。
黄土岭东有个名叫教场的小村庄,在我们的打击下,敌人主力在教场东西山谷的河滩中,组织兵力抢占孤石山及教场南面山脚一线狭窄的山梁。敌人后卫也已离开黄土岭向东开进。
这时,我1 团团长陈正湘在望远镜里发现,在南山根东西向的山梁,有3 个向北凸出的小山包。中间那个山包上有几个挎战刀的敌军官和几个随员,正举着望远镜向793 高地及上庄子方向观察;在教场小河沟南面咫南山小山头100 米左右的独立小院内,也有腰挎战刀的敌军官出出进进。陈正湘判断,独立小院是敌人的指挥所,南面小山包是敌人的观察所。他当即命令通讯主任邱荣辉跑步下山调炮兵连迅速上山,在团指挥所左侧立即展开,炮兵连进入阵地之后,陈正湘指给他们两个日标,并要求他们一定将两个目标摧毁,杨九祥连长在目测距离以后说:“直线距离约800 米,在有效射程之内,保证打好!”
在杨九祥连长指挥下,4 发炮弹均在目标点爆炸。从望远镜里观察,小山包上的敌人拖着死尸和伤员滚下山去了,独立小院之敌跑进跑出,异常慌乱.
接着,我炮兵连又向独立小院北边的山沟里打了几发炮弹,以轰击在死角下隐蔽的敌人。
当时被敌人关在独立院落东边小屋里的一些群众,亲眼看到炮弹在独立小院屋前爆炸,日军指挥官被炸倒了,连那条狼狗也炸裂了肚子,可是却没有一块弹片飞到小屋子里来,群众无一负伤,暗中凉奇:八路军的炮真神! 后来得知:阿部中将就在这次炮击下毙命了,
敌人失去指挥官,极度恐慌,绿川纯治大佐命令部下抬着阿部,朝黄土岭拚命突围,又遭到了我3 团、120 师特务团的迎头痛击。随之,他们又向寨佗突围,又被1 团击退。这以后,敌人反扑势头顿减,战法也乱了,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
人夜,枯计敌人残存兵力尚有七八百人,由于我各团之间联系困难,不便于乘夜攻击,我便命令各团固守已有阵地,不使敌人漏网。同时派小部队袭扰敌人、疲劳敌人,等到拂晓再开始总攻击。
8 日凌晨,飞来5 架敌机,在战场上空盘旋侦察,过一会,投下7 个降落伞,那降落伞上吊着的除了弹药、粮食外,还有人,很可能是派来指挥黄土岭残敌突围的。
果然,8 时许,敌人留下200 多人在上庄子掩护其他人,开始向司各庄方向突围,各种枪声象海潮那样轰响着。l 团和20 团果敢地插上去,切断了敌突围部队和掩护部队的联系,3 分区的2 团、1分区的3 团、120 师的特务团也开始全线攻击,l 、3 分区的人民群众也前来积极支援。中午,l 团报告,三岔口方向传来机枪声,我们断定这是敌增援部队与我三岔口第3 支队接火了。
情况很快就查清,敌人纠集了重兵。驻保定的第1 10 师团、驻大同的第26 师团、驻张家口的独立混成第见旅川余部纷纷出动,从灵丘、涞源、唐县、完县、易县、满城等方向分多路向黄土岭合击,先头部队距黄土岭己不到15 公里了。敌人企图在包围圈外面对我们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把我们的参战部队一网打尽。
战局发生了变化,全歼敌人之战机已失。聂司令员得知以上情况后,立即指示部队撤出战斗。
根据聂司令员的指示,我们参战各部队迅速撤离黄土岭战场,跃至外线作战,并不断从敌人侧背予以突击。黄上岭战斗以击毙阿部规秀中将,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而胜利结束。
黄土岭战斗,是晋察冀军区继雁宿崖歼灭战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一仗共歼灭日军900 多名,缴获200 多辆满载军用品的骡马车,5 门火炮,几百支长短枪及大批弹药,还生俘了10 多个日本兵。
这样,我们从11 月3 日至8 日、6 天中连续取得了雁宿崖歼灭战和黄土岭围攻战的胜利,共歼灭日军1400 多人,井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当时魏巍同志随1 分区部队作战,他所写的《雁宿崖战斗小景》 和《 黄上岭战斗日记》 ,正是这两个战斗的真实写照。
一天下午,我们正在总结,聂司令员突然打来电话,他喜悦地高声说:“成武同志,好消息啊!延安拍来贺电,说你们打死了阿部规秀中将,我祝贺你们啊”。
我又惊又喜,根本没想到这位中将旅团长竟亲自率兵进人黄土岭,并且被我们打死了。放下电话,我向旁边正在统计战果的秘书陈子端喊道:“老陈、聂司令员说,我们打死了阿部中将,总部祝贺我们哩!”
