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还没有归类’ Category

从满目灰烬到白雪皑皑

Wednesday, June 10th, 2009

from 《The Age

Jed Tyrrell, 4, whose kindergarten burnt down in the Kinglake fire, enjoys the first snow of the season at Lake Mountain yesterday.

Jed Tyrrell, 4岁, 他的幼儿园在 Kinglake 大火中被烧毁,昨天在Lake Mountain 的第一场大雪中玩得很开心。

不久前还满目灰烬的废墟今天被皑皑的白雪掩盖,显示了在曾经遭受严重火灾摧残的Lake Mountain(湖山),新的生活正在开始。

Kinglake 的居民Glenn Tyrrell昨天带着他的儿子Jed去了雪山,对他们来说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Jed的幼儿园在大火中被摧毁,Terrell先生说:“我儿子有这样愉快的一天,会让他忘掉那场大火。”

湖山旅游区主管 Richard Rogerson 说,附近遭受火灾的人们,在这场大雪中看到了希望。

————

今天凌晨被屋外瓢泼的声音惊醒,以为又是我们家那个才九个月就翻箱倒柜,满屋子乱跑的小淘气像前几次那样,把睡房的窗户摇开了,朦胧中赶紧跳下床打开窗帘检查,这次窗户倒是关得好好的?

屋外漆黑,但那恐怖的瓢泼声,告诉我外边下的不是雨水,而是冰雹,有些担心院子里的植物和停在屋外的车,不过还是很快就继续睡着了。

早上快8点才起来,几乎忘掉了这回事。打开窗帘一看,院子里居然还有些“积雪”的痕迹!

乘冰雹没有化掉以前抢拍了几张照片,过几天再放上来。

 

关于鼓励消费的几句闲话

Friday, April 24th, 2009

朋友昨日邮件附过来一篇自称为“年过花甲的退休老汉”的“面对世情”的“自言自语”。这位“老汉”在文章中对政府面对经济衰退时的措举-“忽悠没钱的人消费”很嘀咕。他认为“‘民富’才是激活‘内需’的基础”,比如“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对此100%的赞同。

我们这些不懂经济的小老百姓,可能理解不了各个政府庞大的经济智囊团,为政府提供的许多锦囊妙计,但像这位“老汉”所阐述的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估计应该是每个政府在解决经济衰退这个难题时,最好的答案之一?

读了这篇文章后,同朋友交流如下:

附来的文章看了,写得很实在。鼓励老百姓花钱的确不是能解决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最好方法,因为作用很短暂。作者说的对,政府应该是花钱搞一些“民富国强”的事业,比如完善医疗体制,教育体制,提高社会福利等。

前一阶段很多政府都鼓励老百姓花钱,比如台湾就发钱给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外来的游客,很是热闹了几天,但几千元花完,市场就安静了下来;

前一阵子澳洲政府也花了一大笔钱,给低收入者发放了上千元的补贴,给家长们增加了教育补贴,前几年为刺激经济,每个新购房者还可以拿到政府发放的上万元的补贴等,但那都是剂量不大的强心针,解决不了衰退时的根本问题。

当低收入的人拿到了一,两千元的补贴时,估计也就是暂时缓解了日常生活的窘况,比如可以还一些债,可以付房租,付电费,甚至可能只是在几个星期里,有钱买到足够的面包牛奶等基本生活物品?

如果政府不发钱而鼓励老百姓消费的话,那我们更是会跟着“老汉”一起,对“忽悠没钱人消费”感到“嘀咕”了。

政府花钱才是正道,而且花钱也要花到点子上,不管有钱人还是没钱人的消费,都需要在有钱的基础上。经济衰退时,当然应该鼓励有钱人消费,帮助没钱人消费,刺激经济,但这刺激毕竟很暂短。

面对经济衰退的恶化,一些政府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比如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了国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将耗资四百三十亿澳元建设一个几乎覆盖全国的超高速光纤宽带网络。联邦政府将专门成立一家公司透过公私合营的方式以八年的时间建设全国宽带网络,工程完工之后,以光纤高速互联网直接通入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学校与工作场所,上网速度是目前网速的一百倍。”

陆克文总理还宣布,此次参与宽带网络工程竞标的几家私有公司的申请均不达标准,联邦政府决定担负起这项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重任,不过将采取公私营合作的方式“来建设国家的未来,并且创造就业机会。”

