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球迷经历’ Category

《足球之书》(两章)

Tuesday, July 6th, 2021

转自:全民阅读

作者:叶梓

《一个稳重老成的青涩少年”的足球记忆》

 1991年的夏天,正在看心理医生的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终于有机会借助这次诊疗的机会梳 理一下自己多年来的超级球迷生活以及沉浸其中的情感世界。正是这个有着 阴差阳错色彩的机会,让他开始着手写作《极度狂 热》。可是,连他自己都 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充满忧伤的纸上回忆,不但让他踏上了一条畅销小说作家的人生之路,还在几年后获得了“威廉希尔体育图书奖”。

 其实,这并不是霍恩比的初衷。

 但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阴差阳错纠结而成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所以说,当此书被贴上小说而且是畅销小说的标签时,霍恩比也是无可奈何的。根据为该书撰写过精彩导读的牛二平女士分析,继《极度狂热》之后,霍恩比创作过两本货真价实的畅销小说,分别是《失恋排行榜》和《男孩•男人》,这两本书在相继拍成有着好看情节的故事片之后,人们开始理所当然地认为 《极度狂热》也是一本畅销小说。显然,这样的认定是不科学的。严格地说,这是一册回忆录, 一册关于成长、关于足球的回忆录。 

 当然,也可以说成是霍恩比的一次追忆逝水 年华。 

 在这册由70余篇日记组成的回忆录里,每一 个文字,都没有离开过阿森纳球队。这又是为什么呢?1968年的秋天,当他第一次被父亲带进足 球场时,就注定了与这支球队有着解不开的结,注定了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一起快乐、一起悲 伤。当然,这种荣辱与共的经历,也时时绕不过 俱乐部与球迷之间的种种纠葛,更加绕不过一个 小小少年的成长。这个过早地承担着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缺少温情的孩子,他的周末,除了足球 场就会没有地方可去。这种不幸的经历,反而让他与阿森纳球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并且逐渐 成为阿森纳的铁杆球迷。再后来,父亲离开他的身边,母亲为了培养他的阳刚之气,也常常鼓励 他去看球,但是,此时的霍恩比,已经是一个心理年龄远超了身体年龄的稳重老成的少年,对他 来说,每一次看球都是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因此,青春的迷茫、理想的破灭以及摇摆不定的生 活态度,都能在海布里球场,找到相对应的事物。 

 这也就是这个自称为“老成稳重的青涩少 年”的足球记忆。 

 而他的“老成稳重”,体现在《你在电视上 看到我了吗?》之中——这篇记录1971年4月10日阿森纳与南安普敦的一场球赛的日记里,霍恩 比自叙了对足球的理解: 我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可以让没有理由的不 开心茁壮生成的地方,一个我能够沉默、苦恼和 郁闷的地方,我有许多的伤感,在观看我的球队 比赛时,我可以释放这些伤感,让它们稍微透口 气。 

 如此的伤感,一直陪伴着这个孩子的成长。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他在阿森纳俱乐部的发展中,也渐渐长大,结识了不少喜欢足球的朋 友,他的女朋友也成为了阿森纳的球迷,在繁复的球场里挨过打,亲眼目睹过血色的惨案,人间 的光明与黑暗,都在这里一一经过时,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喜欢足球:“我们并不是缺乏 想象力,我们也不是过着悲惨和贫困的生活;只 是现实生活比较苍白,比较无味,没有那么多可 能的、预料不到的极度狂热。” 

 这也正是足球能够让我们所拥有的。

于是,多年后的霍恩比就会面临一道自己出给自己的难题: 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痴迷的性 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这种关系会 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比我用自由意愿建立起来的其他任何关系都要长久?”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关系在经历了种种阻隔之后,依然生生不息。对这种极度狂热的人生状态的追问与思考,正是霍恩比回忆的旨意——而他最终的旨意则是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价值的追 问。 

 本来,我对畅销图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感——畅销书是一次性消费,只提供简单的快 乐——但《极度狂热》是个例外,因为它与足球 有关,与一个少年的成长有关——我们每个人都 是一天一天长大的,所以很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 通过别人的回忆来实现自我的回忆——不一定为 了忆苦思甜,但完全可以重温成长的快乐。当我 基于这两点而在铺天盖地的资讯信息里找来《极度狂热》细细翻阅时,才发现《极度狂热》其实为我们言及了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也是它不同于普通畅销书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一直享受着畅 销小说待遇的《极度狂热》在1997年、2005年分 别在英国和美国改拍成电影时,完全卸下了主人 公回忆时的精神失重,而摇身变成了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爱情大戏。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改拍的 同名电影,经由编剧洛厄尔•冈茨和巴拜卢•曼戴 尔之手,地点从英国的海布里球场转换到了美 国,足球也换成了棒球。 

 书籍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实在是太大 了。大得让你想象不到。

 

《足球之书》(两章)(《极度狂热》,[英]尼克•霍恩比/著,北 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 年9月第1版) 

==========================

《在散漫的编年史中反思和觉醒》

要说《足球往事:那 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还得先从《拉丁 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 册书说起。 