陈子端一怔,拍着统计表叫道:
“是中将,我们还不知道有这个死鬼呐,哈哈哈… … ”在场的人们都高兴得开怀大笑。
我急忙给一团挂电话,转告了这个喜讯,并且要他们立刻到战场寻找阿部中将的遗物。当天,阿部的绣着两颗金星的黄呢大衣和金把指挥刀也落到我们手中。后来,我们把这些东西送到了军区,军区又把它送到延安。阿部中将被击毙,日本朝野震动、陆军省发布了阿部规秀的阵亡公报。日本报纸《朝日新闻》特派员11 月20 日发出详报说:
… … 阿部中将亲临第一线,以便视查敌情,随时传达命令。当到达上庄子以南约l 公里的一处人家时,敌人一发炮弹突然飞至身旁爆炸,阿部中将右腹部及双腿数处负伤。但他未被重伤屈服,仍大声疾呼:“我请求大家坚持”。
《 朝日新闻》 还以“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通栏标题,连续3 天刊登悼念文章。这家报纸说:“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将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例子的”。其他各报也频频报道阿部的生平、战功、死讯.他的骨灰送回东京时,“帝都降半旗致哀”“以高龄的柴大将为首,杉山大将、东防司令官稻叶中将、代理陆军大臣中村以下各位将领到车站持悼旗致哀。‘爱妇’等团体和很多遗族前往迎接”,可谓“哀荣”至极! 阿部规秀是当时日军侵华战争中在战场上丧失的一个高级将领,也是我八路军在华北战场第1 次击毙日军中将指挥官,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也是第一次。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全国各地的友军、抗日团体、著名人士,纷纷拍来贺电,祝贺我们所取得的胜利。全国各地的报纸也纷纷报道黄土岭战斗经过,刊登各种祝捷诗文。根据地军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大家异常振奋.有趣的是,远在大后方的国民党,一向诬蔑我们,说八路军“游而不击”, “只顾扩张实力”,而这回他们却象挨了一棒似地低头嚓声了。蒋介石还在1939 年12 月发来了电报: “朱总司令:据敌皓日(19 日)播音,敌迁村部队本月江日{3 日)向冀西源涞进犯… 支日(4 日)阿部中将率部驰援,复陷我重围,阿部中将当场毙命等语。足见我官兵杀敌英勇,殊堪奖慰。希将上顶战斗经过及出力官兵详查具报,以凭奖赏,为要。中正”
不久,彭真同志指示我,就黄土岭战斗经过写一篇文章,驳斥国民党内部那伙诬蔑我们“游而不击”的人。我便写了一篇题为《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一一礁一瞧八路军是不是游而不击》的文章,登在当时的抗日刊物《 新长城》 上。
反“扫荡”胜利结束后,一天,五回岭情报站转来日军的一封信,信是写给我的,信口还插3 根鸡毛,以示“万分火急”。
我拆开一看,竟是驻张家口日军警备司令小柴写的。信中写道:杨师长靡下:
中日之战是中日两国政府的事,摩下与鄙人同是人类一分子,没有私仇,参加战争仅是为了吃饭,国家的争论与我们无关,别因此影响我们的友谊,摩下之部队武运亨通,长胜不败,鄙人极为敬佩.现鄙人有两件事求教:一是请通知鄙人在黄土岭、雁宿崖被摩下部队生俘的皇军官兵数目、军职、姓名及他们的生活近况;二是战死的皇军官兵是否埋葬? 埋在何处? 可否准予取回骨灰,以慰英灵?
我把此信拿给同志们看,同志们会心地笑了。我当即复他一信,首先驳斥他所谓“国家争论与我们无关,参加战争只是为了吃饭”之类的言论,指出他自己就是法西斯的侵略工具。我们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是必胜的。然然后通知他,八路军一向优待俘虏,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一律宽大处理.俘虏们生活得很好,已开始认识自己的侵华罪行,表示反对这场侵略战争。对于那些做了日本当局炮灰、蒙受日本当局给予的灾难的死者,我们已妥为安葬,并立有石碑,以资标志。
……
(注:这段回忆文字摘自“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其中有不少错字和错的标点符号,改了一些,可能还有,估计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转载时出现的错误。)
最近,“狼牙山五壮士”后人起诉洪振快侵害名誉案已宣判,被告被判侵权:“法院经审理认为,“狼牙山五壮士”及其精神,已经获得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被告洪振快发表的两篇文章在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文章多处作出似是而非的推测、质疑乃至评价,通过强调与主要事实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细节,引导读者对“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英雄人物群体及其事迹的细节产生质疑,从而否定主要事实的真实性,进而降低他们的英勇形象和精神价值。因此,被告实施了侵害名誉、荣誉的加害行为。并且,案涉文章经由互联网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伤害了原告的个人感情,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情感,同时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把视野从狼牙山转向广阔的抗日战场,就会发现我军还有许多“跳崖壮士”:
1940年夏,天津蓟县盘山根据地莲花峰,7名八路军战士纵身跳崖,只有马占东一人幸存;
1942年12月,河北涞水县曹霸岗村鸡蛋坨5名八路军跳崖,1名排长未及跳崖中弹身亡,其余4人继续跳崖牺牲;
1943年春,北京房山十渡镇老帽山,6名八路军战士纵身跳崖,全部牺牲,没有一个留下姓名;
1944年3月,内蒙古宁城县山头乡李营子前山,50余名八路军集体跳崖,9人牺牲,只有3人留下姓名;
……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1942年底在河北涞水县跳崖的王文兴。他年仅18岁,因有恐高症不敢跳,便用白毛巾蒙上眼睛……藏在对面洞里的人目睹了这一幕,第二天找到他尸体时,白毛巾仍然蒙在眼睛上……
如果只有一个“狼牙山五壮士”,可能是偶然的,但出现了那么多“跳崖壮士”,绝对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民族不朽魂魄的挺立,这是一支军队铁血基因的传承。”
照片从左至右为宋学义,葛振林,李圆忠道长,而最右边这位,据说是晋察冀一分区有名的马夫,不过当时骑兵不适宜狼牙山作战,马匹都给了晋察冀,一分区养了一些羊,老马夫成了羊倌,负责放羊,对山路比较熟悉,因此与两位壮士一起上了山,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这位老同志叫什么名字。
李圆忠道长可能是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时我方的唯一见证人,当时李道长躲在离山崖不远的树丛里,亲眼目睹了五位英雄的壮举!五壮士跳崖后,日本兵在山崖上向五壮士行礼致敬,也是李道长后来所说。
在上篇采访余药夫前辈的文章中,讲述了1941年他是如何救助跳崖后受伤的葛振林、宋学义的。在这篇回忆文章最后提到:“下山后,余药夫见到一分区地委组织部长牛树才,说了这件事……”。
尽管五壮士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参与救助葛振林,宋学义的李圆忠道长,以及余药夫前辈的回忆,还有晋察冀一分区第一个报道五壮士的钱丹辉前辈的纪录(当时一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才是最有权威的?
