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还没有归类’ Category

为什么美国的“垃圾”在中国却是奢侈品?【转帖】

Tuesday, October 9th, 2007

收到朋友的邮件,有点意思.不一定完全赞同文章的观点,但认为有他的理由.因为听侄女说如果同样在美国一个月挣三千(在同比收入条件下),比在广州要生活得轻松\惬意.   

  很久以前,我曾经读到过安妮宝贝的一段文字。她买了一盒哈根达斯,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翼的捧着,然后不停的流泪,悲伤的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

彼时,我是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出租车都很少打,更不要说去买哈根达斯那样昂贵而美丽的食物。但我的头盖骨下充满了对于小资生活的仰慕与渴望。       

于是我觉得这篇东西写的凄美伤感摧人五内,字里行间都有饱含了那个阶层的华丽与绝望。她那如同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或人血馒头的姿态深深地印在了我无邪的心灵上。

        若许年后,我辗转到了美国,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发呆。原来哈根达斯在这里卖得如此便宜,三块多一大桶,买俩桶的话还有优惠。即使换算成人民币,它也称不上昂贵。既然不昂贵,姿色也就大减。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的挤在橱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战乱流过风尘的宫女。而陪我购物的美国友人的一句话粉碎了我这最后的幻想:哈根达斯?那是什么东西?我从不吃这个牌子。”         

当然,我还是买了两盒促销装的哈根达斯来满足我当年心底隐秘的愿望。平心而论, 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当某些东西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我在这种若有所失的感伤情绪中展开了在美国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连串的新的打 击。比如,有朋友托我买 CK的内衣。然后我发现CK在这里大约只相当于班尼路在国内的地位。不,准确地说,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为高那么一点。但也就那么点。       

再比如,有朋友托我买倩碧的黄油。倩碧一直以黄油的畅销而引以为豪。果然,在美国畅销的象大宝,便宜的也象大宝。    

  你看,我们用来作为生活品质的标志的东西,其实都很廉价。     我脆弱的心灵在倍受打击之后终于痛定思痛。于是,我开始在键盘上敲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其实,无关与自我反省或小资批判。我想说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即,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为何这样低?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

 根据今年劳动节时(当然是美国 的劳动节, 94号)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美国劳动者(注意不是全体国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万美元(没有我想象的高,我本来以为会有10万)。除去极少数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个小时的工资一般在 15块(注意,咱探讨的是最一般的情况。MBA或者PHD当然不会是一个小时15块)。那么,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15*8*7*4=3360块。美国的税打得相当厉害,个人所得税加上社会保险,一般要打掉40%,所以拿到手的只有3360*60%=2016块。当然,如果你给教堂或慈善组织捐钱,是可以得到退税的。 那么,把这些技术性问题考虑进来,他最后的收入大约可以在3000块。在北京,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无论在公司还是在机关,月薪大概也就是3000块,也许还要少,而且,是人民币。  

那么,同样的收入水平,在不同的国家,可以维持什么样的生活?

  首先来看食物。美国的食品卖得很便宜。我昨天的购物清单,是芒果、苹果、香蕉、生菜、小萝卜、酸奶、麦片、番茄酱、大米,一共是21块美金(肉也很便宜,只是上次买的还没吃光,所以这次的购物单里没有)。假如是 21块人民币,你在北京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什么?也许只有两个芒果。 我询问过很多朋友,单身或者夫妇二人的家庭,一个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馆子,大约也就 200多块。这只占个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乐福出来,恐怕 就得200多块。 

其次看衣服。这一点更让人气愤。同样的牌子,居然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贵,究竟孰富孰贫还真令人困惑。就以CK为例,一件白衬衣,大约 40块就买得到,即使折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许多,再同他们的收入相比,真是便宜得没话说。而且彼之商场酷爱打折,动辄 40%off,令人惊骇。一个国内来的MM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国内时逛一次街买一次衣服就要1000多块;在美国,除非你买LVARMANI这样一线的牌子,否则,若只是CKDKNY之流,想一次花掉一千多块还真是不容易。

  至于球鞋、化妆品、下馆子、买机票之类,我就懒得再举例。 

当然他们的房子还是很贵的。大家的花销,基本都用在养车和供房子上。

  而我们的收入,在我们只有三千块月薪的时候,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于是,我们现在就要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成本那么低?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马恩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血淋淋的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掳掠之上的。当然,现在我们要用一个比较温情的名字,叫作,全球化。

  什么叫做全球化?从弗里德曼到,每个学科都会给出自己的定义。不过这些宛若天书的术语都咱们小老百姓没有多大意义。咱们看到的,只是美帝的人民花了更少的钱过了 更好的生活。而这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兄弟姐妹的血汗付出之上 的。 