新闻记者出身的乌拉 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撰写的《拉丁美洲:被切 开的血管》这册书,是以 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 式来谈政治经济学的,作者的目的,如他本人所 言,“是为了和人们交谈,是以一个非专业作家 面对一个非专业读者的方式,向人们揭示被官 方历史掩盖和篡改的历史,即战胜者讲述的历 史。” 

显然,《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他的 一次私人观察。 

而《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同样也是记者、作家及骨灰级球迷数职 兼于一身的加莱亚诺的一次私人观察。当然, 这次持久的观察,更像是一次对足球往事的回 忆——不是流水账式的回忆,而是散漫的编年史 式的回忆。从现代足球运动的发端开始,直到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为止,百年有余的足球史,都 能从他的私人回忆里找到点点滴滴精彩的瞬间, 而且,一个个球星的诞生与陨落也穿插其间,显 得丰满圆润有血有肉。这些球星,既有尘封于记 忆深处的纳萨奇、埃里科、多明戈斯、莫雷诺、 巴博萨,亦有我们现在依然熟悉且常常作为足球 谈资之一的贝肯鲍尔、贝利、马拉多纳、巴乔、 齐达内、罗纳尔多。更有意思的是,时不时还有 一段散轶在故纸堆里的足球往事,让你能触摸到 历史的心跳。比如,他在书中写到的1942年纳粹 德国占领乌克兰时关于一场基辅迪纳摩队与希特 勒卫队的足球友谊赛,就能让人一下子记住那11 名为了尊严而战最终被处死的球员。他们的纪念 碑至今还是乌克兰人民的圣地,但这段往事的价 值并非就此了结,而是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足 球的诞生不是为了锻造某一位球星,而是为了享 受愉悦与激情。 

作为作家的加莱亚诺,有能力卸下这些往事 的官方表情,叙述得充满人情味,甚至带着一股日常生活的气息,尤其是对一个个进球如数家珍 的场景叙写,让人仿佛踏上了一列华丽的追忆之车。当然,他更会游刃有余地去适时点评一番。 他在提及马拉多纳时,说“为自己的双腿开价,付出的是自己的灵魂”,他说巴乔时如此评价:“他的双腿似乎有自己的思想;他的双脚似乎依靠本能射门; 他的双眼似乎能预见进球”——如此精准地评论球员,且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我还真是头一次见。

如果我们现在能在一场球赛中听到这样的解 说,该有多好——可惜的是,我们听到的解说不是把“这就是足球”重复上N次,就是某某某完 成了一次“世界级扑救”——世界级的扑救咋这么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册书完全可以作为中 国足球解说员的普及指导用书。 

 当然,它的意义还不止这些。

成长生活在乌拉圭的加莱亚诺——虽然有过 12年的流亡生涯,并且他的名字列入了阿根廷军事政权的死亡名单——自然会秉承了这个国度 伟大的足球传统,像所有的乌拉圭孩子一样,他 也梦想着自己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然而,梦想 的破灭不但没有影响到他对足球的热爱,反而让 他最终拥有了一份“旁观者清”的清醒与理性。 当然,这份清醒与理性是和他当年写作拉丁美洲 的灾难史一脉相承的。因为在资深球迷加莱亚 诺——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称呼,请允许我以此 传达我对他的敬意吧——深刻的眼睛里,足球不 止是一场场有着输赢的比赛,而是一项能够带来 身体愉悦的运动,更是一种深深地渗透在人类血 液里的文化基因。所以,他在面对编年史式的足 球往事时,没有停留在细节和进球的精彩瞬间 上,如同他对拉丁美洲的审视没有停留在那片丰 饶的土地上盛产黄金、橡胶、咖啡一样。并没有 杞人忧天的他,已经在文字中开始为被工业化的足球担心,为足球成为一种职业之后必须屈从于利益法则的怪圈而焦虑。

这也正是我们很少与漂亮美丽的攻势足球相 遇的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为了输赢,“大家都在退守,几乎没有人突前。他们筑成一座钢铁 长城,守卫着己方大门,只有一名‘平原游击队员’在前场游弋,伺机反击”——这也正是加莱 亚诺诙谐而不失讽刺的叙述。 

此外,我还一直记着他在《移动的药箱》里 的一段话: 

在不择手段都要取得胜利的生产率法则的重 压之下,很多焦虑而痛苦的球员成了移动的药坛子。 这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且犀利无比的一个比喻! 

而这个比喻,恰恰是所有球员必须面对的一 道难题,是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悲剧式缩影。事实上,与“药坛子”息息相关的是,当下 足球运动的职业化与商业化已经让应该由足球带来的身体享受、精神愉悦、心灵冲动全部消失殆 尽了,剩下的只是越来越完善的联赛机制和可以用数字计算的球员身价了。 

这也正是加莱亚诺在《足球往事:那些阳光 与阴影下的美丽与忧伤》里的反思与觉醒。如果 我没有猜错的话,书中副标题里为什么会出现 “忧伤”一词,其意义也大概在于此吧。 

《足球之书》(两章)

(《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端午节随想 – 女王生日、球迷奶奶……

Tuesday, July 6th, 2021

昨天端午节恰逢澳洲公共假日-英女王生日。在疫情严控中的墨村,除了吃粽子,这个日子与平时一样,按部就班,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我是完全没有想到可敬的女王。而十年前,作为球迷的asn14奶奶,是一准会在球迷博客或论坛上发表些谬论的。倒是墨村老友今天在朋友圈发的一帖,勾起了对女王的一些联想。