(75年前,我们父辈亲历的故事……)
转自:罗湖教研博客
余药夫,原名于庆善,1922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北麓安格庄乡田岗村农民家庭。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41年9月25日,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余药夫时任易县县委青委主任,避敌追捕亦在山上。葛振林、宋学义二位勇士未牺牲,爬了上来,曾受余药夫之救助。葛振林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一位救助他与宋学义的地方干部。1986年,余药夫与葛振林在相别45年后,才见上一面。
不久前,余药夫老人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昨天你打电话来,说来采访我,我很激动,很高兴。谈到营救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和宋学义的事,余药夫老人略为沉吟,目光现出苍茫,缓缓地说:我慢慢给你讲。
1941年6月22日
我的一生,绕了一大圈,最后又绕了回来。生在狼牙山下,参加革命,随部队到了北京,又去东北,然后到了广西,从广西又回到河北。狼牙山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个山东西有100多公里,南北70多公里,是太行山余脉。离保定45公里,保定是平原了,所以从保定可以望见狼牙山。我考上了县里的师范,可是一天没念呢,日本鬼子来了,接着八路军来了,杨成武师长来了。1938年,我参加了革命,不久入党,16岁。我入了党之后不久,又有两人入了党,这样就成立了一个村支部,我就成了支部书记。
到1941年6月,我成了中共易县县委青委主任。6月22日这一天,我第一次作为县青委的主任参加青年工作会议,在一个小学校里。日本鬼子的飞机经常那么飞过去,要轰炸,就一俯冲,听到怪叫,大家就开始躲、防。这一天小鬼子发疯了,来了个水平投炸弹,没俯冲,飞着飞着,咚,扔起炸弹来。其中一枚炸弹掉在我们开会的小学教室屋顶上。地委青委副书记王XX(记不清名字了)负重伤,另有5人轻伤。抬着去抢救,没走多远,就牺牲了。临终前他对我说:“小余,你们要为我报仇!” 他比我大四五岁,也就是二十四五岁的样子,是保定第二师范的学生。真恨日本鬼子! 王书记的尸体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递送回乡的。尸体用白布缠着。
1941年9月25日
9月25日,鬼子大扫荡。
我那天是受县委委派,传达反扫荡任务进入新阶段的指示。由于各村相对较为分散,天快黑了,也没传达完。大家商议,决定先睡一会儿,但不久就被鬼子包围了。30多人,往山沟里跑,鬼子后边追。跑着跑着,前边不能再往前了,有八路军战士挡着。因为到了雷区了。可是后边都能看见敌人了。八路军引着,过了雷区。到了山根下,开始分散,往左,往右,连滚带爬地跑。跑着跑着,我身边一个战友也看不见了。我身体较弱,又有肺结核,跑得有点儿慢。
我钻进了一个山沟里趴下,不敢再动弹了。我听见鬼子呜里哇啦地叫喊,我还能听见他们用中国话在喊,出来吧!不许动。
一会儿没有动静了。
我小心翼翼地爬了出来。四下里看,发现一个人影,判断一下,不是敌人。细看,穿着军装,自己人,这个人是葛振林。他受了伤,伤在头部,脑震荡。他晕,一点一点往前走。我上前去,说明情况之后,我开始扶着他走。坡太陡,深一脚浅一脚的。后来,我先往前走一段,探一探路,再回来接他。这样走了一段之后,我再往前时,赶上了宋学义。
宋学义伤了腰,全身都是血。但他年轻,他主动走在前,我喊一声,有敌人,能回就回,不能回来拼了算!