还以衣为例。 CKDKNY之流,全都不是美国生产的。当然也别以为这些都是“MADE  IN CHINA”。服装领域,中国的竞争对手多着呢。 CK是香港造的。DKNY很多来自菲律宾。内衣,如JOCKEY,是拉美的撮尔小国如洪都拉斯之类生产。中国制造的,当然也相当多,而且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更便宜。一些小有名气的牌子,除了MADE IN CHINA,你还会发现大批的 MADE IN VIANAM或者 MADE IN INDIA或者MADE IN TAILAND;但一些乱七八糟的价格较低的大众成衣,基本都是我方出品了。谁叫我们人多呢?谁叫我们的人工费比这些国家更经济呢?这大约也是美国政府死咬着纺织品贸易协定跟我们过不去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人就不造衣服。当我克制不住自己残留的爱慕虚荣的小资遗毒在纽约第五大道东跑西逛上窜下跳的时候,还真发现了标有” MADE IN USA”标签的衣服。BUBBERY。一件衬衣200多美金,大约是同档次品牌但产自发展中国家的衬衣的三到四倍。这样的衣服当然也是有人买的,但已远非普通美国百姓所能接受。甚至于,当我询问一位明显属于高薪阶层的公司CEO是否对这样的衣服有偏好时,他吃惊的说,“CHENDO YOU THINK I’M CRAZY”  

美国物价 VS 中国物价 

  美国和中国,两个超级大国,我都住过,我都呆过,我都挣过钱,我都花过钱。咱不 拿比率说事,就说在中国月入八千,在美国也月入八千,拿物价做一个比较。 

在美国买辆奔驰E-32050000 元,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 

在中国买辆奔驰E-320980000 元,相当于十年多的工资。

  在美国买双意大利皮鞋,50 元上下;在中国买双意大利皮鞋,1500 元上下。 在美国租一套三居室,1000 元上下。 在中国租一套三居室,2000 元上下。在美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4 元。在中国吃份麦当劳的巨无霸,20 元。在美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500 块差不多了。在中国置套好点儿的西服,2000 块还不够。 在美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顶死了1500 在中国买台苹果G5计算机,怎么也要 30000

 在美国买斤瘦猪肉,三元。  在中国买斤瘦猪肉,十五元。 在美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十元。 在中国订一个大生日蛋糕:二百元。   在美国买一盒哈根达斯,三块! 在中国买一盒哈根达斯,六十!   

在美国 Holiday Inn(四星宾馆) 七、八十块。 

在中国 Holiday Inn 七、八百块。 

 

在美国加满一箱汽油,三十块足够。 

在中国加满一箱汽油,三百块也足够。

 

在美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 万。

在中国买套250平米的房子,差不多要花 500 万。

 

在美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0 元。 

在中国办一年的有效签证,1240 元。

 

在美国用手机,一个月5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中国用手机,一个月5000块基本可以随便打。 

 

在美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块!

在中国看电影;新大片儿: 80

 

在美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元。

在中国买件羊绒衫,差不多1000元。

  

最被中国人误读的33个消费符号 

 

Backpackers 背包旅行 

背包旅行变成一种时尚,有人把它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更奇怪的是,在国外背包客都是穷人,参加旅行团的是有钱人;在中国则正好相反。  

Bohemia 波希米亚风

人们常常把一切看上去疯疯癫癫的打扮称为波希米亚风。在中国,波希米亚这个概念被无限放大,就连房地产商都在叫卖波希米亚建筑风格,令人汗颜。

 

Bordeaux 法国葡萄酒(波尔多) 

在国外,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葡萄酒的刺激,而大多数的人只能喝啤酒。在国内,有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葡萄洒的雍容华贵。

 

Broadway 百老汇 

因而情节极其简单,场面极其华丽,表演非常夸张,假唱无所不在,在纽约或伦敦取得成功后,便开始全球走穴,大赚其钱,这一点又和《同一首歌》何其相像。

 

Che Guevara ·格瓦拉

以贩卖纪念品为生的切·格瓦拉和那个理想主义的战斗者切·格瓦拉未必是同一个人,前者是流行旗帜,后者是精神导师。

 

Chivas 芝华士 

在国外,威士忌被认为是一种老头子酒,很难想象,会有大学生的毕业派对选择威士忌。

 

ChristmasValentine”s day 圣诞节,情人节 

圣诞节到底是什么?是圣洁?信仰?欢乐?家庭?爱?毫无疑问,首先是消费。 

 

Cigar 雪茄:

是享受,不是做秀  这些中国人眼里的奢侈品,不过是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创汇产品罢了。 

 

Credit card 信用卡 

中国人支付着全世界最高的信用卡贷款利息(年利率高达18%),却浑然不知危险正在来临。

 

中国人更热衷于消费文凭 EMBA 

比起西方人,中国人更热衷于消费文凭,这背后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对教育的热爱,对学而优则仕的推崇。 

 

Evian 依云水(一种产自法国的矿泉水,中国是50元一瓶.新加坡6-7新币一瓶

当被问道喝点什么的时候,很多人习惯淡淡地说一句:我只要依云水。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Golf 高尔夫 

高尔夫既不是贵族运动,也不是平民运动,它是一种健康运动,是一种礼仪,一种素质和一种审美、生活准则。

 

Haagen-Dazs 哈根达斯 

中国被当成奢侈品的哈根达斯在其发源地美国是个极普通的品牌,就如同和路雪之于 中国,主要在超市和自动售货机售卖,很少有专门店。

 

IKEA 宜家

以其DIY的设计风格及昂贵的售价,一时成为小资理想的高端家居品牌。而美国人的评论是“cheap IKEA”,他们买家具就像买衣服,好看就买,买来就用,腻了就换。

 

Lisa Ono 小野丽莎

她不是爵士女伶中最大牌的,但无疑是最具群众基础的,她是小众爵士圈里的大众歌手,是一道献给大众的心灵鸡汤

 

Marketplace 大卖场 

便宜、甩卖、方便、快捷,大卖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相信了,但实际上我们感受到了吗? 