了解英王室的那些事儿自然是来澳洲之后了。1997年黛安娜车祸去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而自己对英王室了解比较多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英语,很长时间每周都要买一些澳洲的妇女杂志来看,其中的gossip(绯闻,逸事)栏目,可以理解,是特别喜欢炒作一些英王室的事儿的;当然关注王室的原因之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退休后曾一度成为了挺专业的阿森纳球迷,球评写了好几百篇(非技术性),并为球迷书《极度狂热》写了导读……。

英王室历代都有伦敦足球俱乐部阿森纳的球迷,在我们那会儿,王室最资深的阿森纳球迷是女王妈妈,王室最年轻的枪迷是女王的小孙子哈里王子,而英国地位最高的阿森纳球迷,自然就是非女王莫属了。

退休10年之后,就逐渐成了退休了的球迷,开始还看球赛,后来球赛也不看了,只是在2017年7月的一个周末,与球迷儿子一起飞去悉尼,看了一场阿森纳的比赛。球场看阿森纳比赛,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2006年,也是与球迷儿子一起,飞去了伦敦,赶在阿森纳近百年的球场拆迁之前,在那座充满故事的海布里球场,第一次现场看到了阿森纳的比赛,运气不错,阿森纳主场5-0完胜维拉。

第二年2018,是足球世界杯年,但本人一场球赛也没有看,倒是哈里王子的婚礼,吸引了我更多的注意力。而一部电视剧《王冠》,则在封笔球迷博文许久之后,又引起了写球迷博文的兴趣,东拉西扯地写了不少,在此女王生日之计,翻翻烙铁:

==========

可能是因为世界杯吧?下意识地觉得,最近的有些事情,似乎都与阿森纳有关。

当哈里王子与梅根的婚礼进行之际,我正在看Netflix(网飞)制作的英美合拍电视剧《王冠》,不禁想到了英国足球俱乐部:阿森纳。众所周知,哈里王子和他的那个女王奶奶,和我们一样,也都是阿森纳球。

我刚看到电视剧第二季的第7集,觉得哈里与梅根的婚姻也与这个电视剧息息息相关,因为电视剧中很多情节,都是围绕着伊丽莎白女王和她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婚姻的。全剧开场(第一季第1集)就是女王婚礼,婚礼上,有女王妈妈和女王奶奶,也就是玛丽王后,关于女王非常有“能耐”的一段对话

玛丽王后:”……没有一个人赞成这个婚姻,没有一个人!但她终究还是给搞定了!“(大意)
女王妈妈:“您太高估她了。”
玛丽王后:“那是因为你太低估她了!“

而英国首相丘吉尔姗姗来迟,还似乎有意让婚礼上的人都能听见,大声地嘟嘟囔囔道:“纳粹,纳粹!他们都跟纳粹结了婚了!”

电视剧中的丘吉尔演得很好,也很可爱,这位战时的英首相,坚持对法西斯作战,是值得尊重的。之所以他说菲利普亲王是纳粹,据说是因为亲王有3个嫁入还是加入纳粹的姐姐(尽管菲利普亲王本人在反对纳粹的战争中还是很勇敢的)。丘吉尔口中“他们都跟纳粹结了婚了”的另一人,就是女王的伯伯,那位爱美人而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他的“美人“曾跟纳粹高级官员来往过密(电视剧中有一些镜头),而他自己也与纳粹签署过不利于英国反法西斯的什么秘密文件。

从剧中可以看出,现代英王室三代人在婚姻上的叛逆,是从女王开始的,她与菲利浦的结合,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人赞成。

至于女王长子查尔斯亲王与戴安娜的婚姻一开始就有问题,一是戴安娜太年轻,是做着一个公主梦进了王室,而菲利普亲王对儿子管教上的独裁,则使这个婚姻有很多包办成分?在我看来,查尔斯与卡米拉的恋情才是真实的,而最终他俩也冲破了阻力,修成了正果。

哈里王子的婚姻,则让英王室的与时俱进更上了一层楼!

所以喜欢女王和哈里王子还不仅仅因为他们是阿森纳球迷?

祖孙二人还有让我们喜欢的其它的原因,比如英王室与时俱进,废除了不少落后的君主制度,比如允许亲王们离婚、再婚,又比如婚姻上完全抛弃了门当户对……
哈里王子的婚姻,也让我们看出,在这孩子的心里,完全没有种族歧视的阴影?

在政治上,女王本人也不像某些政党的右派那么恶劣?记得当澳洲霍华德总理,拒绝向那些因政府白澳政策而遭受迫害的“被偷盗的一代”道歉时,女王接见了这一代土著人的代表,并珍重向他们为澳洲政府对他们的加害表示道歉……。

电视剧自然对女王赞赏有加,也让观众一次次看到了她的一些宽容和善良,以及因各种原因对最后决策的无奈:是否支持她妹妹的婚姻、是否原谅她那个弃江山的伯伯、对肯尼迪夫人从嫉妒到同情……。

不怎么喜欢剧中扮演的女王妈妈,长得比较凶,衣饰、化妆等也不太好看,估计编剧不怎么喜欢她吧?