我让宋学义等一下,回去我把葛振林搀了过来。我们3个一起,艰难地往前走,最后到了朝阳观。远处望,道观前有火光,上前细看,无人,只是粮食被焚成灰了,肯定是鬼子干的。旁有一破盆,我舀了一点炭火,进到道观里去,发现有两锅黄米饭。估摸着是咱们的人做的,没来得及吃。不管有没有毒,我去旁边一个岩洞叫饮虎池,弄来一点水,热了点饭。大家吃一顿。然后躺下休息。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是连里的文书,葛振林喊他小李子。
我身上当时长了疥疮,怕影响他们休息,就借故到外面去睡,也可以起到放哨的作用。半夜时,我听见里面大声喊:连长,敌人!我跑进去,原来是小李子说梦话。葛振林用手拍着他,说,不怕不怕。
到中午时,观里的老道来了,老道姓李。老道说他亲见了几人跳崖,甚为佩服。但道观非久留之地。葛振林、宋学义和小李子就一起走了。 我和李老道目送他们远去。
作家王愿坚1957年根据葛振林口述整理的《狼牙山跳崖记》中这样描述这段经历:“我们两个拄着棍子,边爬边走,直奔棋盘坨那座庙。我们刚要爬过一个崖坡,突然从石缝里钻出一个人来,穿便衣,看样子像地方工作同志,他连声喊:别走,那边有地雷! 话未说完,地雷响了。我把宋学义一拉,就地一滚,幸而没有伤着。”“那同志帮着找了口破锅,烧点开水,我又从烧过的米中搞点糊焦米,吹了吹,熬了点稀粥,分着喝了点。半夜,那个便衣同志走了,庙里老道回来了。”
“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传开后,余药夫并不知自己救的两人是不是五壮士。战争时期,又不便去打听。
拍《狼牙山五壮士》电影时,剧组曾访问过余药夫,而余药夫对当时跳崖的情形所知甚少。
下山后,余药夫见到地委组织部长牛树才,说了这件事。
解放后,余药夫去了广西。“文革”中他成了“走资派”,当年奋战狼牙山的军分区司令杨成武将军也已成了“黑帮”,他所树立的典型,也成了假的,不能提五壮士,不能提狼牙山,不能提杨成武。
余药夫没再见过葛振林和宋学义。
1971年,宋学义因病辞世。
1986年,距1941年45年之后,余药夫见到了葛振林。谈起当年,狼牙山上棋盘坨。谈起粮食被烧了,破锅煮饭。谈起分手后,葛振林立功,提升,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任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
宋学义已经不在了。他跳崖后归队,不久就因病复员,在狼牙山下成了家,土改时因一帮复员的国民党兵痞煽动,要赶走他这个外来户,被关了好几天,没办法,带着怀孕4个月的妻子辗转4个月,回了河南老家。“文革”中又被污为“假英雄”,曾被造反派逼着从房顶上往下跳……
离休后,余药夫不闲着,到处做报告,讲革命传统。他是大学生宿舍的常客,是8个党章学习小组的顾问和辅导员,是两所小学、两所中学的校外辅导员。写作了大量的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1992年始,他到处奔波。倡议在故乡田岗村立碑纪念遭日寇屠杀的35名同胞。经数年奔走,石碑终于立了起来。
田岗村是个革命村,有列士11人。抗日时期,田岗村人不伺候小日本。以致有35人殉难的惨案发生。杨成武将军的指挥部曾设在田岗村。
“就在我家里”,余药夫老人自豪地说。
转自我的新浪博客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对当时晋察冀一分区的历史了解太少,需要回顾一下抗战初期这个地区的大事记。需要顺着历史的脚印,更多地去了解那个时期我们前辈们经历的艰难和考验,理解他们的追求,坚持和成功,以期进一步理解他们日后面临各种形势和困难时的抉择,理解老一辈人之间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友谊……。
比如,1940年5月底,长期以来为一分区老人们津津乐道的那次军政文体运动大会:
1940年上半年,是一分区狼牙山抗日根据地创建以来,最强大的时候,1940年5月30日那次大会,是为了庆祝抗战三周年,总结经验,奖励先进,在河北省易县,北娄山村召开的。这次大会当年的正式名称为“五州运动大会”,是一次检阅军政文体的运动大会,是“一分区力量达到最高点的一次大检阅……官兵们都穿上新发下来的夏季军装,衣帽整洁,斗志昂扬”
主席台上除了杨成武等军队领导外,还有一分区地委和专署的主要领导人:王国权,李耕涛,牛树才,杨士杰,梁正中,白文治等。从名单上可以看出,这些地方领导,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知识分子干部,多是在青少年当学生时,就参加了革命的。其中王国权上过大学,还在日本留过学。
李耕涛和父亲在抗战初期,两次共事。1937年李耕涛曾为曲阳县这个“晋察冀边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的县委书记,而父亲当时是县委组织部长;1938年4月李耕涛调往冀中后,父亲继任曲阳县县委书记。父亲调任一分区不久(1939年10月),1940年李耕涛也由冀中调往一分区任行署专员。他到一分区时,恰好赶上这次文体大会。
作为后代,上述这些前辈中,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王国权,大概是在1956底年,父亲安徽被整后调到上海时间不长,记得还住在上海大厦,一日,王国权(和夫人常玉林?)带着4,5岁的儿子来访,当时他要出国,说是要带上我们姐妹中的一个,还问他的儿子喜欢哪个姐姐,想带谁一起去外国……现在想起来,当时可能就是逗着我们玩?不过那时还信以为真,有点好奇,但也有点害怕跟他们出国。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是因为父母舍不得,我们之中的一个才没有被王国权带去国外,呵呵。那次应该是王国权赴东德大使馆上任之前,为什么会在上海,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一分区党政领导人中,之所以知识分子干部为多,与聂荣臻、杨成武的惜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杨成武比较偏爱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这从一分区地方领导的任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但据说杨成武对跟他时间很长的文化不高的干部也都非常照顾,他的“顾旧”是他很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父亲从安徽降级到上海之后,一次杨成武在上海见到父亲时,很有些打抱不平地说:“这些事你为什么不跟我们讲呢?一分区大家都在问你呢!”