根据政府的构想,联邦政府将是组建的这家新公司的大股东,资本来自政府发行的澳大利亚基础设施公债….联邦国库部长斯旺为这项公私合营计划的成功打了保单。

陆克文总理说:“这项超高速全国宽带网络计划将是澳大利亚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同当年在雪山建设水利发电工程以及兴建悉尼港口大桥,建设超高速宽带网络也是澳大利亚国家建设的一项历史性大事。”

敢于实施这个澳州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花钱最多的),是政府的明智,就像以往经济衰退,经济萧条,失业率增高时,许多政府都会花钱修公路,修铁路一样,在增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

突发奇想:澳州政府可以在互联网上花钱,中国政府是不是可以去发展“绿色能源”呢?能源是今后人类生存的保证,中国在这方面存在着优势,一是政府有经济实力,二来社会制度也决定在中国实施能源革命,要比那些能源被控制在少数私人手里的国家容易得多。

其实哪个政府都应该花钱在经济萧条时搞一些能源的发展,但许多国家没有这个条件和实力,比如美国,在国库被小布什折腾得如此亏空之后,估计就是奥巴马也没有回天之力,美国政府看来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像澳洲或中国政府那样去花钱了….

《带着爱去美国》和《中国不高兴》

Saturday, March 28th, 2009

虽然身在澳洲,但澳洲的媒体,左的太左,右的太右(当然这只是自己的感觉),所以基本不看澳洲新闻,只是每天上左得可怜的《The Age》,看看变化无常的墨尔本的天气,关注一下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唉…不过说实话,需要决定应该穿什么衣服出门,才是每天看天气预报的主要原因,以避免穿戴不合“时令”,而患冷热伤风。

每日必看的新闻网页是BBC新闻网,并不是因为喜欢看阿森纳足球,而多么喜欢英国,只是因为在西方几大媒体中,觉得BBC新闻,还算比较客观,当然这也是相比较而言。

BBC新闻网还有个中文版本,但很少上去,因为几年前,在看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这个中文网的主要任务是揭露中国的“阴暗面”,而不是为世界读华文的人们报道世界大事,报道新闻。他们似乎不知道他们的读者群,主要是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华人,而不是国内的那些读者,不是那些需要他们去“洗脑”的中国人,因为在国内是看不到BBC新闻的。

海外华人大部分人都读懂英文,即使读不懂英文,也能看懂来自左右各方的华语报道,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去理解和解读各类新闻,所以我们不需要像BBC中文网这样片面,单一的所谓新闻,也不喜欢什么人的这种除了牢骚就是诋毁的“谆谆教导”!

 但毕竟母语更亲切,如果有中文的同一篇新闻报道的话,相信大部分人都还会选择去读一读中文的版本…

所以当在BBC英文新闻网上看到一条感兴趣的头版新闻时,经常还是会翻到中文版看一看,有没有中文翻译,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失望的,因为BBC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头版新闻的内容相距甚远。

很容易理解,这就是为什么自己在那个中文网上看到一篇莫名其妙的文字想骂街之时,总是会看到其他海外华人对他们的同样感受的谴责。

比如昨天BBC新闻英文版的头条是美国在毒品问题上的自责:克林顿承认美国在毒品的问题上应该负责(Clinton admits US blame on drugs)
而中文版的却是五角大楼责怪中国增加军力的报道:中国增强军力打破平衡;

今天,BBC英文版有一条至关美国对外决策的重要新闻:奥巴马宣布新阿富汗策略 ;
而在中文版上,这条新闻放到了非常不起眼的位置,头版新闻是:王岐山:中国愿意买入IMF债券…

昨天在英文版BBC上看到一篇有趣的消息:一位英国穆斯林,在辞去工作后,没有去找新的工作,而是开始了一个“带着爱去美国”的计划,带着爱,去美国作一次讲演旅游,为了和平,也为了宣传穆斯林温和派的观点。
希望能看到中文版的有关报道,于是又一次翻到了BBC中文版,当然还是没有找到相应的中文报道,但这次倒没有浪费时间,因为在这个网上,看到了另一篇谴责中国的报道,题目为《《中国不高兴》 民族主义升级?》,因而间接地了解了《中国不高兴》这本有趣的书。