但我们还是比较喜欢她本人的,因为她是英王室中最资深的阿森纳球迷。

同样,喜欢她也不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二战中,女王妈妈(现在大家都这么叫她),也就是伊丽莎白王后,曾帮助她的丈夫,那个心理比较脆弱的乔治六世,克服口吃和战时困难(《王冠》剧中也讲到一些,以及她对那个比较纳粹的大伯子的厌恨)。据说战时她多次出现在伦敦被炸后的废墟上……当时的英王室,废除了投靠纳粹的爱德华八世,能够与英国人民在一起抵抗法西斯。

希特勒曾这样评价过这个女王妈妈:”她是欧洲最可怕的女人

 

有兴趣了解女王妈妈是怎么帮助她丈夫的,可以看看英国获奖电影《King Speech 》– 《国王的演讲》

《王冠》第二季的第8集刚刚看了个开头,有一个情节挺有意思,那个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加纳总统恩格鲁马,在他的办公室里,摘下了英女王的画像,换上了列宁的画像,呵呵。据说他是相当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周恩来总理对他也比较尊重

(注:加纳发生军事政变时,恩克鲁玛正从仰光抵达北京,转赴河内。当他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下榻后,中国驻加纳大使即对他说:“总统阁下,我报告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加纳发生了政变。”这太出乎恩克鲁玛的意料之外,他惊讶地说:“不可能吧?”转而又说:“不过也有可能,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并都具有革命斗争的性质。”他中止访越计划,滞留北京观望国内的变化。在这危难时刻,周恩来总理两次同恩克鲁玛单独会谈,劝他要冷静对待,总结教训,积蓄力量,做长期斗争的准备。)

就这样,一场没有看直播的婚礼,一个还没有看完的电视剧,让我又回到了球迷岁月,尤其是在听到第二季第7集的片头歌曲,猫王的The Wonder of You – 你的神奇”时,更加有些怀念曾经的球迷时光,因为这首歌,曾作为队歌,响彻阿森纳球场。

(2018)

==========

《The Wonder of You – 你的神奇》 – 阿森纳球迷一席谈

Wednesday, June 13th, 2018

(可能是因为世界杯吧?下意识地觉得,最近的有些事情,似乎都与阿森纳有关)

当哈里王子与梅根的婚礼进行之际,我正在看Netflix(网飞)制作的英美合拍电视剧《王冠》,不禁想到了英国足球俱乐部:阿森纳。众所周知,哈里王子和他的那个女王奶奶,和我们一样,也都是阿森纳球迷

(又有更新,此处略………)

就这样,一场没有看直播的婚礼,一个还没有看完的电视剧,让我又回到了球迷岁月,尤其是在听到第二季第7集的片头歌曲,猫王的The Wonder of You – 你的神奇”时,更加有些怀念曾经的球迷时光,因为这首歌,曾作为队歌,响彻阿森纳球场!

在此,转一篇当时写的博客,以兹纪念(非球迷可能对下面这些没有太大兴趣,但其实并不都是关于足球的,比如那段我们家三个球迷-业余球迷-非球迷的对话)。

===============================================

转自博客《阿森纳14》

2008年5月7日

 

《The Wonder of You – 你的神奇》

猫王的一首歌曲,论坛上的一篇好帖,读了帖子后,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俱乐部会选这首歌作为球队的Anthem

咱们的原“伦敦大使”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注解(注:当时有一球迷在阿森纳球场工作,后成为《体育周刊还是什么杂志的驻阿森纳记者):

歌词的每一句都是俱乐部对每一名枪手球迷的肺腑之言……”

几日来,这首歌词时时出现在脑海:

你的神奇

当无人能理解我时
当我似乎做错了每一件事
你给了我希望和安慰
你给了我勇气去继续
你总是伸出援手给我支持
无论我如何行事
这就是神奇
你的神奇

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变得光彩熠熠
当你触摸我的手,一切都成了我的领地
你的亲吻是我无价的财富
你的爱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
你如此爱我
这就是神奇
你的神奇

枪手在埃米尔球场1-0小胜埃弗顿,看比赛时,可能大家都注意到弗拉米尼,小法,赫莱布在板凳上谈笑风生,虽然理解小弗的兴高采烈,但作为一个阿森纳球迷,即便是业余的,看到这个场面,也难免觉得心中不是很舒服……

比赛散场之后,偶尔发现天空卫视在转播La Liga 潜水艇与什么球队的比赛,很久没有看到皮雷踢球了,于是兴致勃勃继续观球

看一场比赛只盯着一个球员,确实不太容易,何况潜水艇中,长发飘逸的,不止皮雷一个,不过很快就发现,皮雷在左路和中场潇洒的身影时时把比赛引入高潮,比赛以潜水艇2-0完胜结束,一直没有注意对方是哪个球队,现在也忘了那个梅开二度的前锋叫什么,只记到第二个进球是皮雷的神传助攻!