文革中,父亲曾跟我讲过:做组织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拉帮结派……尽管与一分区老领导,老战友之间感情笃厚,但在党内纷争中,父亲一直坚持把私人感情与工作分开。这就是为什么父亲在安徽遭遇困难时,没有去找任何老领导和老战友?
长期做党的组织工作,这应该是父亲的一贯原则吧?
转自我的新浪博客
战争时期地区范围内的史料,保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军队的活动和历史,而地区行政部门和政府的资料,相对少了很多,再具体到妇女干部,史料更是难寻。
据记载,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奉命率师政治部、骑兵营、教导大队和686团第六连在阜平一带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9月底,时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长的王平被派往阜平发动群众,创建晋察冀根据地。
自曲阳党组织遭到破坏以后,与组织切断联系的曲阳进步青年们一直注视着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9月下旬的一天,父亲的朋友到上庄子村找到父亲,一进门就激动地说:“共产党来了,就在阜平!”父亲听后,二话没说,立即站起身来,抓过一件衣服披在身上,说:“走!到阜平去!“ 就这样,他们一人一骑,连夜赶往阜平。150多里的山路,凌晨就到达了阜平境内,找到了115师政治部。当时罗荣桓准备以阜平为中心,向东南部开辟抗日根据地,急需一批领导抗日工作的干部,而周围地区的一些抗日知识青年,也都闻讯陆续奔往阜平。罗荣桓见到他们自然非常高兴,马上为他们布置了抗日任务。
听父亲讲过这一经历,但现在记不清是谁去上庄子村找的父亲了。当时赵建庵等其他曲阳青年也都奔往阜平寻找八路军,但应该不是赵建庵,而是早期加入共青团的同学?赵建庵是在阜平山区找到了八路军一支队队长朱仰兴他们,而父亲他们是见到了罗荣桓(见前面博文)。
10月中旬,时机成熟,“罗荣桓派政治部的七八个干部和一个班的战士,把王平送进县衙门”。于是,王平就任阜平县县长兼保安队队长,成了八路军敌后抗日的第一个县长,华北第一个民主县政府由此诞生。“在此期间,八路军115师骑兵营随罗荣桓的115师政治部机关在冀西活动,不断对日军展开进攻,他们收复一个县,王平就以“动委会“(战地动员委员会)的名义派一个县长,收复一个区就委派一个区长,先后委派了曲阳,望都,唐县等县县长……”。
1937年10月2日,日军占领曲阳城,并储备大量军用物资,作为其南进石家庄、西出太原的兵站。10月中旬,115师挺进队一部,从阜平挺进曲阳,18日攻克曲阳城,据河北网络电视台文章中说,这是我八路军出师以来解放的第一座县城(从日本鬼子手中夺回的第一个县城)。
37年10月,父亲被任命为曲阳县的城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参加了组建中共曲阳县委的工作。10月底,参加并筹建了“晋察冀边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曲阳县抗日政府”(阜平是不是应该算晋察冀边区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37年 11月,李耕涛任曲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委书记),父亲任县委组织部部长。
1938年2月,日伪军对曲阳发动了“二月围攻”,曲阳军民在县委领导下,顽强作战,粉碎了日伪的进攻。
38年4月,李耕涛调任冀中公署主任,父亲继任曲阳县县委书记。
38年10月16日,日伪军再次占领曲阳城。曲阳地区处抗日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中间地带,既是北岳区抗日根据地的南部门户和前沿阵地,也是敌人西出太原,南下石家庄,进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咽喉要寨,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因此,抗战初期,曲阳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地区,造成了曲阳抗战的惨烈局面。
在曲阳县抗日政府领导下,曲阳军民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39年10月,牛树才任中共北岳区一分区地委组织部部长、代理地委书记,晋察冀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六、七年前,除了上面一行简介外,找不到史料中有关父亲抗战时期在晋察冀的任何记载。在网上搜寻,也只找到了一篇有关抗战的回忆中提到了父亲的名字,这篇回忆与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有关。当时在网上读到了采访余药夫前辈的文章,讲述了1941年他是如何救助跳崖后受伤的葛振林、宋学义的。在这篇回忆文章最后提到:”下山后,余药夫见到地委组织部长牛树才,说了这件事……“。
最近在新浪读YANXIN(言信)这几年写的关于晋察冀一分区军队史学研究,里面有很多“干货”,尤其是那些《老照片图文故事》系列,十分珍贵,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一分区军队风貌,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幸好还没有被忘却的感人故事。虽然他主要是研究军队史,但在他的数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分区的地方领导,提到了父亲以及一些熟悉的名字,因此打算仔细读一下他的有关研究,顺着所能得到的一些信息,去进一步了解当时父辈们的一些活动。
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中华儿女当自强》,看后,觉得作者似乎对"中华儿女"这个概念搞得有点不清楚?”中华儿女“或“中国人”并不是一个民族概念,绝对不只是指中国的汉人?“中华儿女”或“中国人”应该是相生相息在中华国土上的所有民族的人们的统称吧?
文中谈到蒙元之恶,满清之恶…在中国历史上,蒙,满确曾为侵略者,但几千年下来,这些“入侵”者,也成为了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康熙微服私访这样的杜撰故事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诗圣李白是中国人,但他很可能来自少数民族,纳兰性德的诗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经典,纳兰性德是满族人,但他也是一个中华儿女!