 

NM 纳米 

纳米是高科技,你不懂科学,就只能相信科学的无所不能。

 

Olympics 奥运 

奥运精神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现在,已经被叫卖声淹没了。无处不在的

 

Paris 巴黎

巴黎到底是什么东西?是艺术,是享受生活,是阳光普照的下午,是优雅的生活模板,其实在我们这里,依然是消费。 

 

Pasta 意粉

意粉于西方人之意义,如同方便面之于东方人。

 

Resort 度假酒店

一个入住了三亚希尔顿酒店的人,第一感觉是奢华到令人窒息,而不是度假酒店应有的轻松和舒适 

 

Sex Toy 情趣玩具 

 情趣玩具是十恶不赦、放荡与色情的淫具吗?在西方,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在用它,有时有人反而会因此认为你是个很注重品质的人。

 

中国人崇尚Skyscraper 摩天大楼

中国人崇尚摩天大楼,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子问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觉到,摩天大 楼并不经济。

 

Snooker 斯诺克

在英国,斯诺克是一项需要西装革履打领结的绅士运动,但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 至今,是光着膀子在街边打台球。斯诺克的中国特色。

 SPA 

中国大街小巷里的SPA已经没有等级之分了,云南悦榕庄酒店里的高级水疗被称作 SPA,巷子口五金店旁边的美容院也挂个“SPA”的牌子。好像只要躺在漂着花瓣的木制澡盆里,谁都成了杨贵妃。

 SOHO 

全称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指小型家庭办公室,也指在家里办公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

 

Starbucks 星巴客:卖咖啡到卖情调星巴客在美国是很物美价廉的大众饮料,算是咖啡中的快餐,但移民到了中国,却成了时尚、优雅情调的元素之一。

 

Surburbs 郊区生活 

家在郊区的好处是,新鲜空气,远离喧闹,但是想在中国过郊区生活,还请做好以下准备:交通、购物,医疗设施等。

 

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

中国的企业家们也不厌其烦地提起《世界是平的》,何以一本书会受到如此多商界领袖人物的推荐和欣赏?因为他说出了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不能或不便说出的心里话

 

USA美国百威啤酒在美国的宣传一直是将百威作为美国男性工人创造的英雄产品,将产品与美国工人的形象及美国传统美德统一在一起。但是在中国,百威是都市泡吧族的最爱,他们大多刚刚从格子间里出来,连西装都来不及换。

 

Vitamin 维生素

美国人热衷的维E500粒一瓶价格不到10美元,算下来一天只要人民币16分钱,便宜得像白送。虽然国内药房里也有几十元一瓶的维生素,但人们推崇的始终是平均每瓶在300元以上的国外品牌 

 

Whiskey in Green Tea 威士忌兑绿茶

苏格兰人发明了威士忌,中国人发明了威士忌兑绿茶。一位苏格兰记者报道说:威士忌酒商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酒会被人这么饮用。” 

 

Yoga 瑜珈

70%的印度人练瑜珈,却很少人去瑜珈馆,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以 为可以用钱来消费健康追随时尚。 

对生命的渴望-安妮.弗兰克的栗子树

Friday, October 5th, 2007

 

Chestnut tree in Amsterdam

安妮的栗子树-对生命的渴望

 二战中,当安妮和她的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小阁楼中藏身25个月,这棵栗子树,是当时安妮的唯一的安慰。但因年深日久,这棵树有倒下的危险.

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3月份裁定这棵150年的已经腐朽的栗子树需要锯掉,因为它有可能对公众造成危害。

在那些希望保住这棵树的人们的抗议下,市政府决定再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明年一月份以前,拿出一个拯救这棵栗子树的计划。

这棵树是那个有名的《安妮日记》的作者,藏在这栋运河边的小阁楼里时,对生命和生活的一线希望。

这位犹太少女和她的家人在小阁楼中躲藏了25个月,直到1944年8月,被纳粹拘捕。

安妮 在1945年因伤寒死于纳粹的Bergen-Belsen 集中营。

在那个小阁楼的窗外,安妮唯一可以看见的就是这棵栗子树。

Anne Frank

安妮.弗兰克,在15岁的花样年华病逝于纳粹集中营,

  “From my favourite spot on the floor I look up at the blue sky and the bare chestnut tree, on whose branches little raindrops shine, appearing like silver, and at the seagulls and other birds as they glide on the wind…

她在1994年2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屋子里我最喜爱的一角,我仰望蓝色的天空和那棵没有叶子的栗子树,在它的树枝上,小小的雨滴在阳光下像银子一般地闪烁,看着海鸥和其他的鸟儿在风中滑翔…

“As long as this exists, I thought, and I may live to see it, this sunshine, the cloudless skies, while this lasts I cannot be unhappy.”