想起了皮雷离开后和阿森纳14的一次对话,昨天,我们就弗拉米尼的转会又有如下对话:

阿森纳14:  别说弗拉米尼了,哪个球员在这种机会面前,都很难抗拒,因为对他们来说,踢球是职业,换上我的话,钱给够了,不让我在已经创下的事业继续,我也会首肯,尽管如果不拿这笔钱,继续自己的事业的话,将来钱可能更多,但一个是摆在眼前的,一个是在“可能”的将来,再说,球员也不是球迷…

安怡:  就是阿森纳球迷,见了那么多银子,我也会毫不犹豫立马转会,几百万英镑,一辈子不看阿森纳比赛我都认了,你说是不是?

阿森纳14:  那可不一定,给我几百万英镑4年不让我看阿森纳,我可能受不了,几千万英镑嘛,也得考虑考虑… 但一辈子不让我看阿森纳,就等于一辈子不看足球,几千万可能也不值得?享受生活,没有钱不行,但钱再多,剥夺我享受的权利,我也受不了。比如说你吧,如果给你几百万,不让你看任何电影和小说,你难受不难受?

安怡: 那倒是,在大笔银子面前,不看阿森纳对我来说,还可以忍受,但如果不让我看小说看电影,没有了享受生活的自由,岂不和蹲监狱一样,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在一旁的非球迷爷爷,听到几百万,有些见钱眼开,问道: 给那孩子多少钱哪?

阿森纳14: 可能每周相当13,4万英镑吧?4年合约,估计有3000万英镑?

非球迷爷爷: 那让我蹲4年监狱我都认了,这孩子命怎么那么好啊!

安怡: 蹲一辈子监狱呢?

非球迷爷爷无语…

这就是球迷-业余球迷-非球迷之间的区别,不过可能旁观者清吧?觉得爷爷的最后一句话,比我们论坛上就弗拉米尼离开的众说纷纭都抓住了要点:这孩子命怎么那么好啊!

是啊,不说谁对谁错,谁报复了谁,谁利用了谁,弗拉米尼能碰上米兰这个冤大头,真是他的福气,他的工资现在是不是与卡卡和小贝这两位超级球星不相上下了?

不能要求球员们对俱乐部像球迷们那样“愚忠”,那样“盲目”,那样“神奇”- “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你如此爱我?”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

看阿森纳也不少年了,球员像流水一样,你来我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也许因为球龄吧,阿内尔卡,维尔托们走时,只是稍有些不满,卡努走时就很有些遗憾,他做了心脏手术,阿森纳的足球可能是让他感到有些吃力,在拿到英国护照后,他就离开了,但他那次替补上场,扭转2-0的败局,帽子戏法,击败切尔西的表演,将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记得arseblog的一位坛友,因为5岁的小女儿是卡努的球迷,当在球场上看不见卡努晃晃荡荡的身影时,小女孩问他爸爸:卡努哪里去了?担心女儿追随卡努成了其他队的球迷,担心有可能出现父女间的代沟,这位年轻的爸爸编了一个白色谎言:卡努到火星去了…小孩子好哄,但还时不时会问她爸爸:卡努回来了吗?估计现在年轻的爸爸可以指鹿为马,说阿德是卡努的化身,从火星刚刚回来,因此有点走形?我们虽然不会盼着卡努从火星回来,但当听到卡努成了其他球队赛季最佳球员时,也会由衷地感到欣慰;

埃杜的走,让我们同情,当时还对温格很有些怨言:因为吉尔伯特和后来的法布里加斯,埃杜没有了上场机会,还有维耶拉,如果他早走一步,埃杜也就有可能留下来,哎,埃杜的命运可真不怎么样,离开后,还是被伤痛所困扰…但我们也会永远记得7-0狂胜埃弗顿那场比赛,队友将罚点球的机会让给了他,全场球迷为他鼓掌送行,而印象最深的,是绕场向球迷致谢时,埃杜眼中的泪水;

还有皮雷,他的离开,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了看阿森纳的兴趣,我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球迷是不会这样的,所以我明白自己只是个业余枪迷而已,但是一个经常为球迷的伟大,为“你的神奇”而感动的业余球迷!

还有维耶拉和亨利……

还有雷耶斯,科尔,坎贝尔,劳伦,西浮镣我们心中永远的红毛- 永贝利,当初都曾经很喜欢过他们,当然后来的感觉应该算是五味俱全了?

现在轮到了弗拉米尼,想起那时他和小法一起出现在海布里时,想起两个小家伙制服老马的镜头,想起当初他曾经让我们眼前一亮;上个赛季,比较失望,这个赛季的极佳表现,在让球迷们眼前又是一亮之后,又让全世界眼亮(应该说是让非球迷爷爷眼开,让球星们眼红)!

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球员就像流水一样,Water under the bridge -来来去去,无法改变: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球迷世界,只有球迷和俱乐部的关系才有可能天长日久,正像尼克-宏恩比所说:“足球中最强烈的一种关系,无疑是球迷和俱乐部之间的关系。但球迷和球队教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有同样的威力。球员很少能像教练那样,改变我们生活的整个基调……”

在看到弗拉米尼举着米兰的球服时,虽然理解,虽然为他庆幸,虽然不会埋怨,但作为球迷,也没有心情为他祝福;

但也绝不会因此为球队担心,这个赛季,球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其实从上个赛季开始,俱乐部就踏入了一个新纪元 – 新一代球场,新一代球队!

