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November, 2017

《足球之书》(两章)

Wednesday, November 1st, 2017

转自:全民阅读

作者:叶梓

《一个稳重老成的青涩少年”的足球记忆》

1991年的夏天,正在看心理医生的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终于有机会借助这次诊疗的机会梳 理一下自己多年来的超级球迷生活以及沉浸其中的情感世界。正是这个有着 阴差阳错色彩的机会,让他开始着手写作《极度狂 热》。可是,连他自己都 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充满忧伤的纸上回忆,不但让他踏上了一条畅销小说作家的人生之路,还在几年后获得了“威廉希尔体育图书奖”。

其实,这并不是霍恩比的初衷。

但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阴差阳错纠结而成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所以说,当此书被贴上小说而且是畅销小说的标签时,霍恩比也是无可奈何的。根据为该书撰写过精彩导读的牛二平女士分析,继《极度狂热》之后,霍恩比创作过两本货真价实的畅销小说,分别是《失恋排行榜》和《男孩•男人》,这两本书在相继拍成有着好看情节的故事片之后,人们开始理所当然地认为 《极度狂热》也是一本畅销小说。显然,这样的认定是不科学的。严格地说,这是一册回忆录, 一册关于成长、关于足球的回忆录。

当然,也可以说成是霍恩比的一次追忆逝水 年华。

在这册由70余篇日记组成的回忆录里,每一 个文字,都没有离开过阿森纳球队。这又是为什么呢?1968年的秋天,当他第一次被父亲带进足 球场时,就注定了与这支球队有着解不开的结,注定了他们在将来的岁月里一起快乐、一起悲 伤。当然,这种荣辱与共的经历,也时时绕不过 俱乐部与球迷之间的种种纠葛,更加绕不过一个 小小少年的成长。这个过早地承担着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缺少温情的孩子,他的周末,除了足球 场就会没有地方可去。这种不幸的经历,反而让他与阿森纳球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并且逐渐 成为阿森纳的铁杆球迷。再后来,父亲离开他的身边,母亲为了培养他的阳刚之气,也常常鼓励 他去看球,但是,此时的霍恩比,已经是一个心理年龄远超了身体年龄的稳重老成的少年,对他 来说,每一次看球都是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因此,青春的迷茫、理想的破灭以及摇摆不定的生 活态度,都能在海布里球场,找到相对应的事物。

这也就是这个自称为“老成稳重的青涩少 年”的足球记忆。

而他的“老成稳重”,体现在《你在电视上 看到我了吗?》之中——这篇记录1971年4月10日阿森纳与南安普敦的一场球赛的日记里,霍恩 比自叙了对足球的理解: 我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可以让没有理由的不 开心茁壮生成的地方,一个我能够沉默、苦恼和 郁闷的地方,我有许多的伤感,在观看我的球队 比赛时,我可以释放这些伤感,让它们稍微透口 气。

如此的伤感,一直陪伴着这个孩子的成长。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他在阿森纳俱乐部的发展中,也渐渐长大,结识了不少喜欢足球的朋 友,他的女朋友也成为了阿森纳的球迷,在繁复的球场里挨过打,亲眼目睹过血色的惨案,人间 的光明与黑暗,都在这里一一经过时,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喜欢足球:“我们并不是缺乏 想象力,我们也不是过着悲惨和贫困的生活;只 是现实生活比较苍白,比较无味,没有那么多可 能的、预料不到的极度狂热。”

这也正是足球能够让我们所拥有的。

于是,多年后的霍恩比就会面临一道自己出给自己的难题: 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痴迷的性 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什么这种关系会 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比我用自由意愿建立起来的其他任何关系都要长久?”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关系在经历了种种阻隔之后,依然生生不息。对这种极度狂热的人生状态的追问与思考,正是霍恩比回忆的旨意——而他最终的旨意则是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价值的追 问。

本来,我对畅销图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感——畅销书是一次性消费,只提供简单的快 乐——但《极度狂热》是个例外,因为它与足球 有关,与一个少年的成长有关——我们每个人都 是一天一天长大的,所以很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 通过别人的回忆来实现自我的回忆——不一定为 了忆苦思甜,但完全可以重温成长的快乐。当我 基于这两点而在铺天盖地的资讯信息里找来《极度狂热》细细翻阅时,才发现《极度狂热》其实为我们言及了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也是它不同于普通畅销书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一直享受着畅 销小说待遇的《极度狂热》在1997年、2005年分 别在英国和美国改拍成电影时,完全卸下了主人 公回忆时的精神失重,而摇身变成了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爱情大戏。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改拍的 同名电影,经由编剧洛厄尔•冈茨和巴拜卢•曼戴 尔之手,地点从英国的海布里球场转换到了美 国,足球也换成了棒球。

书籍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实在是太大 了。大得让你想象不到。

(《极度狂热》,[英]尼克•霍恩比/著,北 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 年9月第1版)

==========================

《在散漫的编年史中反思和觉醒》

要说《足球往事:那 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还得先从《拉丁 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 册书说起。