正好前几天因为国内好友发来一篇说什么中国社会的问题不是混乱而是溃败-说白了就是中国社会彻底没了希望-的文字,因此觉得朋友可能有些当事者迷,因为我们这些在国外远距离看中国的华人,却是看到了许多的进步!一个进步的社会需要改革,但一个溃败的社会,需要的是革命,在这个问题上,跟这位朋友就有些话不投机半句多了。这篇《中国不高兴》与朋友的观点正好相反,相信也表达了我们众多海外华人的心声:当新一代中国人08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支持奥运的热潮时,显示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而我们这些过来人,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当中国年轻人对西方媒体在西藏问题上的误导齐声说“中国不高兴!”时,世界听到了中国民众的声音,看到了中华民族新的尊严。让BBC中文网在一旁继续去叨唠什么“民族主义升级”吧,反正他们的所谓“新闻”也是经常是无人问津,因为他们早已让它的主要读者群-我们这些海外华人中的许多人感到无聊和厌倦。

附那个英国穆斯林的故事如下:

《美国,你好!我是一位英国的穆斯林》

Imran Ahmed breakfast in diner
When British businessman Imran Ahmed was made redundant in January, instead of hitting the Job Centre he decided to arrange a one-man speaking tour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spread his message of peace and Muslim moderateness.

 

Monday, January 26th, 2009

 

Tuesday, January 6th, 2009

   

双鞋攻击布什,记者遭谴责…

Monday, December 15th, 2008

Youtube上有一段小布什被一记者攻击的视频:

http://au.youtube.com/watch?v=nAGdsoaZUyE

小布什好像很机灵还是条件反射,躲过了连续飞来的两只鞋子…

看了之后,这位记者遭到了阿森纳球迷博客arseblog内部会员们的厉声谴责

“你小子8年前干什么去了?”

“为什么冲着布什扔鞋子,手榴弹呢?”

========================== 

追踪新闻:

1)伊拉克巴格达电台记者扎耶迪已成中东择偶标准 

2)伊拉克巴格达电视台记者齐迪攻击美国总统布什所用鞋已在沙特经济论坛和一些网站上拍卖到50万美元,而且这一价格还在继续上升(但官方声称作案鞋已销毁);

3)英公司以布什遭飞鞋袭击为版本开发网络游戏

4向布什扔鞋记者据称被安全人员打断手臂肋骨

5)官员称向布什扔鞋的记者已被移交给伊拉克军方

。。。。。。

“念经”

Friday, November 21st, 2008

俗话说“哪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千真万确的一句俗话!

发现这句话中的“家”的含义,不是很狭隘,并不一定是我们平常说的小家庭中的那个“家”。

既然是“经”,就是因为经常在念叨-也许天天在念叨,其实自家难念的经,除了自家每日每时,慢慢地“念”之外,“念经”还经常发生在好友之间。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和几位好友之间都在“念经”…

与国内好友通讯中,经常“念”的是“社会制度”这本经; 而与周围的好友相聚时,“念”的比较多的,则是“人际关系”这本经 – 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或与周围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虽然不像宗教里的“念经”目的那么明确-“修戒、修定、修慧”,“一念代万念”,“消除业障”,“让自己变得善,静,慧,也是让众生变得善,静,慧”(来自Google)…朋友之间的“念经”其效果也很有些类似-不外乎是一种取得解脱,帮助,提高,取得进一步相互理解的过程?

无论是“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对于中西方社会制度“围城”般的讨论,还是“念”自家那本”难念的经”,也许不是有目的地去“念”,但效果都是一样的。

以上就是最近“念经”后的一小点体会,放在这里以便更新一下这个博客。;)

《分析》:哪些人投了奥巴马的票?

Thursday, November 6th, 2008

(一直关注美国大选,因为对我们的影响甚至比澳洲选举的影响还要大,所以在几乎是普天同庆之时,没有必要再写什么,但总得有所表示-转此帖的目的) 

转自BBC中文网 

《分析:哪些人投了奥巴马的票?》

  
奥巴马获得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支持

在投票站外所作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当选美国总统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受到年轻选民和非洲裔美国人的坚强支持。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赢得了大多数年长选民和福音派基督徒的支持。但是,麦凯恩并没有像先前预测的那样得到更多男性选民的支持。

在全国各地投票站外通过询问选民得到的这项调查结果还显示,经济是选民关心的首要问题。

在30岁以下的选民当中,奥巴马获得的支持率为66%,远远超过历史上总统选举的纪录。

在首次参加选举的选民当中,支持奥巴马的人占71%。

奥巴马在这次选举中得到非洲裔选民的强大支持,95%的黑人选民把选票投给了奥巴马,

66%的拉美裔人投票支持奥巴马,而2004年民主党在这个族裔群体中得到的支持率是60%。

麦凯恩仍然赢得了更多白人选民的支持,但优势不大,为55%比43%。

奥巴马获得了56%女性选民的支持,而2004年女性选民投票给民主党候选人克里的比例为51%。

与此同时,奥巴马还缩小了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在2004年大选中享有的55%对45%的男性选民支持优势。