也许因为只是个业余球迷,不像一些很专业的球迷看球看得那么忧心忡忡。十多年来,这个赛季看球,还算是看得最安心的,因为教授的两大规划,都已初见成效:

A)新球场的成功 – 俱乐部跃为世界足球俱乐部财富榜第三;

球场,是一个足球俱乐部经济的基础,曼联的球场在95年就扩建到5.5万个座位,在大约十年的时间内,曼联成了英超首富,2000年他们又将球场扩建到6.8万个座位,现在的座位几近8万,而其他豪门如皇马,巴塞,米兰等,在80年代就有了像样的球场。阿森纳上个赛季搬进新球场之前,海布里只有3.8万个座位,在球场的扩建上,阿森纳比曼联晚许多年,但在搬进新球场的第二年,这个赛季,财富榜上,阿森纳就可以说是连升三级,6万座位的球场,虽然还是比不上曼联的大,但地处伦敦,门票的收入,使得积累流动资金,比起曼联,容易得多;还有债务,曼联欠债660m,远远多于阿森纳的360m,而我们贷款的利息,只有曼联的一半,曼联每年付贷款60m,而阿森纳付贷只有曼联的1/3(20m),所以有了新球场,我们不需要曼联那么长的时间,就一定能在经济上彻底翻身。

B)新球队日渐成熟 – 英超这个赛季最佳11人中,阿森纳占了4位,最佳前锋,最佳左,右后卫,最佳中场(第二?),教授的这个第二支球队的中坚,已经得到足球界和球迷们的认可。还有最主要的一点,他们都还年轻,还都在成长,下个赛季还会继续成长,继续进步,而且这4位中坚力量,也没有像小弗那样,选择现在离开,他们知道,曙光在前,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在上场比赛时,球场上有枪迷打出了“Have Faith”(不要丧失信心)的标语,场上球评看了,笑道:呵呵,这种标语在埃米尔球场看起来很好笑,好像是一个面临降级球队的球迷们的口号!

其实不止是这位球评,其他英超球迷也经常说阿森纳球迷好像特别fragile,中文用一个词不是太好描述,大家自己慢慢去体会吧。

其实这个赛季,好好盘点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俱乐部的经济,还是球队的成长,我们都获得了许多;

想起了02-03赛季,好像也是在2,3月份时,阿森纳5分领先,未能夺冠,但紧接着03-04,温格的第一届火枪手们,就创造了赛季不败这个117年的奇迹…

因此更加满怀希望!

 

=============================

(注1):2008年写的,当时的球迷心情与后来的大不一样,博文中的弗拉米尼,后来又回到了阿森纳……而教授,最近,也离开了阿森纳….囧

(注2):文中一些链接,国内朋友可能打不开?

极度狂热(导读)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2009年10月2日注:

极度狂热—一个真正球迷的自白》是自己读《极度狂热》后,在论坛上节译了原书部分的一个汇总帖

2005年第一次翻开为枪迷特版的《Fever Pitch》,读了前言和序,就十分期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最喜欢的片断作为读书心得节译后放在枪手了论坛上,从2005年8月到2006年8月,陆陆续续节译了10多篇,并将其总结后放在了上面的帖子中。

当时在论坛上掀起了一阵对《极度狂热》的极度狂热,有兴趣可以在论坛上看到当时很有意思的一些讨论。

2009年,简体《极度狂热》终于问世。有幸参与了此书的编译工作,并受邀为书写了《导读》,其中简单地概括了自己当时的读书心情和球迷心情,转载如下;)

=========================================

《导读》

 

中文简体版《极度狂热》终于问世,这是中国阿森纳球迷和英超球迷的一件喜事,也是热爱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著作的许多球迷,影迷,乐迷,以及对英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中国读者的一件喜事。

《极度狂热》一书是英国畅销小说家,散文和音乐评论作者尼克·霍恩比的成名作,是一本日记体自传。

但此书一直被许多书评和影评误称为小说,主要是因为这本自传吸引人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许多小说,当《极度狂热》在1992年出版后,自然也吸引了电影编剧们的眼球。根据原作,英国(1997年)和好莱坞(2005年)先后拍摄了两部上座率极佳的同名爱情故事片。

英文版的电影剧本是作者本人编写的,因此影片较好地体现了尼克·霍恩比作品中特有的庄谐互见,”沮丧的幽默”等创作风格。内容也是基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围绕阿森纳赢得顶级联赛冠军的1988-1989赛季,讲述了足球是如何毫无”怜悯”地影响着一个球迷的生活,讲述了”当你爱上一个女人却崇拜11个男人时”生活将会是如何的复杂。

而好莱坞版的同名电影讲的则是美国棒球迷的爱情故事了。

《极度狂热》原著很容易被看成小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尼克·霍恩比成名之后,又创作了两本畅销小说:《失恋排行榜》(High-Fidelity)和《关于一个男孩》(About a Boy),而这两本书也都在电影《极度狂热》之后,被陆续拍成了精彩的故事片。

青春的迷惘,理想而狂热的性情,独立于世的生活态度……尼克·霍恩比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着作者本人的身影。

而这本《极度狂热》堪称解读尼克·霍恩比其他著作的指南。

这其实是他在做心理咨询时,为清理自己痴迷于一个足球俱乐部的前因后果,写就的一本回忆录。书中包括70多篇日记,每一篇基本上都是围绕1968-1992年期间的一场比赛,以日记的形式,反思了自己几十年作为阿森纳球迷的心路,并记录了在这段时期内,俱乐部与其球迷之间的历史和纠葛。

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体育题材作品的一株奇葩,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了当时这类作品的繁荣。

《极度狂热》因此荣获了1992年威廉·希尔年度体育图书奖。

作者在书的前言中提到:他企图通过《极度狂热》,从一个侧面去剖析他自己痴迷的性格。企图说明为什么一个男孩子在上学时建立起来的这种和一个足球俱乐部的关系,会久久地维持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比任何他自愿涉入的人际关系都要长?为什么这种关系能历经种种异议,沮丧甚至怨恨而生存?