中华是个多民族的国度,其实从历史演变上看,汉族真的一点也不纯,也许大部分都是混血儿,汉族甚至可以说
以下是08年的一个帖子,自己在自己地盘上(博客)的一篇吊丝闲扯,居然引起学霸专家的注意,并予以严厉斥责…(红字为最近刚在《非诚无扰》上学到的两个现代汉语词汇,不知用得对不对)
不过觉得自己写的都是大白话,贴出来,可以阐明一下自己一贯的看法。
当然,错误之处还是欢迎学霸们批判指点的。
文中很多”据说”(此处= ),一些历史虽经他人考查,但也不是很清楚,更何况一篇博文,不是论文,若不喜欢就不要看了
============================================
在国内时,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有关中国人称谓的意义,可能是因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不会接触到这个问题?
而到了国外,唐人街,华人,中国人,汉语,华语,官话,国语等名词经常出现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好奇的外国人有关中国的一些问题,有时,一个名词,一个故事,一件小事,都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去复习一下中国历史,去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
Mandarin – 是到澳洲后第一个引起注意的,有关的一个英语单词。
在国内学了一点点英语,只知道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是橘子,所以刚来时,当听到大学一个讲师朋友问我是说广东话还是“橘子”时,有点糊涂,只好回答说:我说的是北京话,也就是普通话,并解释说是就是官方通用语言等等…
估计那位化学系讲师可能也是第一次听到“普通话”这个词,被我的一通解释搞糊涂了,也就忘掉了“Mandarin”的原意。
现在打算出国留学的年轻人可能不会像我当时那么无知,但不知道是不是能立即将Mandarin和普通话联系在一起?
因为查了一下网上字典,这个词的解释是:中国官话,国语,满清官吏 ……
这种解释对国内的学生来说,好像还是不太明确,因为“国语”和“官话”是海外华人对普通话(北京话)的不同称谓。台湾人称北京话(普通话)为国语,而香港和其他东南亚的华人则称北京话为官话(老人们)或华语。
比较讽刺的是,主张台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李秀莲之类,还有阿扁们,在澳洲也是管北京话叫“国语”的!
清朝达官贵人是满族人,被尊称为满大人,据说()这就是Mandarin一词的来历。
(注意”据说”二字:这种对Mandarin的注解,是在大学兼职教授成年人中文时,取自我们应用的一本澳州某大学中文系专家们编辑的教材。实在没有想到,这篇08年一时兴起写的帖子,4年后居然还有学霸朋友予以关注,并认为这种解释“有以讹传讹之嫌”,因此在句中加了一个“据说”。
其实我们当时教中文为了加强印象,会跟学生讲一些”传说“或”据说”。比如以前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印第安人来自中国的“考证”,不知当时作者是不是故意“以讹传讹”“误导视听”,但很明显这个解释是调侃英语的一个杜撰。作者解释说:因为当时美洲被误以为是印度,到了那里的中国人彼此祝愿在“印度之地安康”,久而久之,将自己称为“印地安”,我们教中文时,在解释印,地,安这些单词时,也曾“引经据典”谈起这个故事,那些澳州成人学生在说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些生词的理解。“满大人”当然也是异曲同工了)
统治了中国295年的清政府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将北京话定为正式官方语言的,没有能力去考察,但那些满清贵族们的京片子溜着呢,我们电视剧中看康熙看雍正看乾隆,好像大家都是满口北京话,当然电视剧中也比较正式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满文也比比皆是,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满文的实用价值逐渐消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们在文化上也就逐渐被同化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尽管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很大一部分都是少数民族,但因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我们经常都会忘了这点。
在比较近的五个朝代的1000多年中(公元907年到1911),辽,金, 元,明,清,有四个是少数民族统治。而且明朝的朱元璋据考证,可能也是回族人,这点,好像经当代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周有光先生考证后已被确认?周先生的主要论据是:朱元璋的马皇后是回族(回族一般不会与外族通婚,我想朱元璋不是回族,也一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的所有大将 沐英,常遇春,蓝玉……也都是回族,郑和也是回族,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就是为成祖和自己到麦加朝圣,明武宗颁布过《禁猪令》!明代瓷器上阿拉伯纹甚多…(以上可参看)
(以下可参考)
1 辽:女真族(公元907-公元1125,共218年)
2 金:女真族(公元1115-公元1234,共119年)
3 元:蒙古族(公元1206-公元1368,共162年)
4 明:统治者可能是回族(公元1368-公元1644,共276年)
5 清: 满族(公元1616-公元1911,共295年)
另外 :隋 和 唐 都是鲜卑人和汉人的混血儿…
中国历史上真正由汉人统治的统一的朝代可能只有汉代(公元前了),还有一个只维持了20多年的西晋。
唐朝呢?唐太宗李世民好像就是汉人和胡人(鲜卑族人)的混血儿,鄂伦春人是鲜卑族人遗留下来的一个分支,当时几大姓氏就包括了鲜卑族的李姓,他们的祖先可能要追索到南北朝时的北魏(公元386年建国,定都大同)……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经考证也可能是胡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他身上好像有突厥人的血液,这可以从他两个子女的名字得到证实。他的儿子叫“颇黎”,这在汉文中无法解释,其实这是突厥语“狼”的音译。狼是估厥人的图腾,用颇黎作人名像汉族人用“龙”取名一样。李白的女儿叫“明月奴”,在今天的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而李白本人长的眼睛正是突厥的眼睛特征….