“只要它存在,我想,我就可能活着见到这一切,这阳光,这万里无云的天空,只要它亦然存在,我就不会感到不愉快。”

这是一棵唯一的安妮.弗兰克的树

但现在,这棵估计有27吨重的大树,因霉菌而逐渐腐朽,树的主人想将它砍掉,以免在它自然倒下时造成对其他人或物的伤害。

这棵树连伸到的那个带有小阁楼的房子,现在是安妮.弗兰克纪念馆。

一家在乌得勒支的树木研究所建议对树进行医治和支撑保护处理,以拯救这棵不平凡的栗子树。

“对安妮.弗兰科来说,这棵树就是自由的象征…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来保护它。”-读过《安妮日记》的人们,可能都会这样认为?

(参考BBC新闻网

祝中秋愉快!

Tuesday, September 25th, 2007

(转帖)你也被骗了?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六句话

Tuesday, July 31st, 2007

(转载于枪手论坛,没有查明出处,挺有意思)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影不才,试举数例解析一二,以还世情真相与大众……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报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报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以德报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曲解这话的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到了近代我们反而远远于西方这些小字辈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恶毒的训诫啊!它象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缠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泯灭了多少先进的思维火花,束缚了多少应有所作为的苗子。但反过来看看,故意曲解这句话的封建统治者固然可恨,但我们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这本身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就没想想,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众的孔子,又怎么会说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话来?更可笑的是,这句话我们竟然就这样相信了几千年膜拜了几千年,这最后该伤心的,是孔老先生呢?还是我们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响:9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响:5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啊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弧馏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要帮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帮你们找到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让你们发泄出那几千年积下的怨恨(怎么说着说着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题,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响:9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得最多呢?第一,是图书馆,第二,是全国各个小学的后墙上,按照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这句话实在是学习励志类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崇高的目标啊,这比什么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都来得有气势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学子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奋发图强追求上进读那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动力啊,偶像啊,庄子七老八十还能说出这么振奋人心的话,咱年轻的小辈正当青春,怎么能输给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说出来,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样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庄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对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我以本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种永远看不到边的尽头,你当我是SB吗?这样会搞死自己的捏~~庄子是一个追崇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的洒脱人物,他认为人吃个饭,饱了就行,没什么必要追求奢华,穿个衣,别冻着就行,实在不需与什么人攀比。同样,学问也是如此,学够了就行,学以致用,学问学来就是为了用,你一个人再牛B,还能全部用到这世间所有的学问?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学老学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拿来学这是干啥呢?时间都被你拿来学习了,还怎么有时间把学到的东西拿来用呢?这不就跟吃饭是为了炫耀穿衣是为了攀比的人一样,完全本末倒置了吗?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算我们拿现在的世界观来衡量一部《庄子》,仍能发现他的学说里,有许多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3

6、相濡以沫

原句:相如遇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虽然这并不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街道居委会的老大妈就算再没文化,这句话肯定是会说的,在我们的父辈那个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只是叹息一声,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歪曲程度:–
反面影响:–

《转帖》母亲节发起人反对礼物表孝心

Monday, March 19th, 2007

2007年03月16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3:35北京时间 07:35发表
BBC中文网


安娜反对母亲节被商业化

这个周日(18日)便是英国的母亲节,一般人都会卖花或贺卡送给母亲,以显示对母亲的重视,也显示自己的孝心。想想谁人最反对这样做?就是母亲节的发起人,也只有她最有这个资格。

母亲无疑是可爱可敬的。当你受到伤害、满肚委屈的时候,谁人给你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只要你说一句话,就把你喜欢的食物煮好送到你面前;在你不得意的时候,谁人永远站在你那边?答案很简单,就是母亲。

为了颂扬母亲的伟大,美国人安娜·贾维斯在她母亲逝世后,便致力于这项工作,她希望能够有一个星期天是献给母亲的,那么每一个家庭便可以在教堂一起表扬母亲真正的价值。

她这个意念得到当地教会的支持,在她努力不懈地争取了将近十年后,美国当时的总统威尔逊于1914年正式把5月第二个星期天定为母亲节。

不过,在短短几年时间,母亲节变得商业化,真正的意义变了质。看到了这个情形,安娜非常反感,她试图采取行动,以母亲节国际协会的名义登记设立公司,又宣称拥有母亲节的版权。

安娜在家人的支持下,耗尽了整个家族的遗产,试图扭转对母亲节造成的破坏。她因为抗议曾经被以扰乱公安的罪名拘捕。

她在1948年过世,到她死的时候不名一文,她的抵抗母亲节商业化运动还没有成功。

安娜女士为颂扬母亲推动设立母亲节确是功不可没,不过,有多少人想过现在庆祝母亲节的方式,让安娜女士死不瞑目。

金钱买孝心

一些研究品牌的专家说,广告与一些商业手段让消费者感受到压力,好像母亲节就非得要送礼物才能够表达出对母亲的孝心。

而最普遍的母亲节礼物,就是贺卡、鲜花、香水、美容用品与怀旧的音像光盘。


鲜花是传统的母亲节礼物

在英国,母亲节是其中一个贺卡销量巨大的节日。在2005年,英国人送出了2300万张母亲节贺卡。

此外,就是数以百万计的花束,在母亲节送给母亲。

但有没有人想到在芬芳背后的悲惨故事。在一些种植鲜花的非洲国家,那些用在出口花朵上的杀虫剂,让那些工人得到皮肤病、头疼与哮喘等疾病。甚至有些化学剂更会引致流产与导致胎儿畸形。

