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梦(五)

(连载于:http://bbs.arsenal.com.cn/thread-161501-1-1.html

—————————————————————————

(五)

当时在墨大一起念学位的那些朋友中,在他们的家属来陪读两,三年后,在拿到长居的身份之后,都开始安居乐业-开始买房。

墨尔本大学的朋友中最早买房的是在历史系念“中国科技发展史”博士学位的一个男生,他太太来澳州之后,就开始在面包厂打工。面包厂虽然工作时间比较差,但工资很好,因为那时工党执政,澳洲工人阶级的待遇相当不错,早,晚班都有加班费,周末,节假日加班,不是双份工资,就是三份工资。

虽然“民以食为先”是中国人的说法,但在有些方面,西方也不例外,像面包厂这样关系到西方人离不开的主食的地方,一年365天是都不能停产的。因此在那里打工。就有许多的加班费(你如果愿意加班的话)。

论工作勤奋,中国留学生是任何澳洲群体都比不过的,论生活节俭,也是中国人的美德,因此用不了太长时间,我的那位学历史的朋友一家三口,第一个搬进了自己的住房。

我们那时在墨大读书的,好像不是拿到墨大奖学金,就是公派的。墨大奖学金待遇还是不错的,其中还有给家属和孩子的补贴,有公费医疗和各种社会保障,一个小家庭单靠奖学金也可以生活得比较舒适。记得有一个留学生在还没有拿到长居身份之前,生了一对双胞胎,社区工作者们立即跑到家里问寒问暖,不仅每月定时提供两个孩子的奶粉,定时派人打扫房间,还送给他们一个相当高级的双人婴儿推车,感动得那对夫妇不知说什么好。

当然,那种好事现在已不存在,就像去年我在银行听到的一位老年移民所感叹的:“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澳大利亚啊,但时不再来!”

言归正传,当时第一批买房的中国留学生中,估计贷款的数量都不多,因为当时他们买的房子价格都在10万左右,两三年的积蓄,估计可以付掉一多半。

而且当时对西方国家的这种“超前消费” -贷款消费也不太熟悉,不像现在许多澳洲人(和不少亚裔澳洲人)的态度(引起信贷危机的态度):能贷多少,就贷多少,那时搞贷款的经纪人(代理)中,还都是相对比较遵纪守法的澳洲本土。

记得我的一个来澳洲念英语的朋友,当他向香港的姐姐借了一些钱,加上他和太太的积蓄,又从银行贷了一部分款(记不清多少了,大约3,5万澳元而已),买了一个带院子的平房,在住进自己的房子后,一天跟我们聊天,他说:“我一想到借了银行那么多钱,晚上就会惊醒,出一身冷汗…”

哎,现在人们的观点都变了,我在北京化学所一个朋友的孩子和他女朋友,两人都还在上学,打工也只是每周三,四个晚上,替比萨店送比萨,但他们通过一个中国代理,在世界著名的City Bank,贷款37万,在最受欢迎的墨尔本东区的Doncaster,买到了一栋三睡房(加一书房)两厅的,带700平方米漂亮小院子的住房。

认识的当年的留学生中,贷款上百万的,现在也不再是极个别。

再一次言归正传,相比之下,我们买房子算是最晚的了,一是因为租住得相当舒服,不愿意改变现状,二来有上中学的孩子,考虑得比较多,加上也不如那些年轻一些的留学生们干劲十足,所以当我们买第一栋房子时,那些先行者,比如那个念历史的朋友,已经买下了第二栋房子,而且有好几个朋友开始自己动手盖新房,这时,大家房子的平均房价已是20万左右。

自己盖房子有不少好处:除了节省印花税外,我觉得最好的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

在澳洲盖房子有几种不同方式,最简单的是买房地产公司的Package – 连地带设计好的住房。住房的设计可以在他们的样品房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既节约钱又省事,也有所挑选;

最节约钱的做法,就是买一块地之后自己盖,屋主当建筑工头(Owner Builder),在不同阶段将建筑过程交给不同的建筑工人承包,工种分得很细,有专门挖土的,打地基的,木工,砌外墙砖的,抹墙的,砌地面的,管工,电工等等..其中一些活儿,屋主自己也可以干,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工人,据说,一般都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但对自己盖房,我们一直是望而生畏,所以后来买地盖房子,纯属偶然,也有些不得已而为之。

其中另一个当时连自己也不是很清晰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那个建筑师的“梦”?

但有一个很清楚的,让我们起了自己盖房念头的原因,也和自己的一个梦有关,一个不带引号的梦….

Leave a Reply