李白的血统是需要考证才能搞清的,因为离现在太远,加上那时中国各民族也分得不那么清楚,而另一位中国伟大诗人纳兰性德的满族血统就不需要考证了。
很怀疑那么长时间,还有没有纯血统的“汉人”? 张王李赵遍地刘,中国最大姓氏之一的李,可能都有鲜卑族人的血统?
几千年下来,“汉人”这个概念,其实已经逐渐模糊,我们这些生长在中原的“汉人”们,可能都是混血儿?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融合了许多不同民族的民族,现在还有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和平共处。
因为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所以相信没有人会说几千年来,那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被灭绝了什么的。即便说那些少数民族被同化了,也觉得不太合适,因为“同化”这个词,现在也被一些人用来指责为中国的“汉人”“侵略”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有时想想作为“汉人”,被误解也真有些冤枉,因为几千年来,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那些侵略并统治的,很多都是一些少数民族!
外国人可能不能理解这点,我在教成年人中文时,拿出了中国朝代年表以示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可还是有学生不相信
我曾有一学生是犹太人,他谈到犹太人特别能保持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所以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犹太人,唯独中国找不到,他认为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太强。虽然很早以前(900多年前),就有犹太人来中国定居的记载,在开封还有一犹太人聚集地 – 教经胡同(据说由脚筋胡同而来,因为犹太人杀牛先挑脚筋)。
这个学生还讲了一个不怎么可笑的笑话:一位犹太人在中国的餐馆吃饭时问道:什么地方都有Jews(犹太人),为什么这里没有?服务员听见了插嘴说:有啊,我们这里有orenge Juice(橘汁),apple juice(苹果汁),还有…
(英文中“犹太人”的发音与“汁儿”类似)
听了这个故事后,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犹太人血统,因为当年犹太人移居的地方好像离我们老家也不不远,而我们家几代人都是个子高,皮肤白,鼻子大…
不过开封那个教经胡同最后一个犹太人后裔家庭姓赵(又占了百家姓的一大姓),从姓氏上看,和我们不大一样,所以我们也可能像李白一样,有突厥人的血统,和那些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人沾亲带故?
(最近网上看到有将北京话和希伯来语比较的文字,还是挺有意思的,什么“俺”,“丫头”,“鸭蛋儿”,“别介”,“甭”,“胡同”,“捻儿”,“坷垃”,“疙瘩”…这些很常见的用语,居然在希伯来语中,都可以找到发音和意义上极其相似的对应的词汇,中华文化在同化其它文化中,也在被同化着…)
当然中华文化的同化性,不是中华文化的罪过,被少数民族统治过几千年的混血的“汉人”,绝对不像当初大不列颠的英国人那样有侵略性。美国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人,当时就被那些英国人屠杀得一塌糊涂。而澳洲的土著人,现在生活条件还不如非洲黑人,因此澳政府曾遭国际人权组织的斥责,而那些被挤到荒凉中部的土著人,至今还不得不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奋争…
从对台独藏独疆独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不仅是许多西方人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人就是汉人(可能是因为中国语言叫汉语,中文叫汉文),就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自己,有时也搞不太清楚汉人,唐人,华人-“中华儿女,中国人”这些称谓的真正含义?
林阿姨走了,她安详地在歇息中离开了我们。在我们这些被年轻人称为阿姨的晚辈心中,刚过了90岁生日的她,似乎走得太早。睿智,乐观,幽默的林阿姨,是应该可以过了百岁的。
林阿姨走了,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与这个博客有关的永久遗憾。
最后一次见到林阿姨,是在她88岁生日不久,过生日那天,林阿姨特意打电话来邀请,说她非常希望我能参加,但我因脱不开身,没有应邀,但与阿姨约好,过几天再去看她。
那天下着小雨,林阿姨冒雨给我们开门,心里很是有些过意不去。坐下来时间不长,阿姨就就说:“二平,我给你请隔壁的一位墨尔本大学的同学过来吧?”
我觉得有些奇怪,以前怎么没有听说她有这么个邻居,林阿姨笑着说:“她也是北京来的,还是和你同一届毕业的博士生。”心中越加奇怪,因为当年毕业时,只有我一个中国女生。虽然外边还下着雨,但好奇心让我同意阿姨到“隔壁”去请那位同学。
不一会儿,林阿姨笑眯眯地回到客厅,手里举着一本东西说:“你的同学在这里呢!”
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她老人家将我的几篇博客打印了出来,每篇文章都配有精致的插图装饰,第一页,就是回忆毕业典礼的那篇,阿姨指着文中的那个毕业照说:“这就是和你一起毕业的那个同学!”
为林阿姨的幽默和关注感动,很希望将这本博客带回来,但考虑到她花了不少时间打印装订,只有这么一本,心想也许阿姨自己想留下,在离开时,就没有好意思拿走…
现在想起来,也许林阿姨当时就是为我准备的?我没有拿走,是不是她会觉得我不领情?不禁感到懊悔和遗憾。
每当亲人离开我们,在给我们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时,也总会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懊悔和遗憾
跟林阿姨的女儿提起此事,她说在整理东西时,会帮我留意一下…
真的很希望能拿到这本林阿姨亲手装订好的博客,作为永久的纪念。
R.I.P 林阿姨!