许多人都呼吁,重拾母亲节的真正价值,抛弃这些商业元素。

许多母亲也同意这个观点,母亲网的发起人之一卢顿女士说,今年的母亲节她将会出售糕点为非洲患有爱滋病的母亲筹款,让她们得到治疗爱滋病的药物,不用把疾病传给自己的子女。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相信这将是安娜女士最想见到的母亲节礼物。

《转帖》关于大国崛起的话题

Saturday, March 17th, 2007

(作者Daping)

对央视浓墨重彩推出的那套节目,一直有话想说,在网上也看了一些评论,有几篇挺有水平。后来也就放下了。但感觉不是在一二个节目中,个别人的思路不对头。但题目很大,自己也没有理清。最近看了今年第三期的《读书》上刊登的“不可简化的崛起故事”,写得很透,平和而有理性。摘录要点思考回味之。
======================================================

《大国崛起》讲述的是过去五百年来九个国家由弱变强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故事。这些“大国”包括:地理大发现时代率先征服海洋的葡萄牙、发现并征服新大陆的西班牙、十七世纪的海洋贸易帝国荷兰、以“日不落帝国”称霸全球两个世纪的英国、欧洲老牌帝国法国、后来居上并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选择脱亚入欧日本、创造二十世纪经济奇迹但最终走向分裂的苏联(俄罗斯)、以及仅用两百多年就从殖民地变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这些故事对于学过中学世界历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对历史学家来说更是常识。影片为何引起如此的轰动呢?

首先影片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立意。一个处在“崛起”中的“大国”往往对其他大国的兴衰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

但是,影片真正引起轰动的原因应该是它对“大国崛起”的历史的梳理和解读。………影片的设计和对史料的选择表明:它要讲述一个新的历史叙事,要关注不同的大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崛起”的原因,要以开放和坦然的心态直面那些过去被忽视、避讳,甚至批判的历史。总之,与国内的世界史叙事相比,《大国崛起》不仅着眼点不同——它更关注“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市场、科学技术、教育和各种“英雄”人物(包括君主、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的作用——而且在历史解读中尽力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价值中立”,即避免做简单的价值判断。………

…….它带给公众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激发起公众对其他国家历史的关注,并在一个广大的、比较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中国的崛起。………但是它的立意和构思仍然沿袭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影片的政治兴趣并不在于探索和研究历史,而在于利用历史(或者说部分的历史)来说明一种世界观,表达一种政治情绪或者说意识形态。……..无论制作者抱有如何“中立”和“客观”的出发点,对史料和观点进行选择的本身就包含了价值取向。“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立场。……..《大国崛起》带给我们一个好看的历史故事,但同时又是一个不连贯的、不完整的,有时甚至是被误读了的“大国崛起”的故事。……..影片试图表现一个全球故事,但实际是是一个九国历史的拼装,缺乏一种经得起学术推敲的逻辑联系。即便在国别史的表现中,每个国家“崛起”的内容、历史跨度、叙述重点非常不同,但又没有说明原因。史实的选择也给人一种牵强的、前言不搭后语的印象。比如,影片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归功于它们首先拥有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其实,这里的‘民族国家’与后来的民族国家有天壤之别),那么,这种所谓的“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没有说明,为什么能首先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没有说明。如果统一的国家对西葡的“崛起”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它们会在遭遇其他的君主制国家(如英国)的挑战后又如此迅速地衰落了呢?这些君主国家的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此刻欧洲的宗教战争对它们又有什么影响,都没有交代。在英国“崛起”的故事中,伊丽沙白女王时代被描述成君主制的典范,是英国进入“强国”行列的制度基础,但此刻的君主制为什么可以避免君主与贵族的冲突,而十七世纪的英国却因王室与议会的冲突导致了内在,影片都没有说明。这些故事的叙述留下了很多的漏洞。在对美国制宪会议的描述中,影片的注意力集中在华盛顿的身上,而不讨论会议争论的核心问题、达成的妥协、留下的隐患等问题,对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等制宪会议的灵魂人物及其思想只字不提。进步运动的故事多集中在西奥多.罗斯福的反托拉斯政策上,而不涉及这项运动真正的改革内容:转换政府职能、扩大政治民主、实施“社会主义”立方、改变自由放任的市场资本主义秩序等,也无视真正推动这场运动的劳工阶级、社会主义党人、中产阶级改良者和平民党人。还需指出的是,影片在谈到美国对专利的保护时,说联邦宪法的第一条第八款是保护专利权的专门条款,其实这一款共列举了数十种应该保护的权力,保护艺术创造和技术发明只是其中的一项,这一条款最重要的联邦权力是征税权、州际贸易管理权和制定一切必要的法律的权力。