作者说:

“这本书是为我们这些人所写,也是为了那些想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痴迷的人所写。尽管书中细节的描写完全属于我个人的经历,但我仍然希望这本书也能触及到另外一些人的心弦:那些人在工作的时候,或在剧院中,或在谈话过程中,常会开始走神:恍然间似乎回到10年,15年甚至20年前,眼前会闪过那记左脚凌空踢入球网右上角的劲射。”

但这本书出版后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作者最初的意愿。

他不再只是为足球迷而写,也不只是为那些希望了解足球迷的人们所写,相信任何球迷,影迷,乐迷 –任何热情专注并沉迷于某项事物的人们,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也很可能会对号入座,在其中发现自己有些疯疯癫癫的影子;相信他们身边那些关心他们的人们,也会在书中找到让他们担心困惑的许多问题的答案,使他们能够更加体谅和理解这些似乎迷失了的亲人或朋友。

2005年我收到了一个生日礼物,一本特版的《极度狂热》,那是为了纪念共同度过风风雨雨93年的即将拆迁的海布里球场,阿森纳俱乐部送给会员们的礼物。当我翻开那本书,读了几页后,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本,能与更多的朋友共赏同享。

尼克·霍恩比对自己内心深处淋漓尽致的剖析,对书中其他人物生动的刻画,以及对足球场上龙腾虎跃画面和众生百态精湛的描写,从原著的那篇序开始,立即让我这个不太喜欢读自传的小说迷,体验到了在读小说时,不常体验过的一种震撼和感动。

认识的球迷朋友们在谈到这本书时,也都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记得当时大家在球迷论坛上讨论这本书时,立即掀起了一次对《极度狂热》的极度狂热的浪潮。

和本书作者一样,对许多球迷来说,足球可能胜过了现实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球迷生活也注定影响到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诸多方面。

他们的年份是以球队的赛季作为单位,他们的作息因球赛的时间而改变,球队的比赛甚至左右了他们的着装和饮食:选择一天的穿着不是由时宜和场合来决定,而是根据主场客场队服的颜色;最过分的是,比赛当天的食谱也会因比赛而定,吃鸡翅膀还是猪肚子(guts –英语中的双义词:内脏,胆量),那要看球队在球场上需要的是灵活的双翼,还是团队的血性了……

他们可能会忘掉自己毕业典礼是哪一天,但却能清楚地记得,毕业典礼那天的凌晨球队比赛的结果;提起一些重大事件的日子,他们立即想到的,可能并不是那天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在同一天的比赛中,那几个精彩进球的细节……

为了球队的胜利,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生活或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事情来许愿。尼克·霍恩比从剑桥毕业很长一段时间后,他的职业前程依然一筹莫展。1989年,他有了一个很好的”拯救前程”的机会,只是在此同时,他关注的阿森纳俱乐部,也面临着一个近20年不遇的夺冠机会,在两个机会面前,作者在内心里做出了选择:

“……1989年5月,我正在等待我写的一个稿件的回音,在那同时,阿森纳似乎要丢掉一个十八年来,第一次最接近顶级联赛冠军的机会。我的那个稿件,是一个滑稽剧的剧本,看起来比任何一次都有可能被接受; 我已经与4频道的人见了面,他们很感兴趣,剧本被采用的希望很大。但是,在赛季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球队主场被德比郡击败,在这个糟糕的结果之后,情急之下,我决定作一项个人的牺牲而许了个愿(那个剧本如被采用,就有可能拯救我的前程以及那份逐渐遗忘的自尊),要用我剧本的成功来换取阿森纳球队的冠军: 如果我们赢了联赛冠军,剧本被回绝也没有关系。 但当我真的收到了剧本被回绝的信件时,那种痛彻心肺的失望延续了好几个月! 好在,冠军杯随之而来,两年之后的现在,那种失望早已消失,但一想到赢了比赛的迈克尔·托马斯(Michael Thomas)的那个进球,一种欢喜欲狂的感觉至今仍使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知道,我许愿做出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相信我们身边的球迷,也都曾为球队做出过形形色色类似的许愿。看到他们如愿以偿的兴奋和欢乐,连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也都会以为天空晴朗了许多;而当球队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他们的沮丧甚至愤怒,也会破坏他(她)周围的每一个人的情绪。

在最后一个”他”后面的括弧中加了一个”她”字,因为足球,已不再是单纯男人的运动,球迷中裙裾飘扬已成为球场看台上一道艳丽的风景线,足球的影响不再仅限于喜爱足球运动本身的男人们,它已经以各种方式影响到许许多多,几乎很难和球迷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各个角落的男女老少们。