由佩林出任副总统候选人的决定似乎的确帮助麦凯恩确保了福音派基督徒的选票。但是,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佩林不能在必要的时候胜任总统职务。

认为经济问题是首要问题的选民人数最多,占62%。把伊拉克和反恐看作主要问题的选民分别占10%和9%。

决定选举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选民的热情。奥巴马的三分之一的支持者表示,他们对奥巴马的当选感到”激动”。但是对麦凯恩的支持者来说,用”激动”形容对麦凯恩当选心情的人为14%。

“我们选那个黑鬼!”

Sunday, October 19th, 2008

某论坛上关于美国大选的的一篇报道

We are voting for the nigger!》

“下面是一个被当地的国会议员John Murtha 称为种族歧视者的,一对儿宾西法尼亚州选民夫妇的有趣故事:

当一个拉票者敲开了宾西法尼亚州华盛顿的一位妇女的大门,问她大选时,打算投谁的票,她不是很清楚,就问她的丈夫,拉票人听到在后面房间里看球赛的丈夫大声回答:“我们选那个黑鬼!”

这位妇女转过身,响亮而一本正经地对拉票人说:“我们选那个黑鬼!”

在这种经济状况下,种族歧视可能显得过于奢侈。

如果麦凯恩连这些选民都拉不住的话,他怎么能赢这次大选?

这个故事发生在John Murtha的“种族歧视”最厉害的宾西法尼亚洲的西部,在那里有一些全国最粗野的选民,但奥巴马因其非凡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在这个地区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

那些仍然称黑人为“黑鬼”的选民,看来并不会以此为耻而不敢透露其究竟会选谁,所以所谓的“布莱德里效应”可能没有我想象得那么普遍。”

================================

摘自一位美国华人的博客:

布莱德利效应(Bradley effect):因洛杉矶前市长Tom Bradley而得名,1982年,Bradley作为唯一的一名黑人候选人,竞选加州州长的职位,投票前的民意测验显示,他在众多候选人中位置遥遥领先,但是最后投票结果与民意测验完全相反,Bradley最终输了那次竞选,同样的情况再后来其它几个城市的政治选举中也出现过,社会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当一个选举中有黑人候选人的时候,民意测验的调查对象,尤其是白人,不愿意表先出自己种族歧视的一面,通常会向民意测验撒谎,表示会支持黑人候选者,但是到了该投票的时候,这些人则会从白人候选者中挑选投票的对象,社会学家将此现象称之为布莱德利效应(Bradley effect)。而前段时间民主党的New Hampshire党内选举最后结果也恰好与Bradley effect呼应,投票前的民意测验显示Obama要领先Hillary很多点,而最后的投票结果却是Hillary胜出,这使得大众开始质疑,当竞选中出现黑人候选者的时候,民意测验的结果还有多大的可信度。

==================================

估计这次不会有什么效应了,对美国的种族歧视者来说,黑人就是“nigger”,但种族歧视者也要吃饭,所以不少人也可能会选一个“nigger”?

最近看了对共和党那些死忠的采访,他们对奥巴马的仇恨完全基于肤色,错误地以为奥巴马是阿拉伯人,是穆斯林,因此”不是我们自己人“,因此“不是美国人”,因此就是“恐怖分子”…

“奥巴马上台,就是恐怖分子上台”!

“奥巴马上台,要搞社会主义”!

“奥巴马上台就是白种人灭绝的时候”….

于是他们高呼“杀了奥巴马”!

就差没有穿上KKK的长袍,戴上KKK的面罩了,没想到小布什有如此威力,居然让美国社会倒退到了原始。

“即使是阿拉伯人又怎么样?即使是穆斯林又怎么样?”鲍威尔问,

他想起了他看到过的一张照片:一个美国的穆斯林士兵在战争中献出生命,悲痛的母亲抱着儿子的墓碑….

鲍威尔醒悟得及时,早就与布什的政策决裂,才会有今天的倒戈,不像有些人,还在继续出卖灵魂!

Wednesday, October 1st, 2008

国庆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