影片使用了“大国崛起”作为组织性主题,但“大国”和“崛起”恰恰是两个定义十分模糊的概念。什么是“大国”?什么叫做“世界性大国”?影片的定义非常不清楚。为什么要选择这九个国家?为什么它们的影响它们的崛起是改变了世界的轨迹,而其他的不是?事实上,影片讨论的九个“大国”是不同的国家,其性质在世界上有不同的涵义……….“大国”的使用抹杀了这些不同的“国家”在主权归属、政权性质、政府组成以及历史内涵上的深刻区别…….《纽约时报》将“大国”理解成为“dreat powers”。纵观整个影片,我认为《纽约时报》的理解更为准确和贴切。显然,作为nation(民族国家)的“大国崛起”与作为power(强国和列强)的“大国崛起”在内容和过程上是不同的。强国崛起的故事是我们熟悉的:这是一个不同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坚船利炮建立海洋霸权、抢夺和占有他人资源、制定游戏规则、建立永久霸权的故事。而现代民族国家崛起的故事则要复杂一些,它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内部的阶级斗争、如何解决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定义公民的权利、如何构建国家政治、如何建立民主与法治、如何建立共享的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大国崛起》用(中文)的“国”一语以蔽之,无视了“国家”(包括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形态)之间的区别,也否认了“国家”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和性质的变化。事实上,“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无不发生了具有根本意义的性质变化:大革命使法国从君主制国家变成了公民国家,光荣革命将君权神授转化为君主立宪制,十月革命将俄罗斯转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内战将美国变成了联邦主权至高无上的国家等。这种意义上的国家性质的转换(或者说国家制度的转型)是“大国崛起”的最为重要的内部故事,没有它,也就没有“大国”的外部崛起,但这些内部崛起的故事却为影片所忽视。

“崛起”的概念也同样令人感到纳闷。什么叫做“崛起”?衡量一个国家“崛起”的标准是什么?影片没有清楚地说明。………在影片讨论“崛起”时,时常将“崛起”与“现代化”混为一谈,而“现代化”又是“现代文明”的表现,“崛起”因而成为一种值得讴歌的历史经历。事实上,“大国崛起”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野蛮、残酷、掠夺、强权和不文明。在结实对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讨论时,影片提到了美洲印地安人文明所遭受的践踏和毁灭,但影片却将另外一个“大国崛起”的故事完全忘记了,这就是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方才结实的、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大西洋奴隶贸易。所有早期崛起的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以及后来的美国——都参加了这场将至少一千二百万非洲男女贩运到美洲大陆为奴的贸易。正是这项贸易刺激了大西洋海域的国际贸易,激化了大国之间对海洋霸权的争夺,但同时也为大国的“崛起”积累了原始资本。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但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则由美国南部的奴隶种植园提供。也就是说。美国南部的奴隶同时为英国和美国的“崛起”付出了代价,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美国内战的发生;美国宪法保护了技术发明,但脱棉籽机(一七九三年为耶鲁学生惠特尼发明)的发明却使更多的非洲人永久陷入奴隶制的深渊之中。我们讲述大国崛起的故事时,似乎不应该忘记:早期的“大国崛起”的故事无不沾满了非洲奴隶的鲜血,无不是在剥夺他人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意义上的“大国崛起”绝非是一项一往无前的、道德崇高的事业,而是一个带有暴力、压迫和掠夺的过程。

为了刻意表现强国崛起的内部原因,影片压缩和简化了大国的对外扩张、对殖民地的掠夺等主题,在史学上做了另一种同样不明智的简化。大国崛起的行为绝不只是一种单独的、与外部环境隔绝的行为。………按照影片的构思和设计,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可以提出一些更有思想性的问题。比如,十七至十八世纪的英、法同为欧洲强国,但为什么法国最终走向了专制王权国家,而英国却走向了君主立宪的体制?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在十八世纪末先后发生,都受到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但两者的结果为什么如此不同?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也是值得比较的题目。为什么这两个国家可以如此迅速地崛起,而在崛起之后都如此迅速地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是制度的原因,思想文化的原因,还是国际环境的原因?德国和日本的故事实际上都包含了一个“两度崛起”的故事。这两个国家之所以可以“第二次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冷战的原因。没有冷战,便没有它们的二度崛起。由此也说明,在“大国崛起”的历史中,不光是英美之间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到了二十世纪之后,“崛起”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国家行为,而是一种受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控制的国际权力集团的行为。抛开这种背景谈“崛起”未免过于天真。

由此想到,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了解“大国”的“崛起‘。在观察世界历史的发展时,我们应该关注那些主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发展………崛起不是一种运动,而是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与直相关的是,大国崛起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由精英和英雄垄断的故事。《大国崛起》告诉我们许多“英雄创造历史”的故事。林肯便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在讲述林肯解放黑奴的故事时,我们不要忘记,推动林肯迈出这一步的内战打响之后大量黑人奴隶的自动逃离。林肯的初衷是保护美国联邦的统一而不是解放黑奴,但奴隶的自我解放行动迫使林肯和联邦政府修正了战争的目标,而事实证明,只有废除奴隶制,美国联邦才能得以幸存,后来美国的崛起也才成为可能。奴隶同样是推动“大国崛起”的英雄。

以史为鉴,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这是《大国崛起》的目的,也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只有把握了真实的和全部的历史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未来的行程。…….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曾在近代饱受“崛起的”大国的欺辱,又经历了社会主义体制下寻求“崛起”的实践,并背负着几千年之久的文明传统,这样的国家如何崛起呢?它的资源在哪里?它面临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它的崛起应该对时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大。答案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探索。《大国崛起》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崛起之路,中国的崛起必须给所有的而不是部分的中国人带来尊严、公正、平等、自由和幸福,必须给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带来持久的公正和和平,只有这样的崛起才算是中国人的崛起,才算是对人类文明的较大的贡献,也才可能成为值得长久记忆和书写的历史。
======================================================