看完这本书,也许读者能够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

除此之外,《极度狂热》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英国足球文化的传统和经典,书中也涉及到英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不同层面。相信这本翻译著作,一定能为我们中国读者带来很多的收获和享受。

当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对足球一无所知,而读完书之后,不知怎么,自己也成了疯狂球迷世界的一员。

“所以,请对他们宽容,请容忍这些将一个体育活动的某个时刻描述成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时刻的人。我们并不是缺少想象力,我们也不是过着悲惨和贫困的生活;只是现实生活比较苍白,比较无味,没有那么多可能的,预料不到的极度狂热 。”–尼克·霍恩比

(2009年6月于墨尔本)

体育与政治的巧遇-一位足球俱乐部教练谈北京奥运

Friday, August 8th, 2008

2008年3月2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朗在伦敦举行了高峰会谈,会谈场地选在了伦敦足球俱乐部阿森纳新建的的球场-酋长球场(埃米尔球场),因此会谈也被称为阿森纳高峰会谈。

下面是一组有关这次高峰会谈的照片:

“站在中间的那位先生是谁?”可能除了足球迷们,绝大多数人看到照片,都会对这个将两位首脑陪衬的有些相形见“矬”的,挺拔儒雅的先生感到好奇。

这位先生就是阿森纳俱乐部的教练(经理)阿森-温格。

英法高峰会谈(也许任何两国首脑间的高峰会谈)选择一个俱乐部的球场来举行,是史无前例的。对一个足球俱乐部的球迷们来说,两国首脑在自己俱乐部的球场举办高峰会谈,无疑是一种荣誉,而这位被球迷们尊称为“教授”的,来自法国的温格先生,可能就是两国首脑选择埃米尔球场会谈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看了照片,不要以为温格被称为“教授”,只是因为他儒雅斯文的风度,尽管这种出自内在涵养的风度,使他在世界足球教练中很是有些“鹤立鸡群”。

温格被称为教授,一是因为他的不仅限于绿茵场上的知识和智慧,二是因为他学者的深沉,高远和执著。

有兴趣者,可以看我的另一个博客:阿森纳14

在此就不罗嗦,只简单介绍一句:温格拥有经济学硕士的学位,并懂七国语言。

套一句俗话,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所以人所共知,温格在足球方面的知识让他在管理和执教上显示了超常智慧,执教以来,不仅为俱乐部赢得了两次双冠,创下了赛季不败的神话,而且在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训练场之后,又力主成功地建成了这个主持了英法两国首脑高峰会议的新球场,在新球场的建成后的第二年,在世界足球俱乐部财富榜上,阿森纳位居第三,仅次于皇马和曼联。

这位教授还是当今足球界第一伯乐,在识别,挖掘,培养青年才俊上,为阿森纳,也为英国足球,及世界豪门输送了许多优秀的球员。

最让人称道的还有他谈吐的风趣和幽默(温格教授出语惊人、睿智幽默,一位阿森纳球迷将教授言论整理成册,交由“维珍书局”出版发行,价格6英镑不到,但书中妙语连珠,尤其是和弗格森的嘴仗看了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超乎寻常广阔的知识面。

英法两国喜爱足球的首脑,在球场的高峰会谈,是运动和政治的一次巧遇,温格以主人的身份,在球场接待了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朗,带他们参观了球场的尖端(Stata of art)设备,并与两位首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关于足球的讨论。

介绍完毕!

下面一段摘译自《阿森纳官方杂志》 (Volume 6-Issue 9-Page 064),是温格高峰会议后,有关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有关北京奥运的谈话:

==============================================

“我很高兴能在通道上帮着建起一座桥梁!”老板(温格)笑着说。

“我想这次两国之间的活动很成功,布朗首相和萨科齐总统都很热爱体育,所以两人之间有许多可谈…对俱乐部来说,这是一个至高的荣誉。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不记得有哪个足球俱乐部曾经主持过国际首脑级会议。”

最近为了迎接北京奥运,奥运火炬穿越伦敦和巴黎,也是一次政治和体育相遇的最好例证。

有不少抗议者借此机会试图引起人们对“藏独”问题的注意。也有一些运动员提出因中国的人权要抵制奥运。萨克奇也暗示,他可能会抵制性地不参加开幕式。

老板说:“我相信体育应该对政治产生正面的影响,在个问题的前沿,我们是有责任的。”

“但对中国这样一个相当复杂的主题,很难有什么一清二楚的观点。在给予中国奥林匹克的主持权时,就应该考虑到这点。不能在授予他们主持权后,就希望他们马上能解决那些一直存在的问题。当你考虑到占据了1/4中国国土的西藏(达赖语),自从1400年以来,就一直在不同的自治制度下属于中国时还希望他们在奥运之前的一,两个月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那是相当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我所说,比如体育如果能带来更好的人权,那是很好的,但体育不能用来代替政治。”

我们一方面很高兴地跟中国在经济上交易和合作,一方面又说‘你们举办奥运史时,要小心你们的人权’,这就是双重标准。”

============================

许多人就是因为温格,而成为铁杆的阿森纳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