———————————————————————————————
照片是在林阿姨家后院照的。
豪爽好客的林阿姨,喜欢在家里大摆宴席,招待朋友,记得那次是我中学好友胜临刚从国内回来,为林阿姨和焦阿姨(胜临的姨)带来了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为这些抗日战士颁发的纪念勋章。
但在这次整理照片时,才发现那天正是2005年9月18日
以下截自一份邮件:
—————————————
“xx 你好!
….我们明天进住新楼,这几日买家具,联系接电话,付费电视,宽频连网…的确忙得很。
你们又逢暑假,有机会出去旅游避暑,对整顿心情一定大有好处…购书的事也不是很着急,天气那么热,就更需要悠着点了。
而我们这里除了忙,有时还有其它事添乱…
…北京那么热,而我们这里昨天是今年最冷的一天,早上3.5度,我们的心情也像气温一样,也是一年来最阴冷的一天,早上起来,发现院子里鸡窝发生惨案…
也是因为搬家,平常负责管理的爷爷要去新屋看家,就把两个鸡窝重新整建了一下,以便没有时间喂食时,鸡鸭们可以自己吃食,平常他起得早,看见那只狐狸好几次,我起得晚,鸡窝离得远一些,大家也没有听见什么动静,待我出去喂食时,鸡窝惨状目不忍睹,6只鸡全被咬死,肢体七零八落,后来才发现是狐狸挖洞钻进了鸡窝…最心痛的就是那只跟了我们5,6年的漂亮的大公鸡,大家心里都很难过
大公鸡很勇敢威武,责任心很强,连吃食都让着母鸡们,而对任何比它大的敌人,或假想敌,它都会主动进攻,包括给它们喂食的爷爷,爷爷腿上留有被公鸡踢伤的伤痕,也包括那只欺软怕硬的狗狗,狗狗见了公鸡就只有抱头鼠窜…而对比它小的,决不持强凌弱…
所以我们家除了小猫,任何人手里没有什么东西低档的话,都不敢靠近它,若是在白天,小小狐狸绝对不是公鸡的对手,无奈晚上小鸡们夜盲,卑鄙而残忍的狐狸乘机“屠城”…那一窝鸡无一幸免,TNND,其实一只鸡就够狐狸饱餐了,这只野兽却残害了所有的鸡…
在这里养鸡已经养成了宠物,养宠物总是会面临失去它们的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觉得宠物是能不养,就不养,即便会下蛋。不过,爷爷倒是曾想把被狐狸咬死肢体完好一点的小鸡拿来炖汤的,但被我们一致否决,最后他把那6只鸡集体埋在了鸡圈里一棵洁卡蓝达树下,上面压上了一些锯下的树干,以防那个杀鸡凶手返回…
爷爷很务实,说出话来,都有点像狐狸了,埋了之后,居然有些惋惜地说:“那小鸡的肉真嫩”,还说了至少3次!
哦,还有一只小母鸡和三只鸭子幸存,因为关在另一个鸡窝里,这是几只母鸡中唯一下蛋的,是后来人家送的,因为来的时间不长,不太合群,就经常和我们收养的三只鸭子关在另一个鸡窝里,幸存下来。若是失去了这只几乎每天下蛋的小母鸡,估计爷爷就没有心思吃鸡肉了…
一下子写得太多,不过写出来心情就好多了,等有时间copy到我那个很久没有更新的博客的上去,不要浪费了感情和时间…
多保重,祝心情好!….”
———————————————————–
补充:明天就进住新屋了,等搬家停当后,一定再继续,把这两年宠物的故事作个总结.
身在澳洲,但谈到季节时,在脑海深处依然会链接到24节气,这时,我们必然会有些春夏秋冬搞不清了。
大前天,一个住在附近的好朋友邀大家做春饼,因为这里九月一日,是春季的第一天。我因为有个检查眼睛的预约,未能赴宴,只是在去医院以前,到朋友家转了一圈打个招呼,才发现那天也是她的生日。
春饼,生日,在脑海深处又链接到一句古诗词,于是上Google查找有关诗句的出处,准备发一个邮件祝贺其生日。但因为记忆隐约,很难查找,搜索结果第一页出现的多是什么春饼店的广告。
(自从Google独霸搜索引擎市场后,搜索的结果越来越不准,出现在最前面的5个结果,多半都是spam…)
但发现许多立春左右过生日的人,都会做春饼贺生日的,因为饼也有团团圆圆的意思,在加上春意盎然,应该比西式的生日贺卡和蛋糕好得多?贺卡相当表面,还有些浪费,而生日蛋糕又不太健康。
后来终于用微软新的搜索引擎http://www.bing.com/ ,找到大诗人陆游的一个立春贺生日的词,另外还有那句脍炙人口诗句的出处,另一首立春词,很喜欢的那一句是:“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呵呵,真是如此,虽然只是一人过生日。
陆放翁真是很豪放,但在将下面两首词转发给春饼宴过生日的朋友时,突然疑惑:九月一日,怎么会是立春?
感皇恩
(伯礼立春日生日 )
春色到人间,彩幡初戴。正好春盘细生菜。一般日月,只有仙家偏耐。
雪霜从点鬓,朱颜在。
温诏鼎来,延英催对,凤阁鸾台看除拜。对衣裁稳,恰称球纹新带。
个时方旋了、功名债。
木兰花
立春日作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祝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