我觉得他写得好,所以才巴巴地抄了下来,帮我梳理了对《大国崛起》的感想。因为是有针对的写,所以并不是论文的写法,不能面面俱到,有些也只能点到为止,而且有些话里的意思只能看客自己去体会了。

在电视上红口白牙一说,播下的思想上的混乱,要想再去说清楚就要大费周张了,而且还常常收效甚微。这些可能对于老百姓来说关系不是很大。但愿并不影响信奉和喜欢这些论调的人,无论身居何位还能常常想到老百姓的冷暖。

[转帖]布什走访玛雅遗址留下”乌烟瘴气”

Tuesday, March 13th, 2007

2007年03月12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3:08北京时间 07:08发表
BBC中文网
==================================================

美国总统布什在访问了危地马拉一处古老遗址之后,当地玛雅人领袖决定进行“灵魂洗礼”,清除布什留下的“乌烟瘴气”。

为了显示美国并没有忘记拉丁美洲的邻居,布什总统对5个拉丁美洲国家进行了一次为期7天的访问。

但布什对玛雅人古都力克西姆齐(Lximche)古城遗址的访问,却引起了当地玛雅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一个玛雅人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表示,让布什这样一个不善待移民、又发动战争的人踏上我们神圣的土地,是对玛雅人和玛雅文化的冒犯。

还有大约2,000名群众在危地马拉城举行了反对布什的示威游行,一些示威群众还向警察投掷了点燃的木棒和玻璃瓶。

抗议人群聚集在古城遗址附近,手举标语、高声呐喊”凶手、侵略者、法西斯、罪犯–布什,滚出去!”

危地马拉是布什此次拉美之行的第四站,而布什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拉美国家感到,美国并没有将它们遗忘。

本周日(11日),布什在访问哥伦比亚表示,要让南美和中美人民了解,美国很关心这些地区人民的人权状况,美国提供援助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这里的人民认识到上帝赐予他们的潜力。

新春愉快!

Sunday, February 18th, 2007

水深火热-大自然的报复?

Friday, January 19th, 2007

今天早上看到BBC和The Age(澳洲主要报纸)头版头条的报道,居然都是关于异常的气候,难道大自然的报复已经开始?

The Age 新闻网页的头版头条:

《终于下雨了,但又有些地方下的太多》

早上起来,看见屋外一片潮湿,雨还在不紧不慢地悄悄地落着,一阵喜悦,昨晚看新闻,消防人员还在担心周六的气温可能再创新高,这场雨,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想起上星期又死灰复燃的烧了50天的山火,不禁心生喜悦,心生感激,松了一口气地感叹道:“真是好雨知时节啊!”

可能是在早上4,5点钟,一场好雨,随风潜入,雨丝轻柔,润物无声,心生喜悦,心生感激,空腹咖啡,格外享受!

开始琢磨怎么改改那首名诗中的第二句,但篡改经典,谈何容易?况且在春夏秋冬搞不清的墨尔本,也许“时节”只能取其更深更广的涵义。

急不可耐地端着杯子,坐在电脑前,想看一看有什么火情减缓的好消息,没想到第一入目的,却是上面那个标题:

报道第一句还很戏剧:The pitter patter of raindrops on the roof has been almost forgotten by many Victorians but that sound has been heard again in the past 24 hours . . . in some areas. – “雨落在房顶上的嘀嗒声,几乎被许多维多利亚人所忘却,但在过去的24小时内,人们又听到了那嘀嗒的声音…在有些地方。”
细看后才知,原来这场雨,下得奇怪,在不同的小范围内,以不同的姿态出现,享受到润物无声,可算是非常幸运!

在有些地方,倾盆大雨,堪称奇观(Downpour ‘phenomenal’),SES(州立紧急服务中心)在3个半小时内,接到了40多个因水灾而求救的电话。有一个超市被迫关掉,超市经理惊呼,从来没见过这么下雨的,估计“倾盆”两字已不足以描绘,她说: “The downpour was just phenomenal“, 用的形容词是phenomenal!
因为一部分商场的水已至脚踝,为了顾客安全,不得不关门停业。
报道指出,雨下得很有区域性,在 Mildura,昨天半个小时内倾盆了48mm的雨水,而在墨尔本及山火蔓延的East Gippsland,24小时只有5mm,对火势,只有稍微的缓解,唉,看来也还是称不上什么好雨,居然会让人们感到如此的水深火热!