新闻记者出身的乌拉 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撰写的《拉丁美洲:被切 开的血管》这册书,是以 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 式来谈政治经济学的,作者的目的,如他本人所 言,“是为了和人们交谈,是以一个非专业作家 面对一个非专业读者的方式,向人们揭示被官 方历史掩盖和篡改的历史,即战胜者讲述的历 史。”

显然,《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他的 一次私人观察。

而《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同样也是记者、作家及骨灰级球迷数职 兼于一身的加莱亚诺的一次私人观察。当然, 这次持久的观察,更像是一次对足球往事的回 忆——不是流水账式的回忆,而是散漫的编年史 式的回忆。从现代足球运动的发端开始,直到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为止,百年有余的足球史,都 能从他的私人回忆里找到点点滴滴精彩的瞬间, 而且,一个个球星的诞生与陨落也穿插其间,显 得丰满圆润有血有肉。这些球星,既有尘封于记 忆深处的纳萨奇、埃里科、多明戈斯、莫雷诺、 巴博萨,亦有我们现在依然熟悉且常常作为足球 谈资之一的贝肯鲍尔、贝利、马拉多纳、巴乔、 齐达内、罗纳尔多。更有意思的是,时不时还有 一段散轶在故纸堆里的足球往事,让你能触摸到 历史的心跳。比如,他在书中写到的1942年纳粹 德国占领乌克兰时关于一场基辅迪纳摩队与希特 勒卫队的足球友谊赛,就能让人一下子记住那11 名为了尊严而战最终被处死的球员。他们的纪念 碑至今还是乌克兰人民的圣地,但这段往事的价 值并非就此了结,而是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足 球的诞生不是为了锻造某一位球星,而是为了享 受愉悦与激情。

作为作家的加莱亚诺,有能力卸下这些往事 的官方表情,叙述得充满人情味,甚至带着一股日常生活的气息,尤其是对一个个进球如数家珍 的场景叙写,让人仿佛踏上了一列华丽的追忆之车。当然,他更会游刃有余地去适时点评一番。 他在提及马拉多纳时,说“为自己的双腿开价,付出的是自己的灵魂”,他说巴乔时如此评价:“他的双腿似乎有自己的思想;他的双脚似乎依靠本能射门; 他的双眼似乎能预见进球”——如此精准地评论球员,且带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我还真是头一次见。

如果我们现在能在一场球赛中听到这样的解 说,该有多好——可惜的是,我们听到的解说不是把“这就是足球”重复上N次,就是某某某完 成了一次“世界级扑救”——世界级的扑救咋这么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册书完全可以作为中 国足球解说员的普及指导用书。

当然,它的意义还不止这些。

成长生活在乌拉圭的加莱亚诺——虽然有过 12年的流亡生涯,并且他的名字列入了阿根廷军事政权的死亡名单——自然会秉承了这个国度 伟大的足球传统,像所有的乌拉圭孩子一样,他 也梦想着自己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然而,梦想 的破灭不但没有影响到他对足球的热爱,反而让 他最终拥有了一份“旁观者清”的清醒与理性。 当然,这份清醒与理性是和他当年写作拉丁美洲 的灾难史一脉相承的。因为在资深球迷加莱亚 诺——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称呼,请允许我以此 传达我对他的敬意吧——深刻的眼睛里,足球不 止是一场场有着输赢的比赛,而是一项能够带来 身体愉悦的运动,更是一种深深地渗透在人类血 液里的文化基因。所以,他在面对编年史式的足 球往事时,没有停留在细节和进球的精彩瞬间 上,如同他对拉丁美洲的审视没有停留在那片丰 饶的土地上盛产黄金、橡胶、咖啡一样。并没有 杞人忧天的他,已经在文字中开始为被工业化的足球担心,为足球成为一种职业之后必须屈从于利益法则的怪圈而焦虑。

这也正是我们很少与漂亮美丽的攻势足球相 遇的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为了输赢,“大家都在退守,几乎没有人突前。他们筑成一座钢铁 长城,守卫着己方大门,只有一名‘平原游击队员’在前场游弋,伺机反击”——这也正是加莱 亚诺诙谐而不失讽刺的叙述。

此外,我还一直记着他在《移动的药箱》里 的一段话:

在不择手段都要取得胜利的生产率法则的重 压之下,很多焦虑而痛苦的球员成了移动的药坛子。 这是多么令人耳目一新且犀利无比的一个比喻!

而这个比喻,恰恰是所有球员必须面对的一 道难题,是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悲剧式缩影。事实上,与“药坛子”息息相关的是,当下 足球运动的职业化与商业化已经让应该由足球带来的身体享受、精神愉悦、心灵冲动全部消失殆 尽了,剩下的只是越来越完善的联赛机制和可以用数字计算的球员身价了。

这也正是加莱亚诺在《足球往事:那些阳光 与阴影下的美丽与忧伤》里的反思与觉醒。如果 我没有猜错的话,书中副标题里为什么会出现 “忧伤”一词,其意义也大概在于此吧。

(《足球往事:那些阳光与阴影下的美丽与 忧伤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