关心了“国家”大事,再放眼全球,下面是BBC网站的头版头条:
=================================================

《Huge storms sweep northern Europe – 暴雨侵袭北欧》


巨浪侵袭法国北部Wimereux港

At least 25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as violent storms lashed northern Europe, causing travel chaos across the region.
至少25人丧身于席卷北欧的狂风暴雨,造成整个区域旅行的混乱。

死亡人数:
英国:9人
德国:7人
荷兰:4人
捷克:3人
法国:2人

==============================

《猛烈风暴席卷欧洲多国》


大树被狂风吹倒威胁到交通

猛烈风暴席卷欧洲,引起大规模混乱,造成至少14人死亡。
英国许多地区遭受猛烈狂风袭击,在英国10人死亡,许多地方供电中断。
在德国所有铁路运输被迫中断,那里风速达到每小时160公里。
在德国和荷兰许多地区,人们被警告留在家中。
在几个欧洲最繁忙的机场,数十个航班被迫取消。
许多国家的海运渡轮公司,包括爱尔兰,法国和芬兰,也受到干扰。

猛烈风暴席卷欧洲,引起大规模混乱,造成至少14人死亡。

==============================================
《大雪天气席卷美国东部各州》


纽约市已经开始清扫积雪

一场暴风雪席卷美国东海岸大部分地区,造成了灾害天气。
据报道,至少三人死于与天气有关的事故,数百个航班取消。
天气预报部门说,包括马萨诸塞州和佛蒙特州在内的许多地区星期日(12月7日)预计将普降厚达60厘米的大雪。
美国国家气象服务局说,大雪和强风天气仍将持续,直到风暴气旋运动到海上为止。
‘继续恶化’
马萨诸塞州降雪最多,波士顿机场数百个航班被迫取消。
马萨诸塞州紧急情况管理署的公关官员贾杰对路透社说,“这场暴风雪的大头还在后面。今晚的情况将更严重。”
在新泽西州,两人死于交通事故;在宾夕法尼亚州,由于天气恶劣,一人死于所驾轿车与校车相撞的事故。
纽约市的中央公园下了23厘米的大雪,交通几乎陷于停顿。
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说,扫雪工作将花费数百万美元,但几百辆铲雪车已经出动扫雪。
预计纽约州的降雪还将增加至少15厘米,邻近的康涅狄格州已经发布了暴风雪警报。
====================================

还有一则消息,也有点关系:

《恶劣天气阻碍观赏流星雨》


人们期待今年的流星雨不同寻常

恶劣天气妨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天文观测者一睹狮子座流星雨的高潮,但中国的多个地区则天公作美,人们有幸一睹流星雨的奇观。
这是30多年来最为壮观的流星雨。
日本东京刚入夜便阴云密布,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则下了大雨。那里的人们深感失望。
美国各地的天文观测者报告说,在周日(11月18日)凌晨前,他们每隔数秒就能看到流星闪过,尽管这比预期的要少,但还是远多于正常情况。美国宇航局报告说,在美国东部时间凌晨4点至6点间,每小时有800至1000颗流星降落。
不同往年
狮子座流星雨发生于地球在11月份经过彗星”坦普尔塔特尔”的残留微粒时,这些微粒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开始燃烧。
今年地球会经过一片尤其厚的微粒团,天文学家希望这会造成一场流星暴雨。
彗星”坦普尔塔特尔”每33.25年绕太阳运行一周,并在稍不同于其运行轨道的地区留下微粒残留物轨迹。地球一般只遭遇这些微粒的稀少部分,最多只造成每小时10至15颗流星出现。
但彗星”坦普尔塔特尔” 上次接近太阳是在1998年,因而在太阳系内部留下了比常年密得多的残留微粒,这使今年的流星雨不同寻常。
欧洲无缘观赏
地球将经过3个不同的微粒轨迹,这些轨迹分别是彗星”坦普尔塔特尔”在1699、1767和1866接近太阳时留下的。当地球擦过这些轨迹时,流星活动可能会增多,也可能发生流星暴雨。
11月18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点左右,地球接近1767年留下的微粒轨迹,南美西北部、中美和北美地区适于观赏流星雨。

《战败国的苦难》读后

Thursday, January 18th, 2007

人类的健忘,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不是很了解,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第二次世界大战离得近一些,觉得似乎人们原本是希望一个大战会灭绝许多小战,但忘掉了战争的痛苦,可是二战后,小战还是连绵不断;

还是人类的健忘,于是才会有了越战;

当人类的健忘变本加厉,就又有了所谓的反恐战争,就会有今天血流成河的伊拉克!

人类似乎不可能接受教训,这不会只是《Star Track 》中外星人对人类的评价吧?

前几日跟一个朋友有过一段争论,他说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贫困国家和儿童捐款,我说我们更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反战,呼吁和平,为了我们自己!

记得当电视上出现索马里的惨景时,我们的心在流血,于是慷慨解囊,看到希望工程时,我们也有了希望,于是每月30澳元,资助过一位学童,看到大水肆虐,流离失所的乡亲们,也曾毫不犹豫地将捐款交给中国领馆…

但当我们看到伊拉克的血流成河时,愤怒 居然 使我们想去 嘲笑 募捐者!

说到这里,想起了我们热爱的皮雷,更加对这位腼腆的足球运动员能挺身而出,站在反站的前列,感到无以复加的敬佩!

每一个球队,在政治上也是有它的倾向性的,亨利高举反种族歧视的大旗,皮雷为反战,提出罢赛的义举,阿森纳球员们(不包括个别人!)对伊拉克不义之战的抗议,俱乐部在中东和平上作的些微的努力,都是我们在足球之外,热爱枪手的理由!

P.E.A.C.E.
Seek peace. Make peace. Enjoy peace. Praise peace. Be peace.

网友老猫将他博客的标题改成了以和平为主题(上),我才知道,为什么在数不清的非球迷博客中,唯独喜欢他的!

太多的感慨,但不想再继续,一个